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佳
天 陰了暗了,帶著早春昏沉的睡意將太陽 送下地平線去,然則烏云積聚于天空,遲遲不散——這才是開始哪,可別拖著睡眼了。
“今天是驚蟄哦。”外婆說著,皺紋都如水波蕩漾開,“驚蟄了。”
“驚蟄?”對于二十四節氣的定義和回憶,只在一年級的語文書里。這個時代的我們已擁有了對未來天氣準確預測的能力,節氣便隨時間淡了輕了說忘就忘了。
“是。驚蟄啊,會打雷,山里的,水中的,無論是熊還是松鼠,只要都是冬天睡覺的,聽到雷聲,就都醒了。”她看向窗外,天已經黑透了。許是雷雨將至,連空氣都顯得安靜。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忽然停滯。隨即,電閃、雷鳴、風起,這是千百年來自然從未逆轉的預言,醒來了——春天都來了!誰說春沒有氣勢?這便是。這是強大到唯她才能喚醒萬物的氣勢,思索著,也許此時,遠方的寂靜山林,正蠢蠢欲動呢。
一場雨后,陽光都顯得清洌。開窗,植物竟也從這雷聲中一并地發芽。桃花開得很早,這場雨后,她定是第一個捧著云霞出來迎的。欄桿處,細看有銀絲閃爍,那是蜘蛛之作。鳥鳴也起,生機都是多了。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言:“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外婆以前生活在鄉下,這節氣早已熟稔于心。驚蟄,聽名字都覺得是那么的響亮,可我對它的理解卻僅僅只在這里,太少太淺了。二十四個節氣,我能背出來的也是太少。記載不違自然,萬物也從未與這些名字背道而馳,向來是花草與泥土的關系。我們都快忘了,曾經這二十四字都貴如金玉。
又哪里是西方的“March”才好聽?又哪里是東洋的“梅見”才好聽?只怕是“本國的月沒有外國的圓”吧。
傳統是不應該被人遺忘的,驚蟄,這對于我來說,是如夢初醒,一個開始。
點評: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是值得傳承發揚的傳統文化。可是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注,許多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二十四節氣。本文的小作者關注生活,用細膩生動的語言展示了“驚蟄”所特有的生機與活力,激發了我們對于二十四節氣的探索。“傳統是不應該被人遺忘的”,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像小作者一樣去繼承、去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作者系鎮江實驗學校八(5)班學生 指導老師: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