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妍
摘要:隨著對人類社會系統同自然生態系統二者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生態學的深入發展,水利工程建設逐漸吸收生態學的原理和知識,形成了生態水利工程學,在長期的堤防工程實踐中,形成了生態型堤防的概念。生態型堤防作為生態水利工程的一種形式,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和生態化技術。
關鍵詞:堤防建設;生態水利工程;理念
1 生態提防的概念
所謂的生態提防,指的就是在進行提防修筑的時候運用自然因素對河岸實施修復以及加固,以免出現非人為的泄洪現象。通過這種手法,可以使建設的人工提防不僅能夠保證防洪,而且還可以進行自動水土循環工作。除此之外,生態的提防所運用的方式大都是采用自然材料進行施工建設,比如說種植綠色植物、設置水邊的自然景觀以及擴大生態提防中綠地面積等等。這樣一來,可以使得提防具有防洪性的基礎之上更兼有觀賞性。
2 水利工程生態堤防設計建設的意義
傳統的水利工程忽視了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僅僅滿足人們短暫的社會需求,因此工程建設存在很大的隱患。長此以往,導致的后果就是水資源出現枯竭。因此,開展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探討和研究具有十分深遠而現實的意義。傳統的水利工程學,以湖泊、河流等組成的水文系統為研究對象。與之相對的,生態水利工程學研究的對象則不限于具有水力學特性、水文特性的河流,而是具備生命特征的整個河流生態系統。生態水利工程的技術方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對于新建的工程,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緩解河流生態系統脅迫的技術方法。對于人工改造的河流,提供河流健康評估技術、河流生態系統修復設計和設計的原則和方法,提供污染水體生態修復技術、水利工程設施生態調度的技術方法。
3 水利工程生態堤防的建設思路
3.1 堤線布置及堤型選擇
自然界的河流形狀具有多元化的特點,由此構成了生物物種的多元化。在堤線安置中,應尊重江河湖泊的自然形狀,盡可能保存河道的彎曲、分汊原貌,避免施工對水域生態體系構成人為損壞。選擇堤型時有必要確保浸透穩定和滑動穩定,同時思考生態維護以及生態康復。堤防間距宜寬則寬,平衡水資源利用與土地開發利用之間的聯系,調和洪水行洪和生態維護之間的矛盾。在滿足設計行洪的要求下,河床和河漫灘還要堅持必定的植被成長空間和淺灘寬度,以充分發揮河流的自凈化功用,也為生物的成長發育供給良好的棲息地。
3.2 河流斷面設計
從斷面形狀來看,河流寬窄自然變化,淺灘與深灘相間,相同顯示出多樣性特征。多元化的河道斷面有利于發生多元化的生態景象,構成多元化的生物群落。因而設計、建設堤防時除了思考河道的主導功用和土地利用狀況外,還應聯系河邊生態,科學利用計算機軟件和水力學計算辦法,盡量堅持自然河道的非規矩斷面,避免單一化、平坦化,以體現親水性,調和自然風景,添加與生物的親和力。例如傳統的矩形斷面、梯形斷面、陡坡斷面不一樣程度地人為阻隔了生物群落的繁殖,而復式斷面既滿足了洪水位時泄洪的要求,又處理了常水位時親水性的要求,為水陸生態體系的連續性發明了條件。
3.3 岸坡防護
河邊防護是生態堤防的主要部分,水利工程建設對河流體系影響最大的即是水陸交代的河邊防護結構,它不可避免地會構成全體生態體系的損壞,使原有的動植物品種、數量、灘涂類型等都發生根賦性的改動。同時這一地帶是動物繁殖子孫、尋尋食物的主要地帶,水利工程會帶來河邊防護體系的損壞。因而在岸坡防護體系的建設過程中,要最大極限地保存原有河邊面貌,聯系當地的自然條件進行調和建設,重點維護動植物多樣性,完成岸坡防護方式的多元化。一般而言,在水利工程生態堤防建設中,要運用透水性較強的混凝土結構,為浮游生物、植物的成長供給空間,同時也為魚類、鳥類的尋食和繁殖供給生計空間,盡量避免運用硬質、不透水的防護材料,以進步河邊防護體系的儲水功用。另外,選擇當地材料,選用緩坡結構,能為植被供給良好的成長空間,確保河流側向聯通功能良好。
3.4 周圍景觀建設
堤防工程景象建設決議了水利工程的多樣性,因而在水利工程的生態堤防體系建設中要意識到自然環境的主要性,充分利用江河湖泊自然的美學價值,交融人工建設景象和自然生態景象,營建一種人與自然接近的環境。應留意保存原有的生態面貌,重視關于生物棲息地的建設,避免水流經過亭臺樓閣等砌石和混凝土構成的人工環境,為生物的多樣展開供給調和的環境。在堤防周圍能夠樹立水生態公園、河流小型博物館等,對大眾進行水環境維護教育,讓大眾廣泛參加到生態環境建設中來。
3.5 工程施工與管理
在堤防工程施工過程中應維護周圍自然環境,著重對生物棲息地的維護,要合理選擇施工時期,避免在生物發育時期施工,避免對生物體系發生損壞。關于特別物種、瀕臨滅絕的物種,要采取專門的維護措施,避免影響物種的自然生計和展開。開挖料場后,要對料場區進行平坦,以康復地勢,確保外觀和周圍環境的調和性,為植被的自然成長發明條件。為下降施工環境對生態體系的沖擊,要求合理設置排水,改進周圍植被的成長條件,在全部施工過程中重視前期養護和后期管理穩定,同時留意收集數據,堆集經歷,為工程的下一步展開供給參閱。
3.6 施工完成后的生態修復
施工結束后,及時盡量恢復施工前的自然狀態;及時拆除圍堰等各種臨時搭建的建筑或設備;妥善處理各種棄渣,施工跡地的綠化應結合主體工程布局,與周圍景觀相協調,盡快達到新的生態平衡。
4 結論
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國堅持不動搖的發展之路,而堤防的建設也是我國不可或缺的工作。因此,如何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生態水利工程的建立就是秉持著這樣的想法,在完成防洪作用的同時保證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是一項重要的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丁惠君,游文蓀,麻夏.堤防建設中的生態水利工程理念[J].江西水利科技,2008,S2:40-43.
[2]徐東來.水利工程生態堤防的現狀及建設思路[J].農業與技術,2015,18:33+106.
[3]李興柏,滿曼.關于生態型堤防的探討[J].水利發展研究,2016,02:77-81.
[4]吳志華.水利工程生態堤防的建設研究[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1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