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妍琳 中共忠縣縣委黨校 重慶忠縣 404300
(一)內憂外患的環境。國內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環境不佳。對于一個獨立的大國而言,工業化不強,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現代化的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從1949年到1978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的總量僅從4.2%到4.9%。彼時的歐美國家,大力發展工業化,工業革命帶領他們走向成功。國外對我國施行敵視政策,弱國無外交。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政治上封鎖、遏制,經濟上封鎖、禁運的敵視政策,企圖借此扼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環境,經濟發展速度緩慢,政治上弱國無外交的局面,中國人民唯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只有國家的綜合實力增強,人民才能不受人欺凌。偉大的中國不僅要站起來,還要富起來、強起來。改變的時刻已經到來,中國共產黨順利歷史潮流,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定。
(二)黨和人民的選擇。1、中國共產黨是審時度勢,勇于作出改變的政黨。改革開放的決定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我黨的積極進取精神的又一次重現。只有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能收獲首創的勝利果實。1921年,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船上,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由此誕生。中國革命的航船從這里揚帆起航,體現出的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也即使我們今天所大力弘揚的“紅船精神”。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表明中國共產黨是勇于解放思想、敢于開拓創新的優秀政黨。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的決定,在今天看來,依然也是一種創舉。中國共產黨的每一次成功經驗,顯示出一個成熟政黨的果敢精神。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為了中國人民能過上幸福生活的努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人民群眾的一張張笑臉,就是最好的證明。2、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優秀傳統。中華民族是有喜歡學習新事物,結交朋友的民族傳統。從商周秦漢開始,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漢朝時期,通過古絲綢之路,將鐵制生產工具輸出到朝鮮,鐵犁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傳到越南并推廣。在唐朝時期,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建筑、繪畫、書法等傳入日本。
1978年10月,鄧小平同志踏上日本國土,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訪日期間,在日本親身體驗了“現代化”,了解了現代化的真正含義,即是發展生產力,把人解放出來,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一)思想大解放,社會大發展。 改革開放初始,安徽省有名的“三靠村”鳳陽小崗村,以前是“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18位農戶,提出“包產到戶”,邁出了生產責任制的改革的第一步。有了小崗村的先例,人民的思想覺醒,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20世紀80年代,“打工”一詞迅速流行開來,人民群眾逐漸認同這樣一種新的賺錢模式,全國人民都渴望發展經濟、渴望改善生活,離開家鄉,外出打工人數不斷上漲。整個社會都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風貌,再一次證明,沒有懶人,只要努力創造,就會獲得新生活。
(二)能力大提升,環境大改變。伴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思想轉變,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越來越多的生產生活方式得以出現,人們不斷地學習各種知識技術,來適應社會變化。正因如此,整個社會愈加發展,新的社會工種,社會職位出現,人們的能力不斷提升,綜合素質不斷增強,社會得到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社會環境得到改善。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發展,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是每個中國人民都能切身感受。過去,人民的娛樂活動很少,現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富裕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旅游,甚至出國游,努力學習外語。
(一)綜合國力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足于中國的現實,吸納和借鑒了世界的和我國的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找到了一條真正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實現了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現代化的全面發展。40年前,中國落后貧窮。40年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同比增長6.9%。這是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80萬億元。新中國因改革開放而蓬勃發展,中國人民因改革開放而生活幸福。
(二)人民群眾的切實獲得感。1、選擇的多樣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最先滿足生存的需要。不少年長的老人在教育子女、孫輩時,總是感慨,這是一個好時代,那是因為他們經歷過饑餓、經歷過動亂,了解生活的不易,倍加珍惜現在的新生活。衣食住行上的多樣化選擇,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成果,經濟發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選擇自然多了起來。2、切實的獲得感。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大多數的人,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就是靠種地種田,獲得生活來源。改革開放釋放經濟活力,獲取生活的來源的方式多樣化??梢酝ㄟ^自己的知識、技術、勞動力去獲得收入,依靠自身的努力,去拼搏、去奮斗,這是一個只要不懶惰、努力去奮斗,就會有收獲的時代。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仍舊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p>
(一)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獲得長遠發展。1、只有堅持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實現中國夢奠定物質基礎。我國整體情況看,貧困人口數量依舊龐大。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依然是當代中國的第一要務,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只有改革才能獲得發展,要實現我國的奮斗目標,關鍵在于深化改革。2、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調動人民當家做主的積極性,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政治保障。中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依法治國、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際治理和社會治理,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調動人民積極性,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3、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思想保障。文化,以文化人。一個民族,只有珍視本國的文化,方能延綿不絕。文化是一種生產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球村,伴隨著各國的經濟、政治的聯系加強,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要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各項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擴大中華文化影響。4、只有堅持改革開放,建設法治中國,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社會保障。黨的十九大對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讓每一個人民群眾在法律面前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5、只有堅持改革開放,大力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生態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時也積累了一些生態問題。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一旦破壞,要修復就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河北塞罕壩林場自古以來就是水草豐沛的天然良地,但是荒漠化之后,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整整經歷兩代人的恢復,才讓它重現風采。綠色發展之路永不停歇。
(二)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綻放開放的中國魅力。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向世界宣布,“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將打造改革開放升級版,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徑、改革動力愈發明晰。1、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清晚期,清政府一直做著天朝大國的迷夢,直到1840年,帝國主義的船艦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封建統治者還未覺醒,割地賠款成為常態,中國人民更是成為欺壓的對象,“東亞病夫”的稱號帶給中國人民無盡的屈辱。只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表明,事物都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要用開放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的變化,接受變化。要不斷創新,堅持創新,運用五大新發展理念,發展經濟,促進社會發展。2、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既是世界開放發展的受益者,也是貢獻者。40年前,中國還只是世界排名第29位的貨物貿易小國。40年來,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2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伙伴,中國還是其中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碧乩势照岣哧P稅,阻礙自由貿易,終是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