摘 要:司鼓既是二度創作中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樂隊中的總體指揮人員,更是演員不可或缺的好朋友。作為司鼓,必須要能夠對接舞臺演出的方方面面,既能承上啟下,起承轉合,貫穿始終的協調與指揮的作用,又能最好地掌握整個劇情發展的脈搏和節奏。
關鍵詞:閩劇;司鼓;《紅裙記》
閩劇俗稱福州戲,是我國漢族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綿延四百余年。閩劇是唯一用福州話“唱、念、做、打”的戲曲劇種,流行于福州十邑(福清、長樂、閩侯、古田、連江、永泰、屏南、平潭、羅源、閩清),并部分流播至臺灣和東南亞等地。
在閩劇中對演員表演、音樂樂器、動作樣式都比較講究,呈現出地區的民間特點。閩劇鑼鼓,是閩劇的主要組成部分,因其極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奏技巧與音響等形成了獨有的劇種表現力、藝術風格,在閩劇中具有獨特性和藝術價值。
一、閩劇打擊樂概述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展,近百年來,根據總結,閩劇鑼鼓有了專屬的鑼鼓經和表演方式,它對于舞臺演出的作用相當重要,不但承擔著音樂本體作用,還需要考慮到作為舞臺表演的配合,烘托演員、劇情,展示劇本所需的形象、情感等,對表現力的要求極高。實際上,研究閩劇鑼鼓,就是要探究,這些簡單的樂器如何能夠通過不同的起介(牌子),達成最佳的藝術魅力。它們的節奏套路,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形式、介頭等,怎樣輔助戲曲的虛擬性表演特征,達到虛實結合、形神兼備的中國戲曲審美原則。
二、閩劇打擊樂語匯要素
閩劇鑼鼓作為舞臺的節奏載體,需要營造豐富而獨到的鑼鼓經語言。由鼓板、大鑼、鐃鈸、小鑼等,以獨奏、雙奏、合奏等方式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能夠產生這種鑼鼓經語言的基礎語匯要素,再通過不同的形式,交織構合,形成節奏動機材料,再加以融合,便成了鑼鼓經的語匯要素。
三、閩劇打擊樂的有機組成
鑼鼓節奏語言的要素看似簡單,實則變幻莫測,它可以通過不同的手法組合成樂句、樂段,由手法和節奏的不同套路,多向變換,其表現的豐富程度和對表演烘托的廣度,是一門非常精湛的藝術。它們在結構上,存在著點面關系,在功能上,有著外延擴展與核心的關系。
(一)閩劇打擊樂之節奏與節奏動機
閩劇司鼓演奏密切相關的主要有節奏本身及節奏動機,具體如下:
(1)節奏。當遇到4/4拍節奏型的鑼鼓時,應注意到這個節奏型的基本特點是寬和、有層次,大鑼的聲音要明顯強于其他樂器和聲部,客觀上必須氣到劃分強弱節拍的功能,這是演奏者在演奏時需要注意到的。
平緩的4/4拍型,節奏,主要由三個不同的聲部不成,經過不斷地反復,構成鑼鼓的主體結構。這種寬和、平穩的主體節奏,最適宜展現戲劇人物穩重大度的形態,能夠將老生等人物的特性展現得十分得體。文學、表演和音樂內涵在這里達到了有機的統一,展現出了濃厚的東方戲曲式樣的審美特診。需要強調的是,這個節奏語匯,在舞臺上經過不同的處理,就可以對劇中的人物、情節以及場景、氛圍燈,做出多向性的變換和塑造。它在上升演奏速度的變化中,要注意避免混淆,要把握適中的原則。但在強弱變化的處理中,其語匯內涵的表現力則是相當強烈的。
(2)節奏動機。閩劇舞臺上,常有跋山涉水這樣的情節定式,相應的也發展出一套與之配合的程式套路。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套路的單、雙格斗對打的鑼鼓,其節奏動機材料的出現是極為必要的,這不但有助于完善閩劇鑼鼓的節奏類型,更可以利用這些節奏句式的反復,形成新的主題節奏,彌補其他樂器的節奏上不足之處。同時,它還可以使固定演出程式的節奏,在激化中產生不同的對比變化。更可貴的是,這一節奏動機還被廣泛地組合到其他鑼鼓之中,起三拍的,獨有的活力特征,豐富著閩劇的鑼鼓經。
三拍型的節奏動機融入,可以讓這段鑼鼓的動感得到動態的強化,直觀上來說,它使終止落在了“黑”拍位上。組合中的音型,在這里制造了一種新型的活力,配合著弦樂的進入,最終達到完美的平衡和穩定。
(二)閩劇司鼓之作用
戲曲音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大量運用打擊樂來描寫環境、創造氣氛、塑造人物,并且是唱腔伴奏的一個有機部分。一本劇目能否成功的運用打擊樂來表現戲劇沖突,烘托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統一舞蹈節奏,可以衡量出它的發展階段的成熟水平。由此可見在戲曲樂隊中司鼓既是一個演奏者,又是一個指揮者。說他是個演奏員,鼓的疏密錯落有致的點,與文武場結合,使戲曲樂隊聽起來有筋骨、有血肉,顯得格外飽滿,充滿生機。就職責來說,司鼓更是一個指揮者,他必須對全場的音樂和演員的表演了然于胸,通觀全局而不能有絲毫的差池。在司鼓的領奏下,一切音樂鑼鼓必須精準地配合演員的唱、念、做、打。司鼓的位置曾被外國人稱之為“靈魂指揮家”,可見它在戲曲舞臺上的重要地位。
(三)閩劇司鼓之演員與樂隊關系
戲曲有句行話:“一臺無二戲”,簡單來說,就是要演好一臺戲,必須依靠全體藝人的通力協作,也就是現在常說的“一棵菜精神”。就本人而言,演員與樂隊之間的默契尤為重要,特別是演員和鑼鼓演奏員之間的默契,當為重中之重。
歷數取得了較高藝術成就的名家們,大多和鑼鼓演奏員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合作關系,他們為了達到音樂和表演的完美一致,這種理想型的境界,而長期在一起努力研究琢磨,彼此成就,做出了出色的成績,雙方皆成為業內知名藝術家。而在某些劇團中,也確實存在演員和樂隊之間無法達到和諧合作的情況,他們或許輕視對腔說戲,或許是談不上探討研究。
司鼓和演員默契程度的高低,會對整個演出的藝術質量產生相當直接的影響。其中,也包括司鼓和樂隊其他成員之間的默契程度。因為司鼓往往是整個樂隊的指揮者,如果指揮者無法對自己的下屬完全地掌控,或者說本身的技術水平不足,那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說司鼓水平不低,但對于所演出的劇目并不熟悉,或是對演出的演員并不熟悉,那么要打好一出戲也是天方夜譚。因此,司鼓者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技藝之外,還需要協調好自身與樂隊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協調好自身與演員,乃至于和編劇、導演之間的關系。必要的時候,司鼓甚至必須熟悉劇本,熟悉導演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調度,才能和演員,和一整出戲達到高度的契合。
四、閩劇司鼓的演繹實踐——以《紅裙記》為例
(一)演員+劇本
接到新戲時,本人首先會去揣摩劇本的主題內涵,在二度創作中,理解作者、導演、作曲對情節演變的來龍去脈、人物內心的善惡丑美、音樂的節奏與氣氛的表現意圖。只有領會意圖,司鼓演奏者才能統領三軍,使整本戲重點突出,高潮起伏有序,使演員最大程度發揮其特長。從這個角度說,司鼓可謂是編、導、曲的好幫手。在為《紅裙記》司鼓時,首先嘗試要理解編劇塑造的中心人物主要是柳氏。因丈夫王成龍好賭成性,柳氏嚴辭勸其改邪歸正,王成龍羞惱相加,投河自盡。后王被富商所救,十三年后回到家鄉,柳氏知道王成龍在外已經另有家庭,無奈中艱難卻勇敢地選擇了寬容,渲染了女性的自我犧牲精神。在理解該劇定位結構時,準確把握人物性格,發揮悲劇特點,以人物個性化特點重新編排鑼鼓點用法,使之達到悲劇效果。
(二)鑼鼓經設計
司鼓在配合導演、作曲意圖時,往往在需要運用大量的打擊樂,并根據劇情而運用相適應的鑼鼓經。比如“火炮”這個閩劇傳統鑼鼓點來講,它多用于配合一些激情、剛烈的動作。《紅裙記》第六場“柳氏江邊追王成龍”這段戲中,柳氏唱【疊牌】“說什么你欠柳氏一紅裙呀”這段前,用的就是“火炮”這個點子來表現柳氏心中的情緒,最后配合動作連續用鑼鼓重拍“倉倉倉倉 才 倉”來表現此時柳氏心中對王成龍多年以來怨氣的發泄。
圖1 《紅裙記》第六場“柳氏江邊追王成龍”所用鑼鼓經《火炮》范例
由此可見,在運用中既要合乎戲曲的一些規律,又要創造性運用,吃透演員的表演程式動作,用更深刻、更準確的鑼鼓來體現人物活生生的情感內容,這才是起到了打擊樂設計的作用。但它絕不是機械地搬用,同一個鑼鼓點在不同的地方應該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除了繼承傳統還要根據不同的舞臺情節進行創新。例如《紅裙記》中當柳氏一行江邊追趕王成龍時,運用了閩劇曲牌【水過浪】,在傳統打法在樂曲中加入堂鼓鼓花。這段節奏和堂鼓鼓花的表現重點在快和強,表現柳氏一行人追趕王成龍急切的情緒,生怕不見多年的王成龍又將離開。此時若拖泥帶水節奏就會往下沉,表現不出她們那種心急。
圖2 閩劇《紅裙記》中不同氣氛堂鼓花《水過浪》范例
在《紅裙記》劇第五場中,王成龍在柳氏家中,擔心真實身份被柳氏發現時,還是用到了曲牌【水過浪】。如用傳統的打法,必須加入打擊樂小堂鼓,為了配合王害怕被人發現和悲傷的情緒,所以進行創新,改用指揮輕輕的進入,讓音樂有血有肉,更突出當時的劇情情緒。
圖3 閩劇《紅裙記》中不同氣氛堂鼓花《水過浪》范例
(三)傳統+創新
司鼓是閩劇舞臺演出的節奏的唯一載體,打鑼鼓容易,用鑼鼓難。這是戲曲司鼓前輩總結的演奏真諦。閩劇舞臺已經成為匯集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古今中外大集合,因此,就必然會對當下的閩劇鑼鼓程式提出嶄新的挑戰。在鑼鼓的運用上,它必須對小到人物眼神,大到廣大社會環境中的晨鐘暮鼓,都必須能夠塑造和烘托。閩劇舞臺是高度綜合的藝術平臺。圍繞著閩劇各藝術門類中不同人物的塑造,必須要在創作的過程中,解決與其他二度創作部門的矛盾沖突,有效發揮本行的長處,同時也必須根據總體的要求,對于本行的常規技法進行創新和突破,以適應不同的、嶄新的需求。這在當下,已經是非常常見的現象,這是機遇,也是挑戰,運用得好的話,甚至可能共同創造出不朽的經典。最終,甚至可能超越單純的司鼓崗位,晉升為打擊樂設計,成為真正參與二度創作的主創人員,這才是司鼓的最高目標。
五、小結
在長期的舞臺演出和舞臺實踐中,司鼓既是二度創作中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樂隊中的總體指揮人員,更是演員不可或缺的好朋友。作為司鼓,必須要能夠對接舞臺演出的方方面面,既能承上啟下,起承轉合,貫穿始終的協調與指揮的作用,又能最好地掌握整個劇情發展的脈搏和節奏。最忌的事是隨便把節奏搞亂忽長忽短,強弱不明,這樣將會破環戲的情調與氣氛,還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下還要有大膽創新的能力。除了加強自己的本劇種專業知識和技巧以外,要多跟兄弟劇種借鑒學習才能更進一步的來完善自己。
參考文獻:
[1]王靜珊.閩劇打擊樂的藝術[J].統一論壇,2014,01.
[2]劉福興.閩劇打擊樂藝術特征分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06.
[3]胡滄澤.關于閩劇打擊樂研究的若干思考[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4]蘇振芳.閩劇打擊樂藝術及其未來發展探析[J].福建師范學院學報,2011,06.
[5]陳雷,劉湘如,林瑞武.福建地方戲劇[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6]徐鶴蘋,王宇,陳桑.閩劇史稿[M].海風出版社,2012,11.
作者簡介:劉立彬(1998—),男,福建福州人,本科,教師,三級演奏員,主要研究方向:閩劇打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