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興
藝術原創作品的唯一屬性,再加上優秀藝術家的稀缺性,決定了藝術品市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多數時期內是小眾的,且“小眾藝術”只能走入“小眾生活”,在過往,這是常態。
隨著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熱衷于接受藝術的熏陶,而古人真跡通常只能藏于各大博物館之類“深宮”之中,名人名作通常只能在私人收藏機構或個人之間輾轉,被“金屋藏嬌”,其他人難有一睹藝術原作“芳容”的機會,而藝術品高仿真復制品讓“小眾藝術”有了走入“大眾生活”機會,特別是高端藝術仿真復制品。
中國的藝術品高仿真復制行業歷史悠久,其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始于古代書畫臨摹并傳承至今。北宋張擇端所繪制的《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的名畫,聲名顯赫,千百年來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統計到的現存臨摹本有30多本,中國大陸藏10余本,中國臺灣藏9本,美國藏5本,法國藏4本,英國和日本各藏1本。各臨摹版本的繪制者會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特征,對畫作進行一定的二次藝術創作,并融入個人的想法,臨摹品的藝術價值與原作相比,即便不可同日而語,但臨摹過程與原作創作過程相差無幾。一般都是最經典、優秀的精品藝術作品才可能受人臨摹仿制,且數量極為稀少,與原作一樣,屬稀有之物。特別是經過歷史的沉淀與洗禮的臨摹仿品,一樣彌足珍貴,像明代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圖》,即便是臨摹仿品,當前依然屬于國寶級別文物,普通大眾難有機會探其廬山真面目。
木刻水印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品復制工藝,它以筆、刀、刷子、耙子、國畫顏料、水等材料為基礎工具,以追求復原傳統書畫的藝術形態、筆墨、神采為目的,采用此工藝復制的畫作,兼具不少中國傳統繪畫的手法與痕跡,其主要用于水墨繪畫、彩墨繪畫等以中國絹本、宣本以及中國傳統造紙為載體的藝術品復制。以引工藝制作的仿真復制品的特性是最接近于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作品效果的。木刻水印整個制作過程以手工為主,有勾(分版)、刻(制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藝程序,并結合刻、剔、撣、描等特殊技巧。一張版進行雕刻時一旦出錯,整版報廢,只能重新來過,且每套木刻版所能制作的復制作品數量有限,不能實現規模化藝術品復制。木刻水印這項技藝從古至今始終基于手工進行,木刻水印技師更是中國匠人的典型代表,能練就此手藝,非一朝一夕所能至。在當今中國能有機會、有能力承襲木刻水印此門手藝之人屈指可數,國家當前純粹是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繼承和發展,難以滿足規模化的市場需求。
傳統膠版印刷,是時下規模化程度最大的印刷復制方式,針對膠版印刷在中國傳統藝術品高仿真復制領域的應用領域,早期的日本二玄社(現已被雅昌收購)當屬業界翹楚,由其整理編輯并出版印制了大量高水平的中國古代藝術精品書籍,民眾可以以相對低的成本獲得較高水平的、一般性藝術仿真復制產品,加速國內外精品藝術的推廣普及。
傳統印刷設備所制作的藝術品印刷復制產品主要以紙類承印物為載體,特別是一些特種類藝術紙,其在顏色、表面肌理等方面較為接近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創作載體,能表現中國藝術品所體現的那份含蓄、內斂的意境,紙張表面所具備的一定程度的粗糙度特征、肌理特征,在閱讀的功能上,又能適于長期反復的精閱讀,多數藝術家傾向于選擇此類承印物作為出版自己畫冊的載體。在藝術品拍賣行業同樣如此,嘉德、保利、佳士得、蘇富比等全球十大藝術品拍賣機構,以繪畫藝術為主題的拍賣圖錄,都采用特種紙為載體。
但是受限于印刷復制用的載體,印刷復制品終歸只能進行一般性的藝術品仿真復制,效果很難達到收藏級別的高模擬仿真復制。在傳統印刷復制載體中,最接近于藝術品原創作品材料性質的就是特種藝術類紙,相較于中國傳統繪畫用到的宣本、絹本等材質的物理特性,依然相去甚遠。
為什么不直接以宣本或絹本為載體進行印刷?原因是宣本、絹本都不適于目前的單張紙膠版印刷設備。此兩種繪畫材質質感柔軟,印刷機運行時,其整個承印物傳輸系統很難保證印刷復制過程所需宣本或絹本載體的連續供應,印刷顏色確認前的調色過程都難以進行,要想獲得合格的印刷復制品,那便是“眾里尋它千百度”。
臨摹、木刻水印、傳統印刷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要么是數量不能滿足,要么是質量達不到。微噴技術的出現及其本身技術與配套材料技術的迭代更新,很好地解決了這個收藏級藝術仿真復制品的市場痛點。微噴技術的開發,早期主要是為了實現以數碼打稿替代傳統印刷打稿方式,縮短產前出稿的周期,并為印刷企業降低成本。但“無心插柳柳成蔭”,微噴技術與藝術品高仿真材料的結合衍生出了“藝術微噴”這個新藝術品形態。同時優秀的原創藝術品通常價位較高,難以為普通人所接受,與民眾對藝術欣賞愈發強烈的需求相矛盾,藝術品高仿真復制產業應運而生。
當然,構建一套完整的藝術品高仿真復制品產品交付體系,單靠一個“藝術微噴”技術模塊是遠遠不夠的,藝術品高仿真復制技術是一個系統,它的構建必須要具備如下核心要素:
1.構建藝術品數據采集體系
在藝術品高仿真復制行業,很難找到數據功能齊全的第三方專業數據采集服務提供商,企業通常必須自主建設這樣的能力。藝術品數據采集體系主要由立體掃描系統、數字攝影系統組成,建立專用的數字攝影棚,并研制一套適合自己的數據采集操作標準。
2.研制藝術品高仿真復制色彩管理系統
從事高仿真復制業務的企業多數基本沿用傳統印刷的色彩管理標準體系,但復制材料的獨特性,決定了傳統印刷的色彩管理標準并不能實現最佳的高仿真復制結果,需要單獨建立專用的ICC色彩特性文件,引進適用設備、儀器和軟件,建立藝術品高仿真復制的色彩管理系統,色彩管理系統應該是一個閉環控制系統,可以保證顏色數據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傳遞。
3.開發高仿真復制材料
開展高端藝術品高仿真復制,必須使用與藝術品原作同類型材料,否則不管顏色效果還原得多么逼真,始終是不能完全表現藝術品原作的藝術效果及魅力。行業的材料通常涉及4種材料的開發,分別是宣紙、絹絲布、油畫布和美術紙。技術開發內容涉及紙基選擇,涂布藥水開發,涂布方式選擇,背膠紙選擇和覆被膠水等方面技術開發,并對復制材料進行嚴格的表面強度測試,表面紋理檢查,耐水性能測試,打印墨水開發,復制品耐光測試,復制品防氧化性能測試等。開發出的復制材料必須要滿足以下兩項指標:一是優異的噴墨適應性,不會出現起皺、掉粉、墨水擴散等問題;二是表面紋理必須和繪畫用材質的紋理保持一致。
4.開發高仿產品表面處理技術
高仿產品表面處理技術開發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選擇或開發適合于油畫表面特點的凝膠材料;二是以何種技術方法把這種材料運用于油畫類復制品表面,要求該技術能夠完全再現原作的筆觸和機理,忠實再現原作的油畫顏料堆積感和凸凹感,讓油畫類復制品能夠完全再現原作的神韻,同時增加復制品的儲藏年限和色彩穩定性。
5.構建高仿真復制的圖片存儲管理系統
圖片存儲系統的建設要求遵循以下幾個原則:①標準性原則,要求系統的建設符合中國藝術品數據庫對藝術品圖片的描述標準;②擴展性原則,要求系統具有極強的克擴展性,為將來業務的發展,留下足夠的擴展空間;③可升級的原則,隨著技術的進步,確保在系統不做大的變更的前提下,能夠實現可預見的平滑升級。
6.構建圖片數據安全監控系統
高仿真藝術品可以有以下幾個主要的應用領域:一是應用于收藏級的高仿真藝術品市場;二是用于博物館的展覽、展示和珍貴藏品保存和制作旅游仿真書畫產品;三是高檔裝修市場。應用于收藏級的高仿真復制品都是限量級的復制品,復制品的生產數量必須嚴格控制,以保護藝術品授權者和收藏者的利益,在復制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必須進行嚴格控制,保證圖片數據不外泄。因此在復制品生產的各個工序,需要安裝門禁系統和監控系統,嚴格監控復制品的數量和質量。
歷經長期的市場選擇,基于“藝術微噴”技術的藝術品高仿真復制技術體系及與原作同類材料的高仿真復制方式,已經成為當下藝術品高仿真復制市場的絕對主角。
首先,它解決了逼真度這個技術難題,若不依賴于專業的科技手段進行鑒別,其整體效果上能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作為原作的代表進行展示,發揮文物保護功能;其次,生產效率能實現一定程度的規模化制造,并且成本相對不高,填補了因藝術作品價格高昂而產生的市場空白,使藝術得以更普及化和廣泛化,能真正踐行“藝術屬于人人”理念,配合國家提升民眾藝術欣賞水平的戰略,藝術高仿真復制品也成為大眾走近藝術金字塔的一個形象“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