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柏祥
我們小時候都玩過“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大家知道為什么小雞最后都會被老鷹捉住嗎?因為在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中,決定勝負的根本不是誰是雞或鷹,而在于各方對待規則的態度。
什么樣的行為,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在“老鷹捉小雞”游戲里面,母雞總是將“只要能活下去就可以、盡可能活得久一些”視為最高目標,而且認為只有自己是最能干的,小雞是弱小的,因此,要充當小雞的保護傘、救世主,所以它的行為注定是:定命于生存,致力于保護,行為于被動,疲憊于牽掛。這種行為的最終結果是勞而無功。因此,母雞的悲劇全在于它自身。
小雞被嚴格地要求緊隨母雞,是被母雞拖著走的,它們也都只有一個想法:求得母雞的保護,緊跟母雞。因此,小雞的行為必然是:定命于躲避,致力于跟從。這種做法,使得小雞疲于奔命,失敗顯而易見。
而老鷹則不同,它定命于制勝,著力于破規,行為于主動。所以,老鷹的成功是早晚的事情。
其實,小雞也是可以戰勝老鷹的。如果每只小雞不盲目跟從,而是充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各自的優勢,各奔東西,肯定會有小雞逃脫老鷹的“魔爪”長成大雞,大雞又生小雞,小雞又參戰并長成大雞,最終就可戰勝老鷹了。
鷹因為創新,戰勝了雞;雞因為模仿,最終失敗。決定勝敗,最終在于他選擇的是創新還是模仿!
我們看看,今天有多少企業老板正扮演著母雞的角色?他們認為只要活下去就可以,不斷地“保護”手下的短處,事必躬親。企業里還有多少員工在扮演小雞的角色?人家怎么干他也怎么干,沒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總是認為,只要在公司里不是最差,不會第一個死掉就可以了。而老鷹一般不是游戲一開始馬上就去捉小雞,他們往往先晃蕩晃蕩,伺機下手。其實這個工作就是研究行情,其目的是打破母雞與小雞形成的規則,這樣整個游戲將被他操控。
定命、模仿、跟隨才是雞失敗的根本因素!所以,企業要學鷹,千萬不要做雞!即使像母雞那樣做了雞頭也沒有好命運。企業要從老鷹身上學習這三招:志存高遠、創新規則、迅速行動。
很多企業都說要“求生存,求發展”,那么企業能否將“生存”作為其經營的目標呢?其實,“生存”是企業的底線還是上線?這是企業家值得考慮的問題。
老鷹之所以能搏擊長空,是因為它有搏擊長空的雄心壯志。
接下去我們再來分析:在“老鷹捉小雞”的游戲當中,是哪只小雞最先被捉?
答案顯然是最后一只小雞。它雖然離老鷹最遠,但恰恰最先被捉。因為最后那只小雞反應最慢,跟得最晚,跑動的范圍相當大,因而就更加疲于奔命。我們有句很可怕的話,叫作“模仿就是學習”。企業也一樣,模仿得最晚的企業就是最后那只小雞,因為市場早早地被先行者占領,所以他的產品只能賣得更遠,成本也就越高。
做生意,一定要爭喝頭口水;跟得晚,做得量多,范圍又大者,死得更早。洛克菲勒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要成功,你就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跟隨被踩爛的成功之路。要么有第一個新事物出來就馬上跟隨,要么就不去跟,跟得越晚,風險越大。
(摘自《經理人》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