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淋 西南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成都 611756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網信事業發展,提出了許多互聯網治理與發展的新思想、新論斷。他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互聯網治理中的主體地位與利益訴求,主張讓互聯網造福人民。可見,互聯網治理的人民標準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互聯網治理思想的始終,并成為互聯網發展與治理實踐的重要準則。
人民標準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互聯網治理思想的一條主線,揭示了我國網信事業發展為了誰、依靠誰、誰享有的邏輯思路,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為了人民、造福人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互聯網治理與發展的價值歸依和根本目標,這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通過發展互聯網經濟,提升物質文明發展水平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互聯網作為先進生產力對社會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要通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釋放數字對經濟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實現物質財富的極大增長。
二是通過凈化網絡空間,提升精神文明發展水平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網絡空間是人們的精神家園,是人民利益的現實體現。面對網絡文化混亂多樣、網絡犯罪日益猖獗、主流意識形態備受挑戰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要秉持法律和道德共建共治的原則治理互聯網亂象,培育健康的網絡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要依靠人民創造偉業。他主張在互聯網治理與發展的實踐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人民智慧,發展網信事業。
一是依靠網民自律提高網絡空間治理能力。作為互聯網技術與網絡產品應用的主體,網民具有參與互聯網治理的能力和責任。當前我國網民個體自律主要包括道德約束和網絡監督與舉報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互聯網從業者、廣大網民按照以遵紀守法、維護公共秩序等為內容的“七條底線”、《文明上網自律公約》的相關規定對自我行為進行規約。另一方面,依靠網民對網絡空間違法亂紀的行為進行監督舉報。事實證明,網民參與互聯網治理的有效性在不斷提升,也成為政府決策的參考依據。
二是依靠互聯網人才實現創新發展。當前核心技術是影響我國網信事業的最大“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隱患。而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網絡安全的維護、信息產品的研發與應用都離不開具有豐富學識、經驗和能力的技術人才、專家、學者和管理人才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要聚英才而用之,為網信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簡言之,人才是技術創新的活力源泉,技術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大力培養網信人才是邁向網絡強國戰略目標的關鍵所在。
習近平強調:“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這就意味著要把使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經濟財富和共享發展機會與權利作為互聯網治理與發展的根本遵循,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一是互聯網在創造更多物質財富的同時,應當注重分配的公平正義,尤其需要向偏遠地區和弱勢群體傾斜。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建設的追求和人民的向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互聯網+”戰略,擴大現代技術、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的覆蓋范圍和服務人群,使貧困地區的人民能享受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利好。
二是互聯網的治理與發展在實現社會全體共同發展的同時,應當注意為每個人自身的發展創造條件、機會與可能。馬克思認為人實現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是人擺脫物質約束與異化而實現自由自在的發展,也是科學社會主義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機遇期,互聯網可以抓住契機,為每個人的發展創造條件和機會。例如,人民群眾可以在互聯網領域創新創業、獻智獻計,將互聯網作為實現個人價值、創造社會財富、承擔社會責任的新平臺。
習近平新時代互聯網治理的人民標準并非空穴來風,有著深刻的現實依據和理論依據,是科學性與合理性的統一。
馬克思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是通過不斷創造科學技術而實現的,技術活動是人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體現著價值主體的價值追求和價值賦予,因此技術的本質就是人的現實本質的反映,具有鮮明的人文性。正如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技術的本質作出了準確的論述,“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產生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3]127。
同時,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會影響技術活動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并且這種影響深深地內化在技術發展的每一環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要求的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科技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更說明科學技術具有人文本質。
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人民標準是我國的根本價值標準,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社會主義的一切事業都應當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將人民滿意作為檢驗黨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
中國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繼承者始終將對人民群眾和國家的歷史使命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毛澤東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工作出發點。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提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和檢驗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根本標準。新舊世紀之交,江澤民提出了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強調:黨員干部一定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增加:“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意味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已成為中國共產黨最鮮亮的底色,網信事業的發展應該以人民為中心,真正造福人民。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通過勞動實踐創造了維持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并通過革命推翻舊制度,創造新制度,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從中國社會發展歷程來看,中國人民戰爭的勝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都證明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者和建設者。毛澤東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031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將人民群眾主體地位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習近平新時代互聯網治理的人民標準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網信事業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和提煉,對我國網信事業的發展、中國社會治理甚至是世界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互聯網治理與發展要堅持人民標準,要求把以人民中心理念貫穿在互聯網治理的方方面面,牢牢樹立人民標準的治理觀。
一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加強網信人才隊伍建設,為網信事業的發展培養有才干、有理想、有創造力的人才。首先,企業家、專家學者、科技人員要樹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服務于民的責任意識,做到敬業和樂業,將自己的職業抱負和職業理想與國家民族富強、人民幸福緊密結合,為促進網信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其次,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推進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培養能力強、干勁足的年輕網信人才;健全網信人才選拔機制、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善用身懷“絕技”的“怪才”“偏才”,優化人才配置,實現人盡其才。
二是要堅持文化潤網、法制治網,清朗網絡空間。文化部門、新聞機構要加強網絡文化和網絡內容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滋養社會,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要堅持依法治網,對造謠生事、利用網絡進行危害國家主權、侵犯人民利益的行為堅決查處,絕不姑息。同時要完善法律體系,彌補法律空缺,使互聯網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
一是要把實現人民幸福和利益最大化作為社會治理的根本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是對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本質與治理目標的最好詮釋。因此要將科學理念貫徹到社會治理中,不斷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使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具體而言,就是要實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以實現人民政治權益為目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為目的;社會主義生態建設以為人民提供優質的生態環境為目的,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是要尊重人民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治理的主體力量。因此應當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鼓勵人民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事務的治理,發揮“民間智庫”的作用。在完善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傳統民意表達制度的同時,要鼓勵“朝陽群眾”“西城大媽”等群防群治力量隊伍參與社區服務、社會治安、便民服務等社會公共事務的監督和管理,尊重人民的基本權利。
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互聯網治理的人民標準蘊含著“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科技倫理思想,是確保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準則。全球化的深入推進表明互聯網治理的人民標準所顯現出來的“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科技倫理思想具有非意識形態性和普遍適用性,是解決21世紀高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核倫理問題、信息技術倫理問題等問題的重要價值準則。這意味著,一切科學技術實踐都應當承擔著服務人類、造福人類、滿足人類追求平等與安全的責任,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科技進步與倫理道德的平衡發展。同時,一切科學技術實踐也應當尊重科學技術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尋求人類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二是習近平新時代互聯網治理的人民標準強調人民群眾作為互聯網治理的重要主體,所體現的人民性有利于爭取世界人民支持,打造堅實的國際網絡空間治理主體基礎。網絡空間屬于世界范圍內的公共領域,需要政府、國際組織、互聯網企業、民間機構、公民等各個主體的多方參與。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國際網絡空間治理是為世界人民謀福利的事業,人民應當是最終受益者。這既滿足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成為反對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囂張氣焰的鮮明旗幟,有利于爭取世界人民的支持,堅實國際網絡空間治理主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