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兒 編
最近,國內一種小蟲子遭到了官方“通緝”,它就是錐蝽。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文,只要抓到一只就可以得到8元獎勵。而之所以要抓這種蟲子是因為它能傳播一種堪稱“新型艾滋病”的疾病,相關報道也是鋪天蓋地。可能大家都要問了:這錐蝽究竟是什么?“新型艾滋病”又是什么?有多可怕?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

這種蟲子看上去像是甲蟲,但是又不太像,它到底屬于什么呢?它其實屬于半翅目異翅亞目的昆蟲,和常見的臭蟲、“臭大姐”(盾蝽)是近親。
錐蝽所在的獵蝽科,最著名的當屬昆蟲殺手食蜂獵蝽,但是錐蝽卻是個典型的“非主流”,對別的蟲子完全沒興趣,就愛吸大一些的脊椎動物的血,尤其是哺乳動物,人自然也不能幸免。
錐蝽因頭部狹長似錐而得名,全身呈橢圓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側緣有紅或黃斑。錐蝽的幼蟲和成蟲都會吸食人血,因為其專門叮咬人的面部,喜歡尋找皮膚較薄的區域下口,如唇部、眼瞼等,所以也被稱為“接吻蟲”。錐蝽的身體大概有2~3厘米那么長,因此吸血量比蚊子要多得多。
錐蝽大多藏身于墻壁或木質物件縫隙等地,比如舊木屋、花盆旁以及在農家樂的木堆旁,在夜間會外出活動。晚上,在有林地或田野的畜舍、雞窩等處,也易于發現它們的蹤影。
事實上錐蝽是地球上致人死亡數量第六多的動物,而前五名分別是:蚊子、人類自己、蛇、狗和蒼蠅。
錐蝽和蒼蠅、蚊子、狗一樣,自己本身并沒有致命的毒性,但是它們卻會傳播一些疾病。這次廣州“通緝”錐蝽主要是考慮到其傳播輸入性美洲錐蟲病,即所謂的“新型艾滋病”的風險。
錐蝽是美洲錐蟲病的傳播媒介。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曾在2012年發文介紹,美洲錐蟲病在臨床上可引起心臟、消化道及外周神經系統改變,病死率較高。隨著近年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人口流動頻率增加。這一疾病也由美洲,開始向亞洲擴散。



錐蟲病的擴散情況
目前通緝令上的錐蝽,主要傳播的是美洲錐蟲病,又叫克氏錐蟲病、查加斯病。錐蟲是一種單細胞寄生蟲,就像蚊子體內的瘧原蟲可以讓人染上瘧疾一樣,錐蝽體內的錐蟲也可以通過吸血傳播。除此之外,錐蝽吸血后排在人身上的排泄物中也有錐蟲的幼體,也可以傳播疾病。
具體傳播方式有三種:通過錐蝽叮咬的傷口,通過皮膚上的其他傷口,或者通過眼、鼻等部位的粘膜進入人體。如果母親感染上了錐蟲病,也會通過臍帶血傳染給胎兒。這種母嬰傳播的方式,跟艾滋病如出一轍。也有食肉動物通過進食帶有錐蟲的生肉而感染的案例。比起艾滋病毒,錐蟲作為動物顯然生存套路更多一些!
除此之外,錐蟲在人體內還可以潛伏數年,可以侵入血液和人體細胞中大量繁殖,導致被入侵的器官(常見的有食管、心臟等)異常腫大。比如錐蟲感染消化道后,就會產生巨大食管病、巨大結腸病,并感染到其他接近的器官。
感染心臟后,會引起心肌壞死。有研究表明,錐蟲還會“策反”人自己的免疫細胞,放出異常的免疫物質而殺死自己的心肌細胞。最可怕的是,有些錐蟲病患者表面上看已經痊愈,但是數年之后還會突然復發。在拉丁美洲的貧民中,美洲錐蟲病已經非常常見。全球大概有1000萬人感染了這種病。目前至少有40種已知的吸血錐蝽可能造成本病傳播。
此外,錐蟲病的隱匿性極強,隱匿期長達20年至30年;錐蟲病確診率低,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并且到病程晚期沒有特效的藥物,因此,有學者甚至把它稱為“新型艾滋病”。

蜱蟲

錐蝽的傳播途徑
想要杜絕錐蟲的感染,殺死其宿主錐蝽是關鍵。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錐蟲病也可以通過狗等寵物來傳染(狗與人類一樣,可能因為被蟲叮咬,吃進感染的蟲子或是吃進感染的小動物,而感染),因此需要在與狗狗進行親密接觸的時候多加注意,禁止狗舔自己的皮膚。
生肉在烹飪的時候也一定要高溫加熱,保證殺死其中可能存在的錐蟲。為避免輸血傳播,血庫應進行血液的克氏錐蟲血清學檢查,也可在輸血前24小時于血液內加入1∶4000的龍膽紫以殺滅錐蟲。另外對獻血者、器官提供者及孕婦應及時進行血清學檢查。
幸運的是,目前錐蝽病感染確診病例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區,亞洲的日本也有,但中國尚未有確診病例。
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松懈。除了錐蝽這種危害性極大的蟲子,生活常見的一些蟲害,也不能忽視。比如,蜱蟲。它咬人的時候,幾乎會把頭埋進肉里,一邊吸血一邊釋放麻醉液,人體幾乎感覺不到疼痛。它自己則貪婪吸食人血,直至飽脹成一個球,是名副其實的吸血鬼。蜱蟲可攜帶100多種病毒,引起多種疾病,致死率高達20~30%。近年來,因被蜱蟲叮咬而致傷治病的報道非常多。最惡劣的一次是2010年,河南境內集中發生蜱蟲害,共有557人被咬傷,其中死亡人數達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