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藝術家漢斯·哈克曾言:“藝術機構是具有政治性的地方,也可以說這是戰場,社會上各種思潮在這里相遇。與人們想像的相反,藝術世界并不是孤立的世界。那里發生的事表達了整個社會,并且引起反響。”漢斯·哈克這番話是針對藝術機構而言,作為藝術展品的承載空間,它并不單單只是盛放藝術品的“容器”,而是一處可以匯聚思潮,產生對話的空間。放在更為廣義的語境中來看,不僅是藝術機構,所有的展示空間除了本身的“展示”功能以外,也應讓觀者通過沉浸式的體驗而獲得更全面的感知。觀眾不僅能通過展品了解展覽內容,同時也能通過空間體會展覽內涵,將多重元素融合在空間之中,構建起多方對話。這種對話涵蓋了人與展品的對話,人與空間的對話,展品與空間的對話,乃至于這幾者間的相互對話。這也意味著展示空間需要為展品而服務,通過契合展覽主題的空間設計來營造出相應的氛圍,讓觀者擁有“身臨其境”之感,并使之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整個展覽。
本期精選的展示空間案例囊括藝術畫廊、博物館展廳、紀念堂等類型的空間。其中,威尼斯雙年展“自由空間”的系列展覽之一“流動的光”展覽廳,將光引入頹敗的建筑之中,結合展覽本身,為觀者提供了一種久遠的空間體驗,創造出一種新與舊的奇妙對話;奧地利格拉茨歷史博物館展廳的兩個新設展廳結合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入多媒體設備,給訪客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豐富空間感知,并引發來訪者的思考;德國“種族主義一一人類種族的發明”展通過大型裝置及藝術手法的呈現,將房間的建筑結構與展覽主題緊密結合,營造出獨特氛圍的同時,也讓空間與藝術作品產生了和諧的對話;Magazzino意大利藝廊將其展品的Arte Povera(貧窮藝術)藝術理念融入空間設計之中,讓展品與空間和諧相融……在這些案子里,我們都能從空間中找到不同的“對話內容”,期許能通過本期的特別策劃系列,引發讀者對展示空間中多方對話構建的些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