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摘 要:鄉村作為農業最早發展的地區,承載著分量最重的文化單元和最具特色的風貌展示。而隨著近年來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鄉村也進行了巨大的變革。文章通過對鄉村之殤的現象研究出發,以貴陽花溪風景名勝區內的鄉村發展為例,探討在不可逆的城市化進程下,如何充分挖掘鄉村的自然文化資源,轉換傳統“三農”思路,用風景旅游引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從中尋找重生之路。
關鍵詞:風景園林;鄉村規劃;文化復興;旅游
傳統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業人口造就了“鄉土”特征。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把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性質理解為“鄉土社會”。而鄉村景觀是基于鄉土社會的性質,作為數千年來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的直接產物,演繹出鄉村特有的“共生”特性,這是比城市更為先進的規劃思想,它以“零規劃”的方式自然演變,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特色景觀。在過去的60年中,鄉村的變化速度驚人,城市化是其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當傳統的穩定結構被打破,鄉村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是一個要被時代浪潮吞沒的詞語,鄉村將成為歷史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規劃界最熱門的詞匯不乏“鄉愁”“美麗鄉村”等字眼,決策者對城鎮建設乃至生態文明認識上的不斷深化,那已經被現代經濟影響的支離破碎的鄉村,將何去何從呢?
一、逐漸消失的村落
(一)尋不回的“鄉愁”
據數據統計,中國近十年,每天消失80個自然村。上百年的村莊,經歷了封建時期朝代的變更、軍閥時期的紛爭,卻抵不過和平年代城鎮化的步伐,消失在歷史的進程里,有能力的青壯年擠入城市討生活,一家家搬離鄉村。截至2011年末中國大陸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2017年末中國城鎮化率升至58.52%。隨著城市化的到來,兩千多年農耕文明的古國開始進入了工業文明新的發展階段。這個擁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家,正在完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和布局重組,也隨之出現了無數史無前例的社會問題。
鄉村作為農耕文化的象征,消失就是農耕文化的萎靡,并隨之消失了一批具有觀賞價值、歷史價值的村落,連同他們所承載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展示著“中國歷史發展演變”的“書”,還來不及翻閱,就已經永遠地消失了。同時,大量的村莊空心化嚴重,處于掙扎的邊緣。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勞動力涌向城市,到人口相對密集、條件更好的地方生活,村莊 “空心村”現象日趨嚴重。在當下的發展中國家,城市本身就存有大量的失業人口,此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城市轉移化傾向,其結果只能進一步加劇城市失業問題的固有矛盾。因此,農村自身的剩余勞動力,作為經濟生活中的個體,必然也將面臨是否向城市遷移的抉擇,以及農民進城帶來的一系列文化融入的問題也亟待解決。而留守的“空巢老人”們,雖然這些老人在物質上生活得更好了,但是在精神上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邊,他們卻面臨著從未有過的空虛,這不是村村通廣播電視就能夠解決的,這也不是生活在城市的子女們所期望的。
我國的城市化推動更重要的是利用工業而非第三產業,這也是和目前的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所不一致的,城市化結束后,這種經濟業態為遠期安置大量的待業人口埋下了隱患。所以我們不禁自問,該不該引導讓這么多的農民進城?而背井離鄉的生活真的是他們所愿意選擇的嗎?
(二)“逆城市化”之殤——鄉村再受重創
當農民紛紛進城的時候,城里的人卻在琢磨如何出城,緩解緊張的生活節奏。
在發達國家,很早就提出“逆城市化”一詞,意指發達國家由于城市問題的壓力增大,城市人口開始向郊區乃至農村流動,形成一個綠色的逆城市化生態環境。
而中國目前這種趨勢也逐漸開始增大,打著鄉村旅游的旗號去農村買房,成了富裕人群的“時尚”選擇。城里人來了,村里人開始意識到,土地值錢了,種地不如賣地。于是出現了大量的“非轉農”現象。但其實中國的“逆城市化”是基于嚴重的分配失衡,它是由于利益或者是土地誘惑所催生出的。
所以村莊失去了祖祖輩輩的主人,失去了與環境慢慢磨合后“生長”的空間,一棟棟歐式別墅、新中式小樓“排排坐”式地被建立起來,農耕文化失去了傳承之人,城市郊區和鄉村的邊界愈發模糊。
(三)農村土地安全格局喪失
一直以來,基本農田都是被嚴格控制和保護的,那失去了耕作基本農田的人呢?而鄉村的現狀便是如此,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土地作業技能和知識的失傳,大量的土地閑置成為對當下鄉村土地安全格局的最大危險。我國是農業大國,如果那些傳統、具有獨特風土民情的村莊日益消失,今后拿什么來見證農耕文明?
二、鄉村聚落形態研究必不可少
首先便是聚落的選址,多數鄉村選址歸納為環境決定論,這是原始樸素的天人合一的體現。環境決定論即是從降水、溫度、日光、森林、地形等來解釋農村住宅的形式、材料和分布,從河流、水源、地形等選擇村落形態與分布,這也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臥牛村”“八卦村”這些象形又很有道理,同時很有意思的村落形態。
然后鄉村的發展又取決于村民的文化、個人決定的能力,生產力水平,技術水平等。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類通過和自然的磨合,逐漸形成的獨特而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包含了多樣而長久的文化傳統以及與山區環境相適應的人居生存方式,這才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是理解上千年來華夏文明的一把鑰匙。
三、他山之石助攻鄉村“重生”
處于高速推進的城鄉發展進程中,從來都是機遇和風險并存的。傳統的鄉村有好有壞,所以這是鄉村建設的最好契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把鄉村推向更好的方向去發展是我們更希望看到的。然而談鄉村保護,不能紙上談兵,更不能脫離鄉村的使用者,而應該根植于鄉村本身情況,尋求與之相匹配的量體合衣的發展之路。
德國是歐盟重要的農業國之一,德國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具有很強的特色,也非常值得研究。在德國,農村人還創造了許多比大城市有趣的文化生活,甚至發明農村特有的節日,也能吸引很多人過來活動。可以看出,德國的農村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因為德國農村的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與大城市相比并沒有多大差距,所以大部分人選擇在農村居住。其結果是,德國沒有出現紛紛往大城市發展的現象,而是在各自居住的小地方自得其樂。
此外,還有很多可以供我們學習的經驗:(1)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注重發展生態農業;(2)通過自上而下的規劃,保持農村建設的科學性和針對性;(3)實施村莊更新計劃,縮小城鄉差距;(4)通過相關法律,促進農村規模化經營;(5)補貼形式多樣,農業競爭力得以提高,同時對農業基礎設施提供大量的資助;(6)完善社會保證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注重對農業人口的教育和培訓。
四、以貴陽花溪風景名勝區內少數民族鄉村規劃為例
(一)梳理矛盾,抓住契機
自風景名勝區保護的相關條例出臺后,絕大多數村莊同風景區內的景點保護、利用、管理存在矛盾,絕大多數鄉村風貌同風景區風貌存在不協調現象。這也主要是因為鄉村社會經濟發展同風景資源保護利益出發點不同而引起的,而風景區往往也會忽視鄉村,或視之為“敵人”,導致多數風景區內的村莊資源“零利用、零發展、零效益”,甚至成為破壞風景資源的搗亂分子。但是一旦梳理好風景區和鄉村發展的關鍵矛盾,鄉村將以休閑觀光的發展模式填補風景區核心景觀往往以觀光為主的游賞模式,并通過鄉村景觀的提升打造,形成獨具魅力的風景資源,所以說,好的規劃可以達到1+1大于2的效果。
貴陽花溪風景名勝區位于貴陽中心區邊緣,被譽為“貴陽的后花園”(圖1),風景自然是美不勝收,但是貴陽作為一個風景大省,花溪風景名勝區的風景資源被湮沒在了眾多風景資源相似、品質更佳的風景區之中,發展一直被制約。
2012年中央提出貴陽新區的建設后,花溪風景名勝區由原來城市的邊緣搖身變成了貴陽新區的中心區,區位的變化,帶來了轉變的契機:
(1)環境壓力變:原來不到20平方公里內不足0.7萬居民,城鎮化后周邊將有上百萬人口居住。
(2)景區類型變:從原來的自然的“江河類”和“巖洞類”變為人化影響的“城市風景類”。
(3)“三農”自身變。區域城鎮化可能導致風景區內“三農”徹底消失,風景區內的鄉村產業急需轉型,規劃必須在農村特色城鎮化條件下提前做出優化、調整、升級,來應對市場的變化。而目前風景區內鄉村聚落很多,農業占地面積比重很大,但是農業所產生的直接收益卻很低,而群落開始單一化,農田比重劇增的同時,生態開始退化。
(4)服務對象變:風景區由服務原來的周邊城市游客,變成全省乃至全國廣大游人,以及滿足周邊居民的日常休閑的兼具公園的性質。
(5)道路交通變:高速鐵路、省際鐵路、城市快軌將使崎嶇變坦途,改變貴州風景苦旅的印象,全國旅客下車直接就到景區領略自然風光。
這五大巨變中,鄉村如何“華麗轉身”,是風景區能不能發展的關鍵所在。目前風景區內的鄉村普遍存在以下現象:
(1)歷史悠久。一個村寨多由一個姓氏發展而成,幾百年來一直保留著他們的民族血統關系。有著諸多明清遺存,傳遞著重要的歷史人文信息。
(2)空心化。多為老人、婦女和孩子,少見年青人,農民少,也不利于恢復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力耕作。
(3)村落選址往往隨坡就勢,老房子鱗次櫛比,背山面水,畫面唯美,形成優美的景觀界面。對于民族村寨來說,山水關系不僅是景觀,更是居于此長于斯的人們的文化淵源和精神信仰之所在。
(4)建筑風格多樣。老建筑瀕臨倒塌,新房子過于城市化,固有的村落空間與建筑風格逐步喪失。
(5)文化特色不強。雖然風景區內為多民族雜居地區。不同民族在建筑風格、空間形態、民風民俗上日趨一致,同質化現象突現,和諧共生但特色不足。
(6)基礎設施滯后。現有道路、給水、電、污水及垃圾等處理設施不足,與水源保護要求不符。
隨著周圍城鎮化進程加速,村民逐步外遷,變為城市居民,傳統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已經逐漸被放棄,而隨著游客休閑方式需求的轉化,鄉村產業應破除傳統,找尋特色,逐步轉變為民族文化休閑度假,成為風景旅游村寨,成為以自然資源為主打的花溪風景名勝區內人文資源的重要補充,將背道而馳扭轉為共同進退,才是風景區內的村莊應走的發展模式。
(二)發展策略
首先要嚴格遵守上位規劃對風景區的保護要求,對三級保護區內的鄉村進行策劃和建設,同時尊重傳統村寨的歷史淵源,不做大拆大改,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景觀效益和經濟效益。
以現有村寨為載體,打造風景旅游村寨,配套旅游休閑服務設施,以山水風光最佳、景觀最豐處,結合村寨,農業改為觀賞農業,進行旅游服務帶動;農田退耕還林,展現田園風光;而農民作為服務人員,一產變三產;現有的村落的傳統居住功能提升為可旅游休閑接待的風景村寨。通過對村寨配套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大力推動村寨的升級改造與產業轉型。
在提升改造的過程主要針對如下幾點:
1.尊重歷史,挖掘文化
從鄉村的整體環境入手,將村落的歷史人文特征作為主導因素來考慮,在尊重民族社會意識形態基礎上,突出其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內涵。增加動態參與,策劃能與游客產生互動,并展示當地文化的游覽項目,擴充布依族民族文化內容(圖2),展示貴州省境內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增加游客的體驗參與性,如蠟染工藝、飲食文化體驗課。
2.優化空間,重塑精神
根據不同民族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和信仰的不同,以世代因襲的各自的傳統環境觀來優化和重塑其村落空間,使其各具特色,生動鮮活。
利用景觀空間彰顯地方文化(圖3),挖掘歷史文化,優化村落空間形態,從歷史、民風民俗、宗教等多方面來展示民族的文化特質與精神世界。增加傳統風貌中的寨門、寨心、特色街巷、院落、休閑空間、活動場地等空間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增加具有民族標志性和標識性的文化景觀,提升旅游吸引力,強化民族景觀特色。注重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形成綠色景觀休閑空間,并能同時滿足當地居民及游客游憩需求。
3.配套功能,完善設施
道路是空間的骨架和村寨的血脈,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配套道路與基礎設施,村寨內部成網,游覽外部成環,新老寨與風景區旅游線連接緊密。
完善旅游服務功能,達到保存傳統聚落空間與摒棄貧困落后共嬴的目標,以風景建筑的標準改造當地民居。設施功能配齊全,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服務功能,配套雨污水、燃氣、熱力及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
4.分期建設,滾動發展
以多民族文化為主線,尊重原有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形成具有不同文化特質的風景村寨,大力提升風景區內人文景觀品質,使其成為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的風景勝地。
通過規劃,最終形成以老帶新,逐步置換,滾動發展的模式,實現風景區內的鄉村由自然村寨—文化村寨—風景村寨—旅游村寨的轉變,滿足承載休閑服務的功能。
五、結語
作為從業者,于生活中,我們愛惜自然,感動于自然;于工作中,我們應不斷探索人居自然更和諧的發展模式,讓鄉村碧水環繞,綠樹掩映,生機勃勃,成為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一道風景線,山水有意人有情,萬綠叢中靈氣生,提出指導美麗鄉村實際發展的“中國智慧”方案。
參考文獻:
[1]高晴.德國的農村發展政策[J].國土資源情報,2007,(10):26-27.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