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
又到重陽,這是個尊老敬老的節日。每到此時,版面上網絡里都要被老年人的話題占滿和刷屏。不過,有一個老年群體卻分明不受待見,那就是飽受詬病的“中國大媽”。
“中國大媽”是個約定俗成的稱謂,它的出現起初是和廣場舞相伴而生的。許多中老年女士退休(或下崗)之后,忙里偷閑,聚到一起跳跳廣場舞,既鍛煉身體,又愉悅身心,本來是件好事。可惜,前幾年城市空間有限,找個空地不容易,大媽們只好在居民小區里就近“圈地”,踏歌而舞。這就難免讓不習慣早起晨練的上班族們受到噪音干擾而難續清夢。此為“大媽”被貼上貶義標簽之始。接著,又陸續出現了一些新的“標簽”:諸如“大媽四處炒樓”“大媽出國搶購黃金”“大媽列隊占道”……反正,世面上只要出現什么不受待見的糗事,都被貼上個“大媽”的標簽。前不久,高鐵上“霸座”成為熱門話題,本來最先爆出的是個“霸座男”,后來又有個中年婦女,男女老少都有,可是立馬就有個新標簽貼在大媽身上,叫“霸座大媽”,讓無數遵紀守法的大媽全都“躺槍”。真不明白,大媽們到底惹著誰了,怎么動不動就把戲臺上的“三花臉”往大媽臉上貼?
前幾天,網上流傳一則網文,說是“諾唯真退出中國市場”,作者在大贊郵輪之豪華奢侈之后,開始分析郵輪退出的原因,字里行間,竟然又拿大媽說事,以揶揄的口吻寫道:“特別是中國大媽們,她們的腸胃功能令我驚嘆不已,如此暴飲暴食也不怕消化系統出問題?”
讀到這樣充滿歧視和貶損意味的文字,我不禁有點氣不過了,不得不為大媽們說幾句公道話。第一,既然是自助餐,取用食物多一些犯規么?違法么?當然我們不鼓勵浪費。第二,大媽們取用食物,一般都有代勞的成分,替長輩、替先生、替兒女乃至替孫子輩多取一些,這本是中國婦女的美德。第三,你探討游輪退出中國市場,卻把“中國大媽”扯進去,難道世界頂級游輪公司是被自助餐“吃”黃的?不可否認,有些“中國大媽”舉止不夠文明,應予提醒乃至教育,但是“中國大爺”呢?中國的年輕男女呢?又做得如何?其實對于各個群體來說,這種現象都是個別的,可惟獨“中國大媽”被媒體有意放大了。如此輕率地丑化“中國大媽”的整體形象,說輕點是有失厚道,說重點是對她們的年齡歧視和性別歧視。
說實話,我原本對大媽們也曾心存芥蒂。當年經常要上夜班,每當晨曦初露,好不容易靠安眠藥才進入夢鄉,卻無端被音樂聲吵醒,再加上女人們高門大嗓地交談,真是令人怒從心頭起。后來,有個親戚來我家小住,這是一個在工廠辛勞一輩子的大媽級女士,對跳廣場舞充滿熱情,每天清晨和傍晚,定時定點尋音而舞。晚輩們對此甚為不滿,私下里甚至視此為“丟人現眼”,我也感到十分不解。某日,飯后閑聊,我有意提起跳舞的話題,想聽聽她的看法,結果她的一席話卻令我十分震驚——“我們這輩子,都是為別人活的:未成年就進工廠干活,把青春時光消磨了;中青年時期趕上多快好省大干快上,整天加班加點;半老不老時,又稀里糊涂下了崗;回到家里,剛好接著為兒女照看下一代……現在歲數大了,孩子都遠走高飛了,整天憋在小屋里,太難熬了!幸好能找些年齡相仿經歷差不多的伙伴,聚在一塊跳跳舞,聊聊天,才算有點新鮮活氣……”
我被她說服了。因為是同代人,很容易理解各自的苦衷。更重要的是,這次交談使我學會了換位思考。如果你試著站在大媽們的立場上去思考一下,或許就會理解當今老年婦女內心的酸甜苦辣,甚至會對她們忍辱負重、甘于奉獻,苦苦支撐著一個個家庭的毅力、韌性和無私,寄予無限同情和敬意了。做兒女的想過嗎,母親們多半輩子都在操勞,與其責怪她們,何不平時善待她們,有空多帶她們到各處走一走看一看?見多識廣,走過了、見過了、嘗過了,她們還會少見多怪么?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文化素養和道德建設的層面,深刻反思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所出現的嚴重斷層,華夏千年禮儀之邦,如今竟至斯文掃地,四處丟丑,乃至遭人蔑視。說到底,如今整個社會道德水準亟待提高,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很復雜,全社會都有責任。二十年前,我曾與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教授進行過一次有關中華文化的對話,他的一句名言令我至今難忘:“二十世紀初的中國人曾經看不起中華文化,然而一路掃蕩下來,到了二十世紀末,中國人已經看不見中華文化了!”這是多么痛徹而嚴酷的現實啊!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如今,黨中央號召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謂“扶正固本”之舉。當此之際,不僅是“中國大媽”,全體中國人,都應該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是對我們每個中國人提出的要求。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母親”總是溫暖慈愛、舍己為人的代名詞,但不知從何時起,“中國大媽”代替了這種美好形象而受到歧視。那些以居高臨下的傲慢和以偏概全的邏輯來隨意抹黑“中國大媽”的人,想想你們自己的母親,于心何忍!
重陽節是個尊老節,那就讓我們先從關愛和尊重“中國大媽”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