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發前 鐘瑞春 韓柱強
摘 要: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也是重要的植物食用油來源之一。本文筆者在對花生育種取得突破的途徑、花生育種方法進行綜述的基礎上,提出了花生的一種高效育種和種植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花生選種和育種效率,以期為相關花生育種科研人員提供理論參考和技術借鑒。
關鍵詞:花生;育種方法;種植方法
中圖分類號:S56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38
花生不僅具有含油量高、蛋白質含量高、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高等優點,還具有可以進行生物固氮、培肥地力以及適合間套種等特點,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也是重要的植物食用油來源之一,在國家與社會進步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花生育種取得突破的途徑
高產、優質、抗?。妫┬院?、適應性廣是新時期花生育種的主要目標。而隨著農民對花生種植效益要求的不斷提高,花生生產上對上述育種目標的具體指標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花生育種研究面臨要不斷取得新突破的壓力。當前,花生育種要取得新的突破,需要重點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強種質創新研究,特別是利用廣西保存的豐富且具特色的野生資源和龍生型花生資源,綜合利用栽野雜交、化學誘變和常規栽培種間雜交等技術,創制一批具有高產、抗青枯病、抗莖腐病、高油酸、高油、富硒、特異種皮顏色等優異目標性狀的花生新種質;對現有花生種質資源的表型和基因型進行精準鑒定評價,挖掘具有優異性狀的花生種質資源;加強產量、含油量、抗青枯病等花生重要性狀的遺傳研究,為科學合理選配親本組配雜交組合以及后代的科學選擇提供理論指導;加強高效后代篩選鑒定技術的創新,包括后代產量、品質以及抗病性鑒定評價技術的創新以及分子育種技術的創新建立,提高花生的選育種效率。
2 花生育種方法
在花生育種技術中,誘變育種技術曾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廣泛應用,但獲得的材料后來并沒有在生產中廣泛利用,但近年來,誘變育種又被廣泛應用于種質創新中。雜交育種是目前和未來選育花生新品種的主要途徑。對于雜交育種,而由于抗病性與產量的負相關關系,混合選擇法(Mass selection)在花生育種中也不經常使用。系譜育種法(Pedigree breeding)是花生育種中被廣泛應用的一項后代篩選技術,在近幾十年中已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亟挥N法(Backcross breeding)則經常使用在一些易于鑒定的質量遺傳性狀的改良上。單粒傳法(single seed descent methods)由于具有節省空間及資源的優點,可以在育種中大量的配制雜交組合,近年來被許多育種者整合進傳統的育種方法當中,使用越來越多。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將是雜種后代篩選鑒定的重要技術,國內外都正在進行花生分子標記的開發和利用研究。
在過去,花生育種材料的品質評價主要依賴化學分析,這不僅對種子具有破壞性,而且費時費力費錢,對花生育種進程制約較大。目前,隨著核磁共振儀、遠(近)紅外分析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花生品質評價效率大大提高。
3 花生的一種高效育種和種植方法
本研究團隊長期一直從事花生遺傳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筆者近期建立了花生的一種高效育種和種植方法,具體操作方案如下:以花生高產、高油、抗病為主要目標,有針對性地配制大量花生育種雜交組合,將每個花生育種雜交組合獲得的F0代種子全部收獲并分組合播種下去,等去除F1代假雜種植株后,混收F1代真雜種植株的全部種子,再從所有花生育種雜交組合的F1代真雜種植株的全部種子中隨機取出200粒種子播種在13.34m2地面積大小的土地上,按照種植規格(起壟種植,6.67m2面積大小的土地上種植2行花生,行距27cm,穴距16.5cm,每穴1粒)進行播種,6.67m2面積大小的土地上播種100粒花生種子,從F2代開始,開始從每個花生育種雜交組合中選擇優良單株,然后收獲優良單株的全部種子,等莢果曬干去殼后,選擇大而好的200粒種子進行種植,以此類推,后一個世代群體材料都是在前一個世代群體材料基礎上按照上述方式選擇性地取出200粒種子播種在13.34m2面積大小的土地上,F2代連續多代自交進行到F7代,并按照6.67m2面積大小對每個世代材料F2-F7和對照品種桂花21或汕油523進行莢果產量測定,通過判定不同花生育種雜交組合的每個世代群體材料的莢果產量與對照品種(桂花21或汕油523)的莢果產量相比是否增產,從大量花生育種雜交組合中篩選出莢果產量穩定且有產量優勢的優勢雜交組合。與此同時,采用近紅外漫反射光譜無損傷選擇技術利用對每個世代群體材料(F2-F7)的200?;旌戏N子進行含油量等品質指標測定。綜合上述對產量和含油量進行的定向選擇,在極大地增加了選擇出優勢花生雜交組合的機率,也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在獲得的花生優勢雜交組合的基礎上,將F7代群體自交形成的F8代群體全部種植在田間自然病圃中,再從中選擇生產力高(結果數多)、高油、抗病的單株進行自交繁殖,在選擇生產力高(結果數多)且抗病的單株的同時,再次采用近紅外漫反射光譜無損傷選擇技術對生產力高(結果數多)且抗病的單株進行高油無損傷選擇,將生產力高(結果數多)、高油和抗病的單株進行自交,進行下一代選擇,從F9代開始進行株系比較,選擇優良株系進入鑒定圃,篩選出優良新品系,并參加自行安排的品系比較試驗,隨后參加區域試驗。采用上述方法,方便對花生雜交后代材料(F0-79)進行快速種植、快速標記和快速收獲,為科技人員節省了大量精力和時間,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育種效率,進而高效選育出高產、優質、抗病的花生新品種。
4 結語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新一代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從事田間勞務工作,花生育種科研人員很難找到充足的勞動力幫忙進行花生的種植和收獲,這也嚴重影響到花生選種和育種的效率。為了提高花生選種和育種的效率,筆者建立了花生的一種高效育種和種植方法,以期為相關花生育種科研人員提供理論參考和技術借鑒。
參考文獻
[1]禹山林.中國花生育種及農機農藝結合[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2,(16):19-21.
[2]魯清,李少雄,陳小平,等.我國南方產區花生育種現狀、存在問題及育種建議[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7,39(4): 556-566.
[3]陳明娜,遲曉元,潘麗娟,等.中國花生育種的發展歷程與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9):1-6.
[4]張新友.挖掘利用近緣野生種質加強花生種質創新[J].作物雜志,2012(6):6-7.
作者簡介:熊發前(1983-),男,安徽蕪湖人,博士生,副研究員,研究方向:花生遺傳育種、高產栽培和分子生物學;鐘瑞春(1965-),男,壯族,廣西扶綏人,本科,研究員,研究方向:花生遺傳育種及高產栽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