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新 李蓮 黃明翅
摘 要:粗肋草是優良的室內彩葉觀葉植物,株形適中,觀賞周期長,被廣泛應用于辦公和生活空間的美化,深受人們的喜愛。從環境條件、品種選擇、基質要求、栽培種植、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6個方面詳細描述了粗肋草盆花的栽培技術關鍵要點,為粗肋草盆花的規模化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粗肋草;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68
粗肋草(Aglanonemaspp.),又名廣東萬年青,亮絲草,為天南星科粗肋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統稱,原產于熱帶亞洲的印度、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地[1]。粗肋草莖直立,不分枝,葉形多變,披針形、長橢圓形乃至卵形,隨品種而不同,且葉革質肉厚,常鑲嵌有各種豐富的彩色色斑,品種豐富,株高大多在30~60cm,株形適中,觀賞擺放周期長,可廣泛應用于辦公和生活空間的美化,是優良的室內彩葉觀葉植物,深受人們的喜愛。
粗肋草有原生種約50種,另有許多雜交種和栽培種[2],在我國也分布有2個種,廣東萬年青和越南萬年[3]。廣東省是最早引進粗肋草的地區,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開始從馬來西亞、泰國、臺灣等地開始引進了許多優良栽培品種種進行觀賞栽培[4]。因其是典型的熱帶植物,國內目前主要在廣東省和海南省有少量的規模化栽培。又因其對栽培環境條件和技術要求較高,國內大規模的種植戶還不多,產量還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本文針對廣東地區氣候特點制定了粗肋草的關鍵栽培技術,為粗肋草盆花的規模化產業化種植提供參考,同時也可為南方地區其他省份的種植提供參考依據。
1 環境條件
粗肋草盆花喜好溫暖通風的氣候環境,耐高溫,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7~32℃、空氣相對濕度為60%~80%、光照強度為17000~30000Lux。如果氣溫長時間處于低于20℃或高于36℃時,植株會出現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的現象。如果越冬溫室長時間低于15℃時,老葉會陸續出現黃化、萎蔫、脫落,生長點壞死,甚至整株死亡的現象。規模化的栽培要有可保溫加溫和控制光照的保護性設施,一般為鋼架薄膜溫室,2層遮陰網(每層遮光率為70%),水簾風機降溫系統,加溫設施等,這樣可以滿足更多粗肋草品種的種植需求。
2 基質要求
基質要求具有較好的排水透氣性能,同時具有保水保肥、不易分解的特性,EC值小于0.8ms/cm,pH值為5.8~6.5。一般選用進口泥炭土比較安全,也可選用椰糠和國產泥炭土,但要注意調節好EC值和pH值。中苗期可選用規格為10~30mm的泥炭土,成品期可選用規格為20~40mm的泥炭土。在配置時也可混入10%比例的珍珠巖。
3 栽培種植
3.1 種苗選擇
種苗一般有扦插苗和組培苗2種,為了保證規模化栽培的穩定性,建議使用組培種苗。種苗選擇標準:葉色光澤度好,葉片完整無損傷,無病葉,根量多,根色潔白或黃白,無爛根,長勢好,苗高適中,高度為7~10cm。
3.2 上盆種植
上盆時先向盆底填充2~3cm厚的基質,左手持種苗固定在盆中央,右手填充基質至滿盆,稍用力壓實基質,保持基質離盆口約1cm左右。按盆徑規格劃分,粗肋草種植規格可分為90#、120#、150#等小中大規格。90#種植選用穴盤苗,每盆種1株;120#種植由90#直接換盆,每盆2~3株;150#種植為120#盆直接換盆或由2~3株90#直接換盆。
4 栽培管理
4.1 水分管理
粗肋草盆花在高溫的夏季應保持盆土濕潤狀態,可以適當增加植株的澆水量和澆水次數。在寒冷的冬季應保持盆土偏干,肥水管理見干見濕,在夜間還應保持葉片干爽,以提高抗寒能力,避免冷害。
4.2 肥料管理
4.2.1 肥料配比
生長期施用肥料配比為:N-P2O5-K2O=20:10:20和N-P2O5-K2O=15:10:30的肥料,且宜輪換施用,通常宜施用2次N-P2O5-K2O=20:10:20后再施用1次N-P2O5-K2O=15:10:30的輪換方式。
4.2.2 施肥方式
通常采用根際灌施,每隔5~7d施肥1次,水肥混合液pH值為6.0~7.0,根據株形大小和淋肥周期調控肥液濃度,EC值在1.0~1.5ms/cm為宜。
4.3 溫度濕度調控
粗肋草盆花生長的適宜日溫為27~32℃,夜溫為20~22℃,空氣相對濕度為60%~80%,應根據不同季節做好溫濕度的調控。如在夏季高溫時期,主要調控目標是降溫,可通過打開天窗和活動遮光網進出排熱氣和遮陰降溫,還可以開啟水簾風機進行降溫。如在冬季低溫時期,主要調控目標是保溫加溫,可以通過密封溫室周邊薄膜,開啟加溫設備等方式進行。室內溫濕度的調控與通風情況、光照強度、溫室密封度有直接關系,應綜合利用各設備設施進行科學調控。
5 主要病蟲害防治
5.1 主要病害防治
5.1.1 根莖腐病
為害癥狀:發病初期,僅僅是個別支根和須根感病,并逐漸向主根擴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現癥狀,后隨著根部腐爛程度的加劇,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逐漸減弱,地上部分因養分供不應求,新葉首先發黃,后逐漸整株黃化萎蔫。此病可由腐霉、鐮刀菌、疫霉等多種病原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從根莖部或根部傷口侵入,通過雨水或灌溉水進行傳播和蔓延。防治措施:換盆時盡量避免根部損傷,最好在換盆后淋藥預防。適宜的藥劑有: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多菌靈800倍、99%的惡霉靈4000倍,或亮盾3000倍等。
5.1.2 炭疽病
為害癥狀:多發生于葉片上,初期在葉片上出現圓形、橢圓形紅褐色斑點,逐漸擴大呈深褐色病斑,病斑中央則由灰褐色轉為灰白色,病斑邊緣有黃暈,輪紋有或無;發病后期,病斑上有許多小黑點,濕度過大時,上有淡黃或黃色粘液出現。高溫高濕是發生此病的主要原因。防治措施:加強栽培管理,要經常通風透光,及時摘除病葉。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1次/7d,每隔2~3周輪換用藥,連噴3~4次。適宜的藥劑有:10%世高水分散顆粒劑1500~2000倍,或25%咪鮮胺2000~2500倍,或40%百菌清600~800杯,或50%炭特靈2000~3000倍等。
5.2 主要蟲害防治
5.2.1 斜紋夜蛾
為害癥狀:在葉片為害,以咬食嫩葉為主,造成葉片不同程度的缺刻狀損傷,嚴重影響觀賞價值,多在出來夜間為害。防治措施:發生初期及時噴藥防治,一般在下午4:00—5:00噴藥,1次/5d,每隔2~3周輪換用藥,連噴2~3次。適宜的藥劑有:48%樂斯本1200~1500倍、銳勁特2000~3000倍、5%甲維鹽12000~15000倍等。
5.2.2 紅蜘蛛
為害癥狀:在葉片為害,主要在老葉背面通過口器吸食汁液,也正面開起來顏色暗淡、褪色黃化,也背面可看到微小的紅點在爬動,此為紅蜘蛛害蟲。后期可看到葉背密布白色蛛絲斑點,可引起葉片脫落。防治措施:為害初期噴藥防治,每隔1~2周輪換噴施下列藥劑,連續噴3~4次,噴施時盡量將葉面和葉背全部噴施。適宜的藥劑有:30%噠螨靈2000~3000倍,或34%螺螨酯4000~5000倍,或3%阿維菌素10000~12000倍等。
5.2.3 薊馬
為害癥狀:在葉片為害,主要聚集在幼嫩的葉片、葉柄和佛焰苞片,通過口器吸食組織汁液,為害后的部位出現褐色粗糙條紋,嚴重時葉片和佛焰苞皺縮或畸形。防治措施:為害初期噴藥防治,4~5d噴藥1次,每種藥連續使用不宜超過3次,噴施時盡量將葉面和葉背全部噴施。適宜的藥劑有:30%吡蟲啉5000~6000倍,或3%阿維菌素10000~12000倍,或3%莫比朗3000~4000倍,或22.4%畝旺特4000~5000倍,或6%乙基多殺菌素5000~6000倍等。
參考文獻
[1]曾宋君,余志滿,柯蕭霞.常見觀葉花卉——天南星科植物[J].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17-80.
[2]R J Henny.Aglaonema breeding-past,present and future[J].Florida State Horticulture,1983(96):140-141.
[3]吳征鎰,李恒.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42-43.
[4]李少球,美葉花木[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22-23.
[5]胡智華,鄒春燕,周俊輝.17種粗肋草的抗寒性比較[J].仲愷農業工程學報,2016,29(1):26-29.
作者簡介:陳一新(1977-),男,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花卉設施栽培和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