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梅 重慶師范大學
輸血式扶貧是扶貧的一種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對貧困地區或貧困群眾直接給予資金和物質上的幫助。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也能幫助貧困群眾改善生活。但就長遠來看,這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因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在扶貧工作中,貧困群眾自身是內因,而政府的扶持幫助是外因。如果一味地實施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久而久之,就會使得一些貧困群眾對扶貧資金、物質產生依賴,進而形成精神貧困。一旦形成依賴心理,他們就會有“等、靠、要”行為。等政府扶持,靠政府脫貧,要扶貧物資。長此以往,會使得扶貧工作難度倍增,見效甚微。
造血式扶貧,也叫開發式扶貧,是區別于“輸血式”扶貧的一種扶貧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將“等、靠、要”變為“自食其力”;將“被動”脫貧變為“主動”脫貧;比如有的貧困地區因地制宜,在政府的幫助下以旅游業帶動經濟發展;有的貧困地區因戶制宜,以養殖業帶動經濟發展。雖然脫貧致富的方式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在政府的幫助扶持下實現自我發展走上致富路。雖然造血式扶貧不像輸血式扶貧那樣立竿見影,但造血式扶貧才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根本之路。不但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群眾的困難,還能挖掘他們自我發展的潛力。從輸血式向造血式這種扶貧方式的轉變,其影響卻是長久的、廣泛的、深遠的。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輸血式扶貧不如造血式扶貧。在深度貧困地區由于區位條件差,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落后,使得教育成為制約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落后的教育成為實現鄉村振興,實現脫貧致富進程中的攔路虎。而貧困又會產生一種特殊現象就是貧困代際。貧困代際的定義是指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復父母的境遇——繼承父母的貧困因素并將這些因素傳遞給下一代。簡單來說,就是貧困的循環。貧困一旦開始,如果沒有外來的干預,那么這種現象就會一直傳遞下去。要想打破這一惡性循環,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大多數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是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水平,尤其是偏遠地區更是如此。近年來,隨著扶貧工作的逐漸深入,貧困地區的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還是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是教育觀念的落后,沒有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確實是一項投入多,周期長的事業。而貧困地區的人們可能更多地是關注眼前利益,把本該學習知識的時間用于務工務農。父母讓孩子過早地承擔起家庭重擔,他們認為能夠為家庭帶來收入才是最切實際的。事實證明,這不但不能擺脫貧困的現狀,反而會使情況越來越壞。這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因此,重視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前提。只有從思想上深刻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把內在意識轉換為外在行動。其次是扶貧內容不精準,使得扶貧內容與貧困群眾需求脫節。比如說,有的人需要的是技能培訓,那么就不能強行進行文化培訓。有的地區適合養殖業,那么就不能開展旅游業培訓。因此,在扶貧過程中,要講求因地制宜、因戶制宜以及因人而異。如果忽略了貧困群眾的特殊性,一方面會造成扶貧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扶貧的成效。最后是貧困地區師資力量、基礎設施等教育資源的匱乏。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條件艱苦且收入微薄的農村地區支教。政府為了支持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設立了農村特殊崗位教師,硬性要求低,成功率高,并且期滿三年后給予事業單位編制。對于那些削尖腦袋想進入編制體系的人來說,特崗的確很讓人心動。更有甚者,拿特崗教師做墊腳石,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就會流向城市,這也使得農村地區的教師流動性很大。即使那些最后留在農村繼續支教的人,在教學水平和知識水平上與城市教師相差甚大。因此,加大財政投入,力求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積極開展教師職業技能培訓,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提高貧困地區教學質量。在保障學生入學上,嚴格執行“兩免一補”政策,建立健全貧困學生助學機制與獎學金制度,減輕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負擔。
輸血式扶貧短期內雖見效快,但絕不能代替造血式扶貧。只有造血式扶貧才能做到“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實現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與發展。只有教育才能真正實現造血式扶貧,也只有將教育大計與扶貧工作相結合,才能在扶貧攻堅戰中取得根本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