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大相徑庭”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彼此相差極遠或者矛盾極大。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徑庭”竟然是古時的失禮之舉。
“徑”的本義是步行的小道,比如“另辟蹊徑”就是另外開辟一條小路;“庭”的本義是堂前的院子。門外的小道和堂前院子的地坪當然相差、相隔很遠,但如果僅僅這樣解釋,“徑庭”就會成為一個非常平庸的詞匯,古人也不會賦予它“大相徑庭”的強烈語感。
《呂氏春秋·安死》一節講述了孔子的一個故事。“魯季孫有喪,孔子往吊之。入門而左,從客也。主人以玙璠收,孔子徑庭而趨,歷級而上,曰:‘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徑庭歷級,非禮也;雖然,以救過也。”
玙璠,美玉,國君所佩。季孫氏是魯國的三家權臣之一,魯昭公想除掉三家,卻反而被三家驅逐出國。季平子過世,舉行喪禮,孔子入門站在左邊,立于賓客的位置。主喪的季桓子用玙璠收殮尸體,孔子看見后“徑庭而趨,歷級而上”,對季桓子說:“用寶玉收殮尸體,就像把尸體暴露在原野上一樣。”
《呂氏春秋》對此評價道:“徑庭歷級,非禮也。”“徑庭”是指孔子從所立的西階下橫穿中庭快步向東,這是失禮的;“歷級”是指孔子登上堂前的臺階時,一步跨一層臺階,這也是失禮的。《禮記·曲禮上》:“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這是說客人前腳登上一級臺階后,后腳也要登上同一層,并足后才能繼續往上登。所謂“歷級”,是說前腳登上一級臺階后,后腳不與前腳相并,而是直接登上上一級臺階。孔子之所以連連失禮,是“以救過也”,為了阻止季桓子的過失。你季孫氏把國君都趕跑了,竟然還要使用國君所佩的玙璠來收殮,實屬大大的過失!
“徑庭”由失禮的舉動引申為“激過之辭”,過分,偏激,再引申為懸殊。這就是后世所使用的“大相徑庭”一詞的由來。
若子摘自《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