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銘
2018年4月14日凌晨,幾乎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敘利亞政府相關化學武器設施開始實施“精準打擊”的同時,敘利亞就遭到了來自美、英、法三國的100多枚導彈襲擊。縱觀現代戰爭,多次軍事打擊都在夜間進行,“夜襲”到底為何受到青睞呢?
“單向透明”的戰爭籌碼
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不僅是鼾聲大作的軍營應戰能力最薄弱之時,也是敵人發起偷襲的“天賜良機”。從古至今,夜戰能力都是一支軍隊孜孜以求的核心戰斗力之一,發動戰爭選擇夜間和凌晨再合適不過。
夜戰是軍隊在天黑后至天亮前,利用夜晚黑暗的自然條件開展的作戰活動。正所謂“白天不懂夜的黑”,傳統戰爭中的夜戰,有利于隱瞞己方作戰意圖和行動部署,為出其不意、出奇制勝創造了“天賜良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夜視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動著夜戰能力的快速提升,甚至還頻頻出現利用夜戰能力優勢在黑夜“致盲”對手的戰例。從近幾次高技術局部戰爭不難看出,70%以上的軍事行動都選在夜間進行。海灣戰爭中的美軍空戰主要指揮官格羅松少將曾說:“永遠不要忘記,海灣戰爭的開始、作戰和獲勝都是在夜間。”
圍繞敘利亞的軍事沖突來看,大國“出手”也往往發生在晚上。美軍上一次對敘利亞開展的“精確打擊”就在凌晨。敘利亞政府軍位于霍姆斯省的一處軍用機場也曾在凌晨遭到多枚導彈襲擊。2017年9月,以色列在凌晨時分空襲了敘利亞西部的軍事設施,此前對大馬士革郊區軍事科研中心的襲擊,也是在凌晨。
在現代戰爭中,夜色再也不是戰爭的“天然保護色”,大量夜視技術和裝備的列裝普及,使得占據夜戰優勢的一方幾乎擁有著“單向透明”的戰爭籌碼。目前,美軍已建成多層次、多距離、多方位的立體式夜間偵察監視網絡,空間偵察衛星可在夜暗條件下提供高分辨率戰場圖像,裝備有紅外技術的偵察機,也能穿透黑障發現藏匿起來的裝甲車輛,夜襲成了常態。
防空火力網中“鉆空子”
1991年1月17日凌晨,美軍從“威斯康星”號戰列艦上向伊拉克發射了打響海灣戰爭的第一枚“戰斧”式巡航導彈,輕易撕裂了對方的綜合防空網,為后續對伊拉克的進一步轟炸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后,在凌晨時分對敵方多個重要目標實施首輪巡航導彈飽和攻擊,成為美軍一條不成文的作戰慣例。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北約對南聯盟發起的大規模空襲中,“戰斧”式巡航導彈再次扮演了“開路先鋒”的角色。為期78天的空襲行動中,美英兩國軍艦共發射了238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南聯盟相當一部分戰略目標都毀于“戰斧”之手。可以說,“戰斧”式巡航導彈劃破夜空,甚至成為幾代人對現代戰爭“精確打擊”最早、最直觀的認知。
作為一名沙場老將,“戰斧”式巡航導彈是美國從1972年開始研制、1983年正式裝備部隊的一種縱深打擊武器,主要用于對嚴密設防區域的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這種巡航導彈具有飛行高度低、作戰準備時間短、打擊方式靈活多變等特點,如果在夜晚用于突襲,能降低被發現的概率。目前,很多國家的防空火力網尚無法做到全天候覆蓋,依賴光學指揮儀或是目視引導的防空陣地,在夜暗條件下作戰效率大幅降低,恰好為“戰斧”式巡航導彈提供了“鉆空子”的時機。
此外,夜間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還能有效配合戰機夜間突防需要,利用敵軍最為疲憊的時刻展開突襲,從而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突然性”。基于種種原因,美軍格外鐘情于“戰斧”式巡航導彈。
夜戰加裝“第三只眼”
不僅是在空中,就連普通的美國大兵都早已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夜戰“第三只眼”。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登陸沖繩島時,隱匿在巖洞坑道里的日軍常在夜晚潛出偷襲,逼得美軍把剛剛研制出來的紅外夜視儀帶上了戰場。在越南戰場上,美軍利用研制出的第一代微光夜視儀嘗到了甜頭。此后,美軍一直把夜視裝備當作高精尖武器,投入巨資用于后續研發。美國入侵格林納達時,參戰人員均使用第二代微光夜視儀,主戰飛機均裝有全天候搜尋雷達和紅外夜視儀。到海灣戰爭時,美軍已經用上了先進的紅外夜視器材,總能搶在伊拉克軍隊之前發現對方。美軍第101空中突擊師甚至還利用夜幕實施了機降,“從天而降”的美軍打了伊軍一個措手不及。
美軍之所以敢在夜晚“大搖大擺”開展軍事行動,是因為夜晚早已成了美軍的“天堂”。為繼續保持在敵人“熟睡”時的夜戰優勢,美國陸軍早在2000年就開始了“增強型夜視鏡”的研制。這種加裝在頭盔上的“第三只眼”僅重幾百克,卻能將多種夜視技術所取得的圖像融合,能有效配合士兵在全黑暗的環境中感知戰場態勢。
除了能讀取熱成像畫面以及投射準星外,美軍的新一代夜戰裝備還能把所“看到”的畫面實時傳回眼前的“第三代增強型夜視鏡”中,士兵再也不需要低頭看屏幕來獲取信息了。有了這套“黑科技”產品,只需要摁下不同的功能按鈕,就能在夜視鏡與熱瞄準具等圖像間自由切換,實現高度的數據融合。
此外,為形成壓倒性的夜間作戰能力優勢,夜間作戰訓練也愈發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俄羅斯軍隊的夜間作戰訓練時間已經占到年度戰術訓練總時數的近40%。美國、法國、德國、以色列等多國軍隊都建有專門的夜訓基地,能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多媒體等技術,營造出更加“逼真”的夜戰場環境,以便在夜戰環境下全面錘煉部隊的作戰能力。正如美軍官兵所言,在夜戰場上遇到的各種困難,其實早就在實兵演練中“見識”過了。
可以說,如今告別了“打悶棍”時代的夜間作戰,正隨著夜視技術的突破和廣泛運用,進入高科技制勝的奪取“制夜權”時代。未來戰爭圍繞“制夜權”的爭奪會愈發激烈。
(摘自《北京日報》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