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虎
摘 要:伽師瓜的馳名是由于其產地伽師縣的緣故。在伽師縣的蔬果類,尤其中瓜果類中,伽師瓜可以稱得為“上上佳品”,是新疆地區的珍品,早在2001年時,我國農業部就于伽師縣定名為“中國伽師瓜之鄉”,其品種可謂眾多,四季產有且分早、中、晚3次收獲。伽師瓜栽培歷史悠遠,伽師瓜形體豐滿,擁有肉多、汁水濃郁且香甜、質感細膩、口感清脆、果皮偏薄、含糖量高等特征,可以說在新疆是高居于“甜瓜之首”,成為我國國內的各類瓜果中的杰出代表[1]。
關鍵詞:土壤條件;伽師瓜;品質;產量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39
引言
要進一步是鞏固和增強伽師瓜的品質和榮譽,在2005年,伽師縣申請對伽師瓜原產地區保障維護,并在同年申請成功,為進一步打造伽師瓜極品以及品牌保護跨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于同年年末,有統計證明,伽師瓜的種植面積已達0.56萬hm2,其產量總產達12.7萬t。
1 基本境況
伽師瓜,擁有“天下第一甜瓜”以及“西域珍品”的名號,不僅如此,我國著名書畫家李鐸老先生曾這樣評價伽師瓜“肉厚且甜、內瓤色如瑪瑙紅,瓜皮更如祖母綠”,老先生不但道出伽師瓜的味道、顏色,更把其口感和品質全盤托出,使人不禁垂涎三尺、口角留涎。
伽師縣從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在維吾爾語中,被稱為“排孜阿瓦提”,意思是這是個“美麗且富饒”的地方,其坐落于喀什噶爾沖擊平原中下游,擁有肥沃的土地資源以及充足的水源用于灌溉伽師瓜,與酸梅、嘜飴賽木杏合稱是伽師縣的三大特產,并在國內外享譽。
2 從環境、氣候及種植環境來探究伽師瓜
從環境氣候上來說,伽師縣是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其氣候特性為:夏季時酷熱,冬季是嚴寒,有著分明的四季,但降水量并不多;地質熱量豐富,太陽光光照充沛,無霜期較長,溫差也很大,但這里的濕度不太明顯,光熱資源厚實[2]。年平均降雨量可達到40~70mm,年平均揮發量高達2051.5mm;每年平均氣溫大抵是11.7℃,年異常最高氣溫是41.1℃,年異常最低氣溫為22.1℃。年輻射總量有140~146kcal/cm2;大于氣溫在30℃以上,全年有70~100d,每日平均氣溫超過15℃,全年有155~170d,大多在5—10月份;全年日照時數可達到2700~3000h,約為121.7d,其無霜期平均約為233d。
伽師縣擁有著豐富的水資源,隸屬于喀什噶爾河水系,山區降水以及冰雪融水是其主要的供水來源;截至2013年,其境內有雪融類型的河流有7條,通過統計,喀什噶爾河每年來水量的情況是非常不均勻的,所以有著“春季干旱、夏季洪澇、秋季缺水、冬季干枯”的現象也不足為奇。其縣年均地表徑流量可達到11.04億m3,有著大量的引用量,其年均在9.1億m3左右,不僅如此,就連地下水可開采程度,也有約12億m3。
3 從質量技術要求來探究伽師瓜
關于伽師瓜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517年的南北朝時代,距今已有1500a,可謂說種植歷史是非常悠久的了。在伽師縣,每逢于開春種瓜之時,瓜農一家老少就要“全體總動員”,為下一次收獲進行辛勤地耕耘,在出門前,除了必要的農事工具之外,還需搬運一些伽師瓜放置于毛驢車上。伽師瓜對于瓜農來說,不但要作為一天的三餐,更是因為伽師瓜的籽粒是作為種到土壤里的種子,這樣往復循環,成就了今天的伽師瓜。
20世紀80年代末,接連好幾年,遭受到嚴重病害的緣故,加之死秧絕收的困擾一直伴隨著伽師瓜的生產,到最后,甚至于在一些年頭里,一個個生長在這片土地懷抱里的伽師瓜就要收成之際,卻就這樣硬生生地全爛在了地里,“無一生還”得讓人感到十分痛心。
在痛定思痛后,于千禧年前夕,主要研究伽師瓜的技術者與我國派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農科院的專家學者共同合作,不但請來植物研究和栽培技術類的專家,從最初的種植到最后的收獲,不但從管理層面到防病措施實施了全程跟蹤,為伽師瓜能夠擁有“再一次發展春天”添磚加瓦。
在伽師瓜的提純復壯的方面,選擇了統一供種的方案,保障了伽師瓜種性純良合格,可謂是下足了功夫。截止到今時今日,在伽師縣地區,對伽師瓜育種基地已有33.3hm2,經由了不斷去除雜質、提高純度以及反復選育出來的高質量種子,免費給予種植伽師瓜0.33hm2以上的瓜農種植戶。
遍及標準化、合格化的種植生產技術。在農科院專家的匡扶下,伽師瓜農依照農產品質量安全系統的條件,將傳統種植經驗不斷細化,進一步制定了關于《栽培技術教程》以及《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教程》等標準,由縣區財政處出資,打印成冊,分發給當地瓜農,使得標準化種植技術能夠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使瓜農能夠融會貫通,且在種子、種植形式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多個環節對瓜農進行補貼,伽師瓜種植將實現全新的標準化。
由于適播期長,不但延長了伽師瓜的上市時間,而且再加上異常耐久儲藏,使得伽師瓜一年四季都能夠飄香。
4 產品特性
世代生活在伽師縣的祖祖輩輩都是種植以伽師瓜為首的瓜果為生,但種植莊稼是需要一定的力氣,可以能當飯食果腹,又可以解渴,代替水來補充人體每日必須的水量,這說明伽師瓜能夠解渴還能抗餓,不禁能想象到伽師瓜的“內在”特性早就遠遠地超過了人們的設想。
伽師瓜的果肉擁有著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種維生素,而且維生素C對于人類的身體健康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還能對抗壞血等病癥,其蛋白質、脂肪、鈣、磷和鐵等微量元素含量是相當均衡,不但是優于其它地區的同類瓜果,經常食用伽師瓜,可以清痰、止咳、補肝、滋潤肺部,更可以推進血液循環以及新故代謝的重要功效。這樣特殊的秉性,除了是獲利于本地區特有的光熱和水源條件之外,最關鍵的緣故是在于伽師縣土壤中蘊含著速效鉀,這種土壤里的微量元素平均高達210ppM左右,有著速效鉀的土壤造就了伽師瓜的稀有品質。
伽師瓜皮少肉多,果肉可厚達5~7cm,皮卻僅僅只有0.4~0.7cm,瓜肉含糖量多,并且含糖量梯度變化不高,入口后香甜且脆。伽師瓜的種植口徑在4cm左右,籽粒布列十分整齊,且被桔黃色的“血液”凝聚著。伽師瓜有著很細的種植口徑,還加上厚厚的瓜肉、充滿韌性的果皮以及橢圓形的外表,不但耐久儲藏還抗壓。在民間流傳還著一邊吃伽師瓜一邊種植的說法,這不僅表明著伽師瓜抗餓,還能解渴之外,現在還可以口口相傳它的耐久儲存的特征。
皮薄、肉厚、顏色悅目、充足汁水、口感甜膩、給予人體大量維生素、耐久儲存還抗壓、耐運,伽師瓜可以說是能夠勝過任何瓜果,實實在在是“天下第一瓜”。
5 伽師瓜“清甜背后”是光熱水土的保證
伽師縣坐落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邊,日光光照異常充足,氣候干燥,農作物生長白晝長,夜很短,晝夜溫差大,在這些條件下,很有利于伽師瓜的生長及其糖分不斷積存。這地區的土壤含鹽堿程度較高,伽師人世世代代在此開展著農耕和綠化,持之以恒地同鹽堿地作堅持不懈的斗爭,這樣的土壤是一把“雙刃劍”,鹽堿地富含有鉀、鈣、鎂以及硫等元素,恰恰造就了伽師瓜,恰好是其生長所需重要微量元素,正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
參考文獻
[1]李培清,趙貴海,李文森,等.土壤環境條件與伽師瓜品質產量關系研究[C].1989:15.
[2]陳波浪,吳海華,羅佳,等.土壤速效磷濃度對立架甜瓜生物量和磷素累積特征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6,34 (4):153-158.
[3]晁岳新.溫室葡萄栽培對土壤及灌溉條件的要求[J].農業知識(瓜果菜),2014(5):37.
[4]李英偉.綠色甜瓜栽培法[J].農民致富之友,2014(17):14-14.
[5]陽光.水果型黃瓜保護地咋栽培[J].農業知識(瓜果菜), 2014(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