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 張鵬 王昌穩
摘 要:對臨沂市1951—2016年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數據資料進行了數理統計和Morlet小波分析,研究了臨沂市氣溫變化多時間尺度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并對臨沂市未來氣溫變化趨勢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最高氣溫及最低氣溫波動較大,年平均氣溫則較為平緩;最低氣溫及年平均氣溫有緩慢增加的趨勢,增加幅度分別為0.048℃/a和0.023℃/a,最高氣溫則沒有明顯的上升及下降趨勢;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及年平均氣溫的概率分布均符合正態分布;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及年平均氣溫分別在29a和40a、22a和40a、28a和40a周期震蕩劇烈明顯,有明顯的規律;最高氣溫、年平均氣溫偏高的趨勢將結束,而最低氣溫偏低的趨勢將結束;40a時間尺度的小波系數的模方值和方差系數最大,能量最強、周期最顯著,為氣溫變化的第一主周期。
關鍵詞:臨沂市;氣溫;小波分析;變化規律
中圖分類號:S1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54
引言
近年來全球變暖引起的氣候異常及極端天氣造成各種氣象災害,對人類社會及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區域氣候變化受全球范圍氣候變化的影響,但又具有本身的特點和規律性。氣候系統是多時間尺度系統,采用數理統計、傅里葉(Fourier)分析等常規統計方法,都不具有局部、多尺度和多分辨的性質而不能客觀地反映這種多層次結構規律。 由Morlet 提出的一種具有時-頻多分辨功能的小波分析具有良好的時域、頻域多分辨分析能力。從其誕生起就逐漸地被應用于各領域,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3]。良好的局部、多尺度和多分辨的性質以及突變點診斷能力,彌補了以往所用方法的不足,近年來,利用小波分析解析局部氣候變化規律得到了氣象學家們的廣泛重視[4]。樊高峰等應用小波分析方法對杭州市1951年以來的夏季氣溫進行分析,發現杭州夏季平均氣溫發生過4次轉折,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杭州夏季平均氣溫周期多變,不穩定性增加[5]。姜曉艷等利用1905—2005年中國東北地區哈爾濱、長春、沈陽和大連的氣溫時間序列資料,在分析氣溫變化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小波分析,結果表明:近100a來中國東北地區的平均氣溫呈升高趨勢,氣溫存在2~3a、8~12a、20~25a和45a左右時間尺度的多重時間尺度結構的變化特征[6]。春風等使用小波分析法,對1953—2009年錫林浩特市平均氣溫和平均降水量的變化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水熱組合表現出濕熱—干熱—濕熱—干熱—濕熱—干熱交替出現的規律,植被的分布情況為多—少—多—少—多—少,平均氣溫在波動中升高,平均降水量在波動中減少[7]。
臨沂市屬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水熱主要集中在夏季,農業生產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因此掌握氣溫變化規律及預測一定時期內的變化趨勢,對合理支配氣候資源十分必要;全球氣候變暖對臨沂區域氣象條件的影響,對臨沂市的水資源、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筆者擬在借鑒以往研究經驗的基礎上,對臨沂地區1951—2016年氣溫數據(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進行統計學研究,利用Morlet連續小波分析氣溫變化特點,揭示其在不同層次上的氣溫結構和異常變化規律以及突變特征,預測今后一段時期氣溫的變化趨勢,服務社會生產生活。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
選取臨沂市65a(1951—2016年)年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數據資料,數據由臨沂市氣象局提供。
1.2 分析方法
對臨沂市65a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進行統計分析,獲取算數平均值、中位數等統計特征值;對65a氣溫數據進行升序排列后分成10組,統計概率分布,研究分布規律。
采用Matlab對臨沂市65a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進行小波分析,具體程序參考《Matlab小波分析工具箱原理與應用》[8]。Morlet連續小波變換圖反映氣溫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周期震蕩,信號的強弱通過小波系數的大小來表示。小波光譜圖用顏色的深度代表偏離平均值的程度,紅色代表氣溫偏高;藍色代表氣溫偏低;小波系數為零則對應著突變點。小波方差圖反映了能量隨尺度年的分布,可以確定一個時間序列中各種尺度擾動的相對強度,對應峰值處的尺度稱為該序列的主要時間尺度,用以反映時間序列的主要周期[9-10]。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均降水量的數理統計
1951—2016年臨沂市年均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如圖1所示。最高氣溫及最低氣溫波動較大,年平均氣溫則較為平緩。總體上,最低氣溫及年平均氣溫有緩慢增加的趨勢,增加幅度分別為0.048℃/a和0.023℃/a;最高氣溫則沒有明顯的上升及下降趨勢。
1951—2016年臨沂市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的統計特征值如表1所示。最高氣溫最大值為41.6℃,最小值為33.9℃(各發生1次,分別發生在1970年和2002年);最低氣溫最大值為-6.5℃(發生1次,1992年),最小值為-16.5℃(發生2次,1957年和1969年);年平均氣溫最大值為15℃,最小值為12.2℃(各發生1次,分別發生在2016年年和1952年)。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的平均值與中位數均較為接近。
對1951—2016年臨沂市氣溫數據進行升序排列后分成10組,統計概率分布,如圖2所示。最高氣溫的概率分布較為分散,存在2個最大值區間;最低氣溫概率分布較為集中,年平均氣溫較為分散,但都符合正態分布。
公式中相關參數擬合結果如表2所示。最低氣溫與年平均氣溫更符合正態分布,相關系數R2>0.9000。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概率的95%置信區間分別為(34.1℃,38.7℃)、(-16.4℃,-6.5℃)和(12.4℃,14.9℃)。
2.2 Morlet連續小波分析
采用Matlab對臨沂市65a(1951—2016年)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進行Morlet連續小波分析。不同周期上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的小波系數分布如圖3所示。
1951—2016年臨沂市最高氣溫在29a和40a左右周期劇烈明顯,在29a尺度上存在“高—低—高—低—高—低—高”交替的階段,在40a尺度上存在“高—低—高—低—高”交替的階段,到2016年最高氣溫偏高的等值線中心已經閉合,但多值區域尚未結束;最低氣溫在22a和40a左右周期劇烈明顯,在22a尺度上存在“低—高—低—高—低—高—低—高—低”交替的階段,在40a尺度上存在“低—高—低—高—低—高”交替的階段,到2016年最低氣溫偏低的等值線中心已經閉合,但多值區域尚未結束;年平均氣溫在28a和40a左右周期劇烈明顯,在28a尺度上存在“高—低—高—低—高—低—高”交替的階段,在40a尺度上存在“高—低—高—低—高”交替的階段,到2016年年平均氣溫偏高的等值線中心已經閉合,但多值區域尚未結束。從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小波系數分布圖3可以看出,臨沂市最高氣溫、年平均氣溫偏高的趨勢將結束,而最低氣溫偏低的趨勢將結束。
2.3 小波方差
1951—2016年臨沂市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小波方差如圖4所示。最高氣溫小波方差最大的峰值對應著40a左右的時間尺度,說明在這個尺度附近的周期震蕩最強,為最高氣溫變化的第1主周期;29a時間尺度對應著第2峰值,為最高氣溫變化的第2主周期;最低氣溫小波方差最大的峰值對應著40a左右的時間尺度,說明在這個尺度附近的周期震蕩最強,為最低氣溫變化的第1主周期;22a時間尺度對應著第2峰值,為最高氣溫變化的第2主周期;年平均氣溫小波方差最大的
峰值對應著40a左右的時間尺度,說明在這個尺度附近的周期震蕩最強,為年平均氣溫變化的第1主周期;28a時間尺度對應著第2峰值,為最高氣溫變化的第2主周期。上述周期的波動控制著整個時間域內降水量的變化特征。
根據小波方差檢驗的結果,繪制出40a尺度的1951—2016年臨沂市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小波實部過程線,如圖5所示。最高氣溫的平均變化周期為26a,大約經歷了2個“高—低”轉換期,目前正處于最高氣溫向偏低趨勢變化的階段;最低氣溫的平均變化周期為29a,大約經歷了2個“高—低”轉換期,目前正處于最低氣溫向偏低趨勢變化的階段;年平均氣溫的平均變化周期為25a,大約經歷了2個“高—低”轉換期,目前正處于最低氣溫向偏高趨勢變化的階段。
2.4 氣溫變化趨勢預測
近年來,盡管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存在眾多爭議,然而變暖的趨勢已經被諸多從物候學、植物學及環境微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證實[11-13]。基于局部區域氣象數據的小波分析也表明氣溫總體有升高的趨勢,但一段時期內,存在“高—低”的變化趨勢。鄒良超等研究發現濟南和威海成山頭兩地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兩地冬季氣溫將保持偏高狀態,但都有轉低的趨勢[14];鄒春霞等對內蒙古武川縣45a氣溫變化的小波分析表明武川縣的年均氣溫較大尺度變化都處于增強的偏暖期,而較小尺度變化都處于偏暖期向偏冷期的過渡[15]。
對臨沂市1951—2016年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及年平均氣溫的小波分析表明最高氣溫正處于、年平均氣溫正處于由偏高向偏低轉換的時期,而最低氣溫則由偏低過渡為偏高。對于農業生產來說,應根據氣溫的短時期內的變化趨勢,適當調整農田管理。
3 結論
高氣溫及最低氣溫波動較大,年平均氣溫則較為平緩,最低氣溫及年平均氣溫有緩慢增加的趨勢,增加幅度分別為0.048℃/a和0.023℃/a,最高氣溫則沒有明顯的上升及下降趨勢。
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及年平均氣溫的概率分布均符合正態分布。
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及年平均氣溫分別在29a和40a、22a和40a、28a和40a周期震蕩劇烈明顯,有明顯的規律;最高氣溫、年平均氣溫偏高的趨勢將結束,而最低氣溫偏低的趨勢將結束。
40a時間尺度的小波系數的模方值和方差系數最大,能量最強、周期最顯著,為氣溫變化的第一主周期。
參考文獻
[1]周天軍,趙宗慈.20世紀中國氣候變暖的歸因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3(1):82-86.
[2]王文圣,丁晶,向紅蓮.小波分析在水文學中的應用研究及展望[J].水科學進展,2002,13(4):515-520.
[3]謝莊,曹鴻興,李慧,等.近百余年北京氣候變化的小波特征[J].氣象學報,2000,58(3):362-369.
[4]薛宇峰,楊超梅.近百年全球氣溫變化及其趨勢預測[J].高原山地氣象研究,2006,26(3):16-19.
[5]樊高峰,苗長明.用小波分析方法診斷杭州近50a夏季氣溫變化[J].氣象科學,2008,28(4):431-434.
[6]姜曉艷,劉樹華,馬明敏,等.中國東北地區近百年氣溫序列的小波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4(2):122-125.
[7]春風,李春蘭,包玉海.近57a錫林浩特市氣溫與降水量變化的小波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13,42(1):47-52.
[8]董長虹.Matlab小波分析工具箱原理與應用[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
[9]李遠平,楊太保.柴達木盆地近50a來年氣溫、降水的小波分析[J].干旱區地理(漢文版),2007,30(5):708-713.
[10]王濤,霍彥峰,羅艷.近300a來天山中西部降水與太陽活動的小波分析[J].干旱區研究,2016,33(4):708-717.
[11]張晴,于瑞德,鄭宏偉,等.天山東部不同海拔西伯利亞落葉松對氣候變暖的響應分析[J].植物研究,2018,38(1): 14-25.
[12]崔耀平,肖登攀,劉素潔,等.中國夏玉米和冬小麥近年生育期變化及其與氣候的關系[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8 (3):388-396.
[13]黃清瀚,陳海山,華文劍.近30年來中國干旱生態區增暖放大現象及其與植被覆蓋的聯系[J].氣候與環境研究,2018 (1):72-82.
[14]鄒良超,肖尚斌,倪林,等.濟南、威海成山頭近60a冬季平均氣溫的小波分析[J].海洋科學,2008,32(9):29-36.
[15]鄒春霞,申向東,丁峰.內蒙古武川縣45年氣溫變化的小波分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 97-100.
作者簡介:王昌穩(1987-),男,山東臨沂人,講師,研究方向: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理論與技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