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在北海道,有一日早起,倚窗眺望,洞爺湖露出一方藍色,與天邊的白色云朵親密地挨著,那么輕柔,又如此透亮。遠遠地,一位女子遛著狗,正從湖邊跑來。我決定裹上外套就出門。戶外,冷冽的空氣讓鼻尖瞬間從打盹的狀態中蘇醒過來。愈走愈近,那方藍慢慢舒展開,小舟、遠山、碧波,還有寧靜……是啊,這就是洞爺湖的樣子。
古人有“管中窺豹”一說,意指以偏概全,不能窺知全貌。但當我從見到一方藍到進入一片寧靜之景,也不過數分鐘的事。若只管翱翔起“想象”的翅膀,要么你只能以一方藍描摹出山水印象;要么以這一方藍作為底本,結合文獻及圖文記載,大抵也可以拼接出全貌來。不過不管如何,身臨其境恐怕才是賞景的最佳方式,在此刻,攝影,攝像,文字不過是調味罷了。借數分鐘,從想象踏入現實,這不過是探尋美景所需付出的。但慮及設計,何以“見微知著”,從細小片段得窺全貌,所費之精力就不僅僅是這數分鐘了。在日本的一路見學途中,我和設計友人還親臨了很多建筑大家的作品,不論是公共空間還是商業空間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前往伊東豐雄的冥想之森殯儀館、安藤忠雄的頭大佛墓地,生死的界定在作品中并未顯露出一絲恐怖或倉促,而是讓神性與人性在此得到獨特的詮釋。從中,我們得以一窺在地文化對建筑設計的影響。短短數日內,從觀建筑表皮到探尋空間表達,我們似乎更加接近日本建筑設計的內核。而如何通過學習、思考直至吸納成為自己的設計語言,我想,這就需要有更多的時間去沉淀,去錘煉,去印證了。
從建筑到室內,再至陳設、照明、機電等,這一設計體系如斯邏輯清晰、環環相扣。而作為設計人,無不當以知識全面、技藝嫻熟、視野開拓,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的前瞻性理念作為必備的修養。稍一松懈,就有可能犯錯誤。在我的身邊,有很多設計人一直專注于自身的職業養成,嚴謹地對待設計學科。不過,從個人自律到行業內形成普遍的認知,還需要設計人及其行業投入更多的努力。《專欄》中,吳家驊教授說到,“手工藝的退化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當不再追求極致的匠藝,莫怪乎會出現一些讓人如此一言難盡的設計施工了!
最后,說說本期的《特別策劃》,我們精選了八個個案,以展示空間作為切入口,作品中多有舊建筑與新設計理念結合的全新詮釋,不失為精彩之作,希望各位喜歡!
主編:陳雅男
chenyn_1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