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 安徽省泗縣第一中學 234300
做人,以“品”為重;為師,擇“質”而從。筆者執教高中思想政治課,已是第四輪大循環了。任教班級學生品行端正,質地上乘。無不得益于以下諸多因素:
◇做長善救失的仁者:在我的從師字典里,沒有貧富、優劣之分,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對所有學生都是始終一視同仁。
A同學,來自農村,家徒四壁,性格孤僻、心理自卑。讀高三那年,原本成績平平的他,卻又被不爭氣的腿,折騰得險些倒下。俗話說:“黃鼠狼專攆病鴨子”。而A同學卻是患有骨膜炎的腿又遭遇了骨折,不僅瘸上加瘸,稍有不慎還得截肢。他行動不便,我發動同學背送他;他因療傷缺課太多跟不上,我不失時機給他補。這樣,不僅保住了腿,學業也沒受太多影響。如今學有所成的A,已是一家汽車研發企業的金領,年薪50多萬元。逢人便說:“是班主任老師的仁愛善舉,改變了我的命運”。
B同學,身材魁偉、皮膚紫亮,顯得矯健俊朗且聰穎過人。對我這個稚氣未退的年輕教師,偶有不服之舉。為了消除師生之間的尷尬,更是為了矯正他的自戀心態,我則采取了另類施愛方法。經常與扳手腕、練拳擊,借此機會與他溝通、交流,為接受我的教育奠定情感基礎。前年春節,他以企業高管的身份出現在首屆同學餐敘會上。席間,B同學恭恭敬敬地站立在我的身旁,動情地說:“老師,那時我少不更事,您卻用心良苦,今天,學生之所以能夠做點事情,首先得益于您的教誨,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我先敬您一杯!”
◇做上善若水的雅者:老子曰:“上善若水”,意思是最高的善象水一樣。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例如滴水穿石。
為了營造“心境和悅、相互和勉、彼此和敬、上下和暢、內外和順、整體和諧”的班級文化氛圍,我以“理念使命篇”、“人際和諧篇”、“大愛情懷篇”為主題,廣泛征集體現五常之德、五性之心的思想、論述、理念、觀點;國家與地區和平、社會與社區和諧、鄰里與家庭和睦、親情愛情友情和美、為人處世和氣、待人接物和善、事業發展和順、合作伙伴和心的典故、史實、傳說以及救死扶傷、力行人道、舍身求義、助人為樂、父慈子孝、敬老愛幼、禮尚往來、廣結善緣、寬容大度、厚德載物的事跡、故事、人物、典范。宣傳“和”文化,創造“和”氣氛。形成“和”生態。
與此同時,我還引導學生擬定現代“紳士”、“淑女”養成方案。要求:男生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待人謙和、寬容大度、知識淵博、懂得尊重、善于合作、遠離不良嗜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女生“秀外慧中、委婉含蓄、通情達理、溫柔體貼、反應伶俐、開朗自信。”通過 “說雅言”、“寫雅文”、“做雅事”,開展“現代紳士淑女風采大賽”等活動,成就了一大批“外表優雅、內涵博雅、談吐文雅、舉止典雅、情趣恬雅、氣質高雅”的優秀人才。
◇做擇善而從的智者:在我的課堂教學中,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就是把人當做人來看待,而不是當做神來苛責。因為學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要允許他們有缺點,有彷徨,犯錯誤。給他們一個可以犯錯誤的空間,一個可以改正錯誤的機會。老師不要舍棄、丟棄、放棄任何一個人,從而達到凝聚人心,共謀發展的理想境界。創造具有親和力的課堂人文生態環境,讓學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親情、鼓舞、感化和幫助,使班級真正成為學生留戀的地方。
為此,我采取了“柔性管理”方略。即以思維方式從線性到非線性的轉變為前提。線性思維的特征是歷時性,而非線性思維的特征是共時性,也就是同步轉型。從表面混沌的繁雜現象中,看出事物發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下一步前進的方向,識別潛在的未知需要,進而預見變化并自動應付變化,這就是柔性管理的任務。柔性管理以“人性化”為標志,強調跳躍和變化、速度和反應、靈敏與彈性,它注重平等和尊重。依據信息共享、虛擬整合、競爭性合作、差異性互補,實現知識由隱性到顯性的轉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做趨善隨緣的適者:審視我的教學實踐,還會發現了一個樸素的真理:我所設計的課程、課堂、課業始終都在圍繞著一個軸心轉,那就是“適性”。 所謂“適性”,就是“教學適合學生成長、學生適應時代要求”,努力做到:“適情而為、適性而教、適興而學”,“適時、適度、適量”地學習與實踐。既要“雪中送炭”:讓矮的長高,把短的拉長,讓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又要“錦上添花”:讓好的更好、優的更優、特的更特、長的更長,從雞窩里飛出金鳳凰;還要“鉆冰取火”、“點石成金”、“化蛹成蝶”,讓鐵樹開花、枯枝發芽、浪子回頭、后來居上,從每塊石頭里點出金,讓學生精彩又優秀。
這就像同樣來自于樹林的木材,有的木質堅硬適合做木雕,有的花紋美麗適合做裝飾品,有的生長速度快木質疏松適合造紙用。學生也一樣,要善于發現他們的優勢所在,幫學生找準自己的優勢定位,向優勢方向發展。
可以說,“適性教育”是對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創新,是優質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就是說教育要適合學生的個性、適合學生的愿望、適合學生的需要,適合學生的發展,只有這樣,教學才有效率,班級才有生機,學生才有活力。這種適性,不是無原則的迎合,而是有計劃的適應;不是無目的的順應,而是有導向的尊重;不是無可奈何的權宜之計,而是滲透現代教育理念的氛圍創設。適合學生的教育是注重學生個性差異的教育,適合學生的教育是個性化的教育,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促進每一個學生按其天性發展的教育,適合學生的教育是合乎教育規律的教育,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簡而言之:教育是鞋,學生是腳,教育只能因腳造鞋,萬不可迫使學生削足適履。
有鑒于此,我的學生良知得以喚醒,善念得以激發,核心素養得以升華,綜合品質臻于完善。上一屆高考成績出類拔萃,創造了學校新高度。有道是:“汝果要學詩,功夫在詩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