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德祥 劉美蘭 中國計量大學 310018
英式教育背景下,中式教育成為學生求學之路中間的一個小插曲。在兩個教學模式下某些教學方法的差異性和不適應性固然會讓學生做出過激反應。這種反應體現的不僅是教學模式的差異,,歸根究底是中英文化間的差異。
在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當中,由于中國教育模式的強迫性和單面式(老師教學,學生接受,兩者互動性較差的教學模式)為主,英國學生做出了一系列反抗式行為,如:上課沖泡咖啡、將燒水壺直接帶入教室、對于老師的建議直接提出懷疑、無視老師上課的嚴肅性、忽視課堂存在著“老師”這一管理者角色等。
面對中式教育,部分英國學生表示對這個教學模式是非常有信心的,但是大部分學生人仍舊持懷疑態度,甚至直接采取各種行為反抗。老師的批評教育,幾乎毫無作用。哪怕是老師說到:“你是博航特中學的恥辱?!币活惖脑?,英國學生表現出的也是一種無視的態度。在英國學生的眼中,老師僅僅是課堂的一部分。他們沒有中式教學強烈的“尊師重道”理念。
英國學生在中式教學模式下的一系列反應幾乎都是個人行為的極端體現,群體性的活動較少。英國學生的反應均建立在自身的利益之上,面對問題的挑戰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為什么我要那么做?升國旗的時候,英國學生的不屑態度和行為的難以約束。這也是集體榮譽意識極弱的一個表象。英國學生對自己所在的集體沒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歸屬感。
英國學生面對規則是一種質疑,挑戰的態度,而中國學生面對規則,更多的是一種畏懼,遵守的態度。英國一直崇尚的是自由、平等觀念,且英國屬資本主義性質國家,個人行為主義膨脹較為正常。在這樣一個國家的大環境背景之下,個人利益意識的膨脹化屢見不鮮。面對群體性規則的制約,關乎自己利益的情況下直接表現出一種質疑和挑戰規則的態度是很正常的。
在中國教學模式下,老師這一角色表現出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課堂秩序的管理者。傳授知識給學生,擁有一個井然有序的課堂是老師的職責與期望。而在BBC記錄片當中,中國教師也確實做到了中式教學模式下老師應當擔任的角色,而英國教育模式下,從博航特中學非中式教育的教學中,老師擔任的角色,是架在知識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更多的是體現出的一種平等的傳道者角色,管理者角色凸顯極為弱化。英國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是老師和學生的間交流式教學,老師是傳道者的角色凸顯明確。
中國式教學模式注重單面式和理論式教學,即老師注重的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傳授盡量多的理論知識給學生,是老師到學生的單面教學。而且中式教育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弱化實踐對學生的作用,強調個人尋找最佳狀態學習。英式教育注重學生的團隊性學習,討論式學習,理論性知識占比整個知識體系比例與中式教育相比較小,英式教育更注重于理論性知識的實際運用。
中國曾長期處于強制性規則社會,習慣于在合理規則之內挖掘學生的最大限度潛能。同時也培訓學生在規則范圍內創新自我、挑戰自我。中國學生的“弱”也體現在一味的遵守規則。在中式教育中,特別是中學教育的非討論性課堂中,個別學生在課間疑問,大部分老師會采取讓學生課后自主詢問的方法,以保證課堂的正常進行。學生在課間以單面接收式學習方法為主,不會直接打斷老師講課的節奏。而英國一慣階級分化嚴重,同時階級之間的變換也是極為頻繁,而要從一個底層階級跨越到高層階級,便需要打破規則。在英國教育模式當中,以交流式學習為主,老師鼓勵學生當面提出問題,老師當面解答疑惑。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更具有現場突破性和直率性。所以在課間學習中,英國學生更傾向于質疑與挑戰規則。
中國單面式教學模式與英國互動式教學模式并沒有優劣之分,中國單面式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理論性知識,注重的是理論和實踐的兩個層面在不同的時間單面式發展,這有利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擁有足夠的理論知識支撐。英國互動式教育注重理論性知識與實踐運用的同向同時發展,雖理論知識的儲備量相比中國學生有所欠缺,但英國教育注重實踐,注重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快速運用到生活當中,強調動手性和實用性。
分析中國教育模式下的英國學生行為反應以及行為產生原因,能夠讓中式教育以此為基點出發,研究如何更好的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世界文化、每個國家的教學模式無優劣之分。如何將自己的本國文化讓他國接受,如何尋找本國教育模式與他國教育模式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是當今世界各國在進行文化傳播的時候共同尋求的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