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 井立川
摘 要: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對于城市與建筑的人文發展關系越來越重視,相應的“文脈主義”“地域主義”等理論在城市規劃及建筑設計領域應用亦更加廣泛。通過解讀城市文脈內涵、要素、特性等基礎問題,了解城市文脈的本質特征,并結合濟南商埠區修建性更新改造城市設計,對城市布局、空間形態、周邊業態等方面進行研究,從文脈保持和傳承的角度出發,研究城市、建筑和景觀三個層面的空間關系,強調文脈傳承在城市設計中的重要性,為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間關系建立良好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文脈主義;濟南商埠區;傳承與延續;城市設計
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所產生的城市社會問題也日趨明顯,而地域性的缺失在建設過程中表現尤為突出。由于我國城市特色的建設大多數只停留在記錄的層面上,缺乏清晰的概念和方法論,反映在作品中往往顯示出拼湊的痕跡,造成城市整體形象不完整,城市特色不系統、不突出、不完善[1]。本文通過對城市文脈內涵的研究,結合濟南商埠區修建性更新改造的課程設計,對如何正確把握歷史特色城區文化保護,如何在適應城市發展與需求和歷史文脈傳承與延續之間達到平衡提出相應方法,同時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和材料進行創作,以期實現城市文脈的傳承。
一、城市文脈內涵概述
(一)文脈的含義
文脈(context)是以文化為背景,在特定的時空關系中發展起來的內部聯系,包括整體與局部,整體內各個要素之間所發生的聯系,涉及內容較為廣泛。而在城市設計中,文脈是指介于各種元素之間對話的內在聯系,亦指局部與整體之間對話的內在聯系[2]。將內在聯系所包含的各要素具體化,文脈主要包含城市的文化背景、整個城市、城市內部的建筑以及城市當中的使用人群等,并在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引發了不同的城市意象。
(二)城市文脈的特性
城市文脈在城市內部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產生,并在潛移默化中指引城市發展方向。城市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因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等要素的不同,形成了城市文脈的獨特性。城市文脈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顯性形態,一個是隱形形態。其中顯性因素是指能夠為人所感知的外在城市特征,直觀上表現為城市實體及城市空間;城市文脈的隱性因素,它包括政治、經濟、宗教、社會心理等多方面因素[3]。
(三)城市文脈延續的層次性
生命有機體內部的組織會不斷更新交替以優化自身結構體,從而適應當前環境的需要;城市同生命有機體一樣,也會進行有機更新。城市文脈的延續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原有城市空間形態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分析和研究,保留那些具有歷史價值和引發城市發展文脈符號,包括建筑物、街道和古樹等歷史印記;另一方面則是對原有空間形態提取升華,利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和材料創造出具有歷史記憶的場所。城市文脈可以表現在由一種文化因素或一個主題串聯起來的一組建筑、一條街區、一座城市甚至更廣的區域之中,根據內容的不同,可以將城市文脈分成以下三個層次:景觀層次、城市層次、建筑層次[4]。
二、濟南商埠區發展現狀及困境
濟南商埠區曾經作為濟南的城市中心,代表了近代濟南經濟發展水平。同其他城市中心的發展方向一樣,隨著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不斷更新交替,整個城市中心也會隨之偏移。因此需對商埠區街區進行重新規劃和整治,提出適應性解決策略,為老商埠區注入新城市活力。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新的城市形象和標志物涌入濟南城區,這些新地段增加了城市的活力,卻對舊城區產生了很大沖擊。正是由于缺乏老街區的保護意識,老建筑無法得到應有的保護,后建的高層和加建房子使得城市空間更加擁擠,最終導致商埠區原有的城市景象喪失,商業氛圍不復存在。僅存的商業店面卻對老建筑的立面進行了破壞,店面和門面裝飾風格不統一,沿街牌匾的尺度、作法、色彩以及懸掛高度都對街道的總體環境效果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三、濟南商埠區城市設計策略
濟南老商埠區是在侵略戰爭時自發城市更新的產物,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結果。現在正面臨現代城市的沖擊,處于新舊交替的過渡階段,必須采取相應的設計策略保護好這塊具有濟南獨具特色的歷史街區。因此,保護規劃應本著尊重歷史、著眼未來的發展原則[5]。設計時,不僅還原傳統街區風貌,還需結合現代設計技術和方法,打造出獨具特色且順應時代發展的城市街區。吳良鏞教授在其《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書中總結道:“‘有機更新即采用適當規模、合適尺度,依據改造的內容與要求,妥善處理目前與將來的關系——不斷提高規劃設計質量,使每一片的發展達到相對的完整性,這樣集無數相對完整性之和,即能促進北京舊城的整體環境得到改善,達到有機更新的目的” [6]。老商埠區正是處于新老交替的過渡階段,因此借助該理論探究老城區城市設計策略,結合商埠區特有文化背景,從繼承傳統文脈和創新傳統文脈兩個方面出發進行設計研究,以期對后續城市設計研究起到參考作用(圖1)。
(一)繼承傳統文脈的方法
首先對商埠區的整體風貌環境進行綜合評估,充分考慮街區內部舊建筑自身的價值和保留狀況,并分析原有街區內的空間秩序,保證保留和改造建筑之間能夠相互協調。通過對現狀道路尺度的分析,為保留原有老城區的記憶,部分道路的寬度不變,改變道路的性質,將原來的車行道改造為步行街。在城市空間肌理上,需要對老商埠區傳統城市空間的顯性形態與隱性形態進行利用,賦予傳統建筑新的意境。按照“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綜合考慮建筑的現狀性質和街區整體功能的發展要求,保護商埠區整體的近代風貌[7]。保護標志性傳統建筑不僅要保護建筑本身,還要考慮建筑周邊環境情況。部分老式的商店不能滿足現在商業的需求,可在保證建筑外部形態與整體街區風貌一致的前提下,對其內部空間進行改造,實現老建筑的再利用,實現了人與建筑、新建筑與舊建筑、城市與建筑的對話。在具體設計過程中,采用保留、吸取、融合的設計手法,從傳統化內容與形式中找到文化意向,并且把這些意向轉化為文化符號。最后將這些文化符號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作出具有傳統文脈特色的城市空間。
(二)更新與創造傳統文脈的手法
在提取傳統建筑元素時,并沒有直接應用或者拆除,而是在其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創新。一方面提取傳統坡屋頂的元素,然后將其進行變形應用于商業步行街中,新的坡屋頂的形式作為一種意象,采用對角線作為屋脊向另外兩個點傾斜的方式。遵循原有老城區發展的內在規律,結合當前建造技術和工藝,實現城市的有機更新。另外以傳統封閉的四合院空間模式為原型,將四合院打開,形成開放式空間模式,改變歷史建筑消極場所,營造出開敞聚集的空間。對基地內部的樹木則是盡量保留,恢復原有商埠區街道尺度,營造商業步行氛圍(圖2)。
四、結語
濟南商埠區是城市不斷更新發展的特殊地段,它見證了濟南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交融的過程,承載了一段城市發展史,如同北京的天橋、四川的寬窄巷,裝載著濟南人的傳統技藝和生活的印記。而像濟南商埠區這種特殊的歷史街區在全國各地有很多,是社會進步發展留給后人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得到當代人的重視和保護。歷史街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見證了一座城市的歷史文脈,承載著當地人諸多記憶,因此在對其二次開發利用時,需做好充分的前期調研準備,延續該區域城市文脈,實現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的融合,創造出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城市街區。
參考文獻:
[1]沈益人.城市特色與城市意象[J].城市問題,2004,(03):8-11.
[2]李鋼.對城市文脈挖掘與整合的研究[J].四川建筑,2007,(06).
[3]吳云鵬.論城市文脈的傳承[J].現代城市研究,2007,(09).
[4]郭娟.對城市文脈主義的認識[J].科學之友,2011,(16):124-126.
[5]阮儀三,顧曉偉.對于我國歷史街區保護實踐模式的[J].同濟大學學,2004,(01).
[6]吳良鏞.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7]國芳,李剛.傳統歷史街區的保護性開發與利用[J].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5,(06).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