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吳江 牛立亭
2018年肥料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銷量下滑成為不爭的事實。隨著我國土地流轉的推進和農業規模化的發展,傳統農資銷售渠道正面臨考驗。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和種植服務平臺層出不窮,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迫使傳統企業渠道下沉。2018年,當肥料企業紛紛加緊布局、對接資源還未收官,終端角逐已經開啟。

在傳統肥料銷售中,渠道是命脈,渠道是生命力,渠道的品牌忠誠度是生存前提。但是,時下新型肥料群高歌猛進、自由結盟,農藥、特肥、新型肥料相互技術結盟。新銳企業異軍突起,特種肥料體量膨脹、推廣人員急劇增長,借助密集營銷方式,市場覆蓋逐漸增大。同時,一些收儲企業直接面對農戶,并裹挾著農藥、植保方式匯聚在肥料渠道中。在皖北、蘇北等土地流轉集中區域,一些種子企業的介入,直接改變了傳統的農戶消費方式,他們直接面對大戶,“買他們的玉米和水稻種子都不要錢,以貨易貨,就像煙草包銷的種植模式。”
此外,加之金融方式的介入以及B2C模式形成的在線直供,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全產業鏈閉環。一位肥料企業老總“驚爆”:“傳統肥料企業已經意識到迫近的形勢,全產業鏈服務模式讓我們沒有活路了。”
電商服務平臺直接面對種植大戶做C端,勢頭迅猛。這些新型農業服務平臺定位終端,瞄準終端種植大戶需求,精準定位平臺發展的方向。特別是作為互聯網服務平臺,通過線上農技推廣服務,聚集了近百萬的線上流量和幾十萬的忠實粉絲,并借助點擊量、流量釋放活力。他們組織一些種植專家在線講解作物管理方法,結合當地氣候環境特點以及對作物生長、肥水需求、病蟲害發生等規律,給農民朋友總結出科學的管理套餐,為農民答疑解惑。更為接地氣的是,給農民梳理出一整套便于記憶、便于掌握、簡單易懂的操作方法。“方案切實可行、成本易于接受,能幫助種植戶控制好病蟲害,生產出更高品質的作物,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他們這樣定位服務方式。
同時,這些電商平臺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互動,彌補虛擬平臺可能導致的服務粘性不足。他們組建線下技術團隊,把服務深入到田間地頭,為種植戶提供作物全程解決方案。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開展線下交流,將虛擬平臺轉化為線下實際互動,給農民朋友提供具體、專業的技術服務。他們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召集千名種植農戶到場互動。
更為關鍵的是,電商平臺直接對接農戶做C端,縮短了中間環節、減少了流轉費用、節省了利潤,溢出的利潤與農戶分享、使農戶收益。“這些電商平臺進來農資環節之后,可以提供一整入的種植技術和農業服務,而不僅僅是肥料。相對來說形成了一個封閉體系。”一位企業老總直呼驚出一身冷汗。顯然,傳統渠道傷不起!
2018年,終端悄然發生改變。隨著政府政策、媒體解讀的深入以及企業農技服務入戶,終端用戶的施肥理念發生顯著變化,在一些果樹集中種植區域,更加重視土壤肥力。記者調查發現,在廣西柑橘主產區、四川獼猴桃種植區,有機肥替代理念深入終端,一些農戶利用榨油渣滓,疏松土質、改善土壤。連記者都感嘆,但凡對種植有些想法的農戶,都懂得改變土壤的很多措施,“大肥”思維很難再跟進。
除此以外,傳統農民也在改變。記者了解到,在南方地區11、12月果子即將就熟的青轉黃階段,用戶減少了氮肥、磷肥的施用,僅用一部分鉀肥。在一些企業的促銷現場,平時賣到180元甚至200多元一袋的復合肥,即使賣150元一袋,農戶也不為所動。記者問農戶:“促銷的復合肥比平時便宜很多,你們不買嗎?”農戶悄悄告訴記者:“復合肥里面雖然有15個鉀,但是還有氮、磷。磷肥前期都施過了,我們就想用點兒單質鉀肥。”
“今年的冬天比往年來的早一些,”部分肥料企業表示。很多肥料企業已經意識到,土地流轉之后的種植大戶更是今非昔比。隨著更多80后、90后進入農業領域,為新型電商平臺和互聯網種植服務企業提供了機遇。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新型農民只需要會玩智能手機,就可以一鍵搞懂,全部解決。新型農民的產生使“忽悠”型企業難以為繼。”“原來信息不對稱還能夠忽悠,現在完全行不通。跟他們忽悠什么肥,他們可以馬上講給你有什么功效,比你還懂,忽悠不了。你說價格漲了,他能把國際行情給你分析一遍。甚至一些生產企業、農資公司的退職人員,回家包幾百畝搞種植,他們對于肥料施用和價格也十分清楚。”“你想將高端肥賣給他們,你試一試看能賣得掉嗎?他們比你還懂,價格賣高了根本不可能!”
傳統渠道不斷被蠶食、數量銳減!中間渠道被急劇壓縮,一些傳統肥料企業難以招架。互聯網與電商的強勢襲來令人措手不及,如果傳統肥料企業抱殘守缺,不轉型就難以生存。一位大型復合肥企業經理感嘆:“再不改變將被渠道邊緣化,如果還是針對經銷商這種傳統渠道做營銷,企業將很難生存,大肥企業只能下沉、下沉,做終端!”“企業要有好產品,還要擁抱終端渠道,重新構架模式。如果還守著原來的傳統營銷方式,你會覺得為什么銷量一天天下滑那么快?找不到原因,你下去一看,生意全部被他們做了。”“不是市場沒有了,市場還在,但是已經成為別人的市場。”
還有一部分一線復合肥企業老總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已經意識到:“傳統玩法已經搞不定,傳統渠道需要借勢、轉型快,才能獲得‘生存權’。” 一些傳統肥料企業已經搶先一步擁抱終端、嘗試改變。“我們也開始逐步學習直供模式,將農藥、肥料的圈子匯聚在一起。”
傳統肥料企業對于嘗試改變也有自己的思考。“農資企業都在貼地飛行,但是目前肥料企業的農資終端看起來還很浮躁。”云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曉霞告訴記者:“我認為,農資企業最終還要回歸最本質的東西,就是產品。這既包括產品技術研發的務實性,同時也包括產品服務中市場上農民和作物的需求。不是說最先進的技術就是最好的產品,而是要考慮到肥料的本質屬性,既要滿足作物生產的客觀需求,又兼具價優、物美、高效。”祥云股份復肥事業公司總經理肖漢斌認為:“復合肥找噱頭的時代已經過去,土地流轉后種植大戶也不是原來的留守老人和兒童,現在很多年輕人有思想、懂技術,靠忽悠已經無法帶動終端、拉動市場。”
更有一個企業借助電商模式積極地擁抱終端市場,他們組建自己的互聯網服務平臺,甚至“割肉”舍棄部分原有渠道,下沉終端,與有實力的種植平臺對接、合作,將產品、技術、服務有效結合形成合力。這種合作模式,在我國當下的農村市場中極具生命力和活力。正如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所言:“服務是農資行業永恒的主題,只不過隨著農業新形勢的發展,服務的內容和方式在發生變化。重新構架服務模式需要整個行業付諸實踐和努力。”
寒意襲來,傳統肥料怎么玩,你想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