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 穎
我永遠忘不了那個在8月的陽光下穿著冬衣向我微笑的女孩。
那是兩年前,我所在的公益志愿者團隊在貴州省畢節市舉行了一次針對留守兒童的夏令營活動。畢節是勞務輸出大市,前幾年因為幾起涉及留守兒童的典型事件而備受關注。當地各級政府機構隨后針對留守兒童做了大量工作,支持社會各界對當地留守兒童的關愛與幫扶行動便是其中之一。我們的夏令營,也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活動舉辦地赫章縣安樂溪鄉位于大山深處,從縣城出發,需要在山路上顛簸3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這個鄉有兩萬多人,大多數青壯勞力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家留守,其中留守兒童有2000多人。
我們到達安樂溪鄉中心小學的時候,操場上已站了許多聞訊趕來的孩子。山里新鮮事不多,我們這些陌生人的到來,像是一塊突如其來的石頭砸進平靜的水潭里,激起一片漣漪。
像很多山里的孩子一樣,最初的見面是含蓄而羞怯的。他們站在離我們幾米遠的地方,保持著隨時可以逃走的姿態,眼神里充滿了好奇和警惕。
我知道,不出10分鐘,這個局面就會發生改變。我們請他們幫忙指點宿舍在什么地方,或幫忙叫一下老師,他們的好客與熱情就被激活,而膽怯與狐疑則消失得一干二凈。之后,他們會主動搶過我們的行李,興高采烈地盡起地主之誼。這種熱忱,會持續到未來許多天的閱讀、手工、舞蹈等課程和游戲里,直至化為臨別時的擁抱和眼中的淚水,成為志愿者們想再次遠赴山里的力量。
此刻,安樂溪鄉中心小學的操場上,山里的孩子和城里來的大學生志愿者像鮮艷的水彩融在一起,在高原的陽光下顯得更加明麗。
這時候,一件紅色羽絨服在我眼前一閃。對,是羽絨服,有白色絨領子的那種。此地雖比內陸涼爽,但畢竟是夏天,在8月燦爛陽光的直射下,溫度并不低,那紅色的羽絨服,顯然不合時宜。
那是一個頭發微黃、眼睛特別大的女孩,黝黑的額頭上滲著大顆的汗珠,正吃力地拎起一個紙箱。她察覺到了我的關注,扭頭沖我笑了笑,既充滿善意,又滿含羞怯。
我擔心她中暑,雖然覺得有點兒唐突,但還是開口問:“你為什么穿這件衣服?”
“因為這是我最喜歡的衣服!”
“不熱嗎?”
“這是我最好看的衣服!”
顯然,我們的談話不在同一緯度。我關注的是溫度,她關注的是美觀。
這時,我恍然大悟——孩子將我們的到來當成一個大日子,穿著自己最美的衣服,盛裝來迎接我們。
回望操場上奔忙著的女孩子們,她們或頭上扎著大紅花,或戴著夸張的發夾,或穿著并不合身的紅色褲襪,我相信那絕對是她們認定最好看的衣飾。這些有可能幾年甚至永遠看不到媽媽的孩子,從小就會做飯炒菜,干各種農活兒,沒有成年女性教她們梳洗打扮。她們得到的新衣服,都是回家過年的親人們帶回來的,這些衣服大多是冬天穿的,是她們最好看的衣服。
之后幾天,志愿者們臨時增加了教孩子們洗頭洗臉和搭配衣服等生活技能的課程。平心而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鄉村孩子現在穿的衣物,無論樣式和質量,都與城市孩子的相差無幾,而差異就在于搭配。這是有媽媽教和沒媽媽教的差異,而前者往往還會因為被“管”,而表現出抗拒和不耐煩,就像歌里唱的那樣:“這世上有的人一無所有,有的人卻得到太多。”
得到的,請多想想那些一無所有的,在提升自身幸福感的同時,別忘了也為他們做點兒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