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
摘 要 互聯網思維具有平等性、創新性、開放性等特點,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建設可吸取互聯網思維的精神、技術和方法,有效利用現有平臺基礎和大數據庫,將其融入基層學生黨組織工作模式的創新,進而提高黨的基層組織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關鍵詞 互聯網思維 基層黨組織 工作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9.042
Abstract Internet think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quality, innovation and openness. The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bsorb the spirit, technology and methods of Internet thinking, effectively use the existing platform foundation and large database, and integrate it into the grassroots student party organization work mode. Innovation, and thus improve the party'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o d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Keywords Internet thinking;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work mode innovation
近年來,我國高校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在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上做出了多樣嘗試與創新,高校基層黨組織工作應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好在高校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加強黨員隊伍教育管理,使每個師生黨員都做到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為黨。
1 基層學生黨組織工作模式創新的研究意義
基層學生黨組織作為高校黨建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其工作模式上的創新與調整是最能直接影響的方法,也應是基層學生黨建工作革新最重要的基礎和出發點,這是因為創新基層黨建工作模式能夠直接作用于基層黨支部、激發其活力,并通過黨支部這一樞紐環節將影響力擴散到其他學生工作層面上。通過這一“一對多”的樹狀圖發散式體系,創新工作的影響力覆蓋范圍不僅能夠進一步擴大,還可以反向獲取來自于群眾和其他工作環節的信息反饋,同時有效的在各類層面中深入探索規律,通過分析學院各項工作之間的內在聯系,協助學院統籌規劃、制定更為完備的指導方針,從而解決了學院在組織基層黨建工作中不同層面間容易產生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各部門工作和諧發展的重要目標。
創新基層黨建工作模式能夠提高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的成效,三者之間的共同關系可以用圖1所示模型概括表達。
構建三者關系模型的基礎理論為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兩種要素相互替代的過程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在維持產出不變的前提下,當一種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時,每一單位的這種生產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種要素的數量是遞減的。這一現象被稱為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
首先,假設我們將基層學生黨建工作模式的效率看做一種可以量化的產出,將理論和實踐兩者看做決定這種產出的要素,那么為了維持這種產出的可持續性,就要求工作者把握住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之間的一個合適比例,也就是說二者之間存在替代性,符合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的基本假設。
如圖1所示,然后構建凸向遠點的無差異曲線I,表示基層學生黨建工作模式所能產生的效用。由于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的投入共同影響工作模式曲線I的移動,所以假設橫軸S表示實踐探索要素,縱軸表示理論探索要素;如果保持傳統的基層黨建工作模式不變,根據無差異曲線的定義,曲線I自身不產生任何移動,曲線上任何一點均為組合(S,L)且所有的點所能產生的效用都相同,即
UI1=UI2=UI3=…=UIN
圖2表示基層學生黨建工作模式的調整對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的影響:在組織文化建設、激勵機制設計等因素改革的推動下,基層學生黨建工作得到創新、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效率導致的產出也進一步提高,所有無差異曲線I向右平移形成新曲線I。I上每一個點的效用均大于I上任意一點的效用,即:
UI1=UI2=UI3=…=UIN> UI1=UI2=UI3=…=UIN
工作模式的創新同時帶動了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的進一步發展:如圖所示,在新的無差異曲線I的約束下,投入L3的理論探索要素,其相對應的實踐要素投入由原來的S3增加到S,新組合(S,L3)產生的效用為UI3;投入S2的實踐要素,在新的無差異曲線約束下,理論投入由原來的L2增加到L,新組合(L,S2)產生的效用為UI2。
結合對圖1和圖2的曲線移動分析,可以更進一步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創新基層學生黨建工作模式之后,學院的學生工作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新的工作模式的作用下,理論和實踐的探索能帶來更多的收獲、成效較以往相比更高,這從正面激勵了學生黨員和普通學生群體在理論與實踐過程中的積極性,也有利于黨建工作的深入開展。
2 互聯網思維在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工作中應用的必然性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5年7月發布《第36次中國互聯網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6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8.8%,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網絡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4.6%”。[1]從網民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業結構的綜合情況分析,在校大學生是互聯網最廣泛、最活躍的使用者,青年學生已經普遍接受并形成了互聯網思維,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全面覆蓋,因此借助互聯網思維的優勢,可以充分推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對于基層學生黨組織建設工作模式創新也起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是“互聯網思維”概念的提出者。一般來講,認為“互聯網思維,是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2]當然,對于互聯網思維只有從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工作模式的角度理解,才能在實踐中加吸收,從而有效推進思想教育工作的發展。
3 互聯網思維融入下的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工作模式的途徑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工作模式應充分吸取互聯網思維的價值、技術和方法等,充分利用現有的技能手段、平臺基礎和大數據庫,正確引導廣大學生黨員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教育和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入理解和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從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文化建設入手,樹立“微創新”意識。從組織文化建設作為切入點進行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工作模式的創新,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迫切需要,過程中需要不斷汲取先進要素,從而形成高校、學院獨特的辦學理念和文化理念。貫徹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文化建設的核心觀念在于如何運用科學的指導方式完善高校學生黨員隊伍:隨著我國國際化進程的不斷突進、西方思想文化進一步撞擊東方文化,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文化的建設同樣需要進行重組重構,創新的基層學生黨組織文化建設要基于平等、自主和參與原則,主要面向學生黨員隊伍的思想、制度、組織作風等方面,在科學理念引導下歸納總結基層學生黨組織的文化、科學規范師生黨員行為,對其輸送思想方面的先進信息。
(2)從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引導機制進行創新,重視教育主體的“參與感”。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引導機制的構建能夠有助于學院各項工作進一步落實到基層、普及到個人,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觀念,同時能夠保在信息量爆炸性增加、群眾觀念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把握住高校和學院建設工作的新特點和新發展,也是驗證、篩選與和諧學院建設相關聯的理論的最有效的途徑。從引導機制轉型作為切入點來促進基層學生黨建工作模式的創新,其核心內容在于如何從內外兩個角度完成基層黨組織對高校黨員和黨支部的激勵,從而進一步提高高校黨組織與學院學生的密切程度,完善基層教師和學生與學院黨委之間溝通的樞紐。具體內容體現在建立高校黨組織內部激勵機制和黨組織直接聯系群眾的激勵機制。
(3)強化高校基層黨組織工作與人才培養的緊密程度,建立“學生黨員成長”數據庫。建設優秀高等院校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才,因此基層學生黨建工作模式的核心思路不應脫離這一根本目的的范疇;高等院校同樣具有科學研究和服務于社會的職能,所以基層學生黨建工作模式同樣也要圍繞上述要點不斷進行調整與改革,這樣才能逐步探索出適合高校發展的新思路,例如加大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的研發力度、結合學院的人才培養狀況開展基層黨建活動、號召基層黨組織黨員投身社會公益活動等。
依靠互聯網大數據,為學生黨員依據自身特點建立個體與群體的立體式發展檔案。學生黨員個人數據是海量信息的再分析、運用的基礎上對學生黨員個人建立的個性化立體檔案。即通過對教育個體的發展歷程的跟蹤和監測,加強對個體的學習信息、生活信息的采集和相關性研究,對個體的不同信息數據之間的關系加以分析,最大程度掌握學生的整體發展狀況,同時把握個性化需求,再次基礎上進行科學研判,從而分析群體的思想動態,總結規律,為基層學生黨組織教育的決策提供有力參考。
參考文獻
[1] 第36次中國互聯網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
[2] 趙大偉.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