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俊
(荊楚理工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中國電影在新世紀步入大片時代,緊接著商業電影環境持續發酵,“億元大片”已成為國產商業電影的標配,并且能夠獲得這樣高額票房成績的,早已不限于曾作為商業電影標桿的好萊塢電影,國產電影已經在這樣“天然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于是,新世紀的中國電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濟環境積累的動能持續推動國產電影朝著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其中,電影《戰狼2》是21世紀至今為止最成功的國產電影,其主旋律電影的類型光圈并未影響該片在中國商業電影市場的發行,甚至已遠超越了主旋律類型片的束縛和其他類型片,成為一部徹底的現象級電影。《戰狼2》的成功暗示著國產主旋律電影在新時代迎來了新的創作黃金時期,商業創作意識參與下的創作革新能夠為國產電影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本文從《戰狼2》的成功經驗放眼國產主旋律的整體發展狀態,總結成功經驗與不足之處,以期為國產主旋律電影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
從20世紀末開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顛覆了中國電影傳統的制作模式,市場的打開與商業轉型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強大助力,商業電影類型模式逐漸顯現出一個模糊的輪廓。面對商業電影的巨大契機,第五代導演率先投入商業片創作,如張藝謀告別了《紅高粱》的民族書寫與鄉土訴說,轉型開始拍攝《英雄》一般追求視覺效果的商業大片,再如導演陳凱歌轉型拍攝的《無極》也屬于這一商業片范疇。可以說,中國電影進入商業時代時,主旋律電影是從未被考慮在內的,無論是觀眾對國產主旋律電影的刻板印象,還是21世紀之初幾年的社會文化氛圍,都不利于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發展,也因此被隔絕在早期商業電影之外。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早已告別落后的國家形象,中國作為大國的國家形象慢慢樹立起來。國家形象的嬗變在文藝作品中也一一得到了呈現,新世紀的都市愛情電影反映了新時代男女愛情觀的同時,也在影像空間塑造上還原了當下中國的大國形象,如北京、上海的超級都市形象早已是深入人心;新世紀出現的一系列青春懷舊校園電影同樣是一面折射中國社會面貌和國家形象轉變軌跡的鏡子;而新世紀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則更加客觀、全面地描繪了如今的中國大國形象,成為全世界觀眾深入了解中國、客觀看待中國的一個途徑和通道。文藝作品往往是先進思想的發聲器,也是展現先進文化、客觀反映現實世界的主要工具。
電影《戰狼2》(2017)并非新世紀首部成功躋身商業電影范疇的主旋律電影,此前的《建國大業》(2009)、《建黨偉業》(2011)、《辛亥革命》(2011)等作品也都是基調再鮮明不過的主旋律電影,紛紛憑借豪華的明星陣容、可圈可點的高水準表演、真實可信的故事內容獲得了大眾的肯定,大眾對于主旋律電影的刻板印象也在改變和提高的過程當中。所以,這些主旋律電影也獲得了相當不錯的票房成績。尤其是近幾年的《湄公河行動》(2016),導演林超賢將香港動作片的精髓全部注入這部影片當中,構成了香港動作片和主旋律敘事相結合的新形式,再一次顛覆了觀眾對于主旋律電影的認知和態度。于是,主旋律電影徹底融入了新世紀中國商業電影院線版圖之中,在精良的制作水準上推動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發展。
因此,影片《戰狼1》《湄公河行動》《戰狼2》體現出當下國產主旋律電影創作中的商業意識,如多重類型片的融合創作、全明星陣容、大場面大制作、正能量的主題內容、真實感人的故事情節等,成熟的商業電影創作意識與主旋律電影類型的融合產生了積極的“化學反應”。究竟采用什么樣的創作才能使主旋律電影立足于院線市場,毫無疑問,以積極的商業化視角開展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尊重觀眾的審美趣味,不強加給觀眾意識形態,這樣才是國產主旋律電影的生存之道。
“中國夢”這一概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11月29日參觀《復興之路》展覽講話時首次提出的,并在后來的多個場合多次提及“中國夢”這一概念。“中國夢”這一概念是審時度勢的、著眼世界環境與社會現實的,是一個針對中國文化發展現狀提出的重要概念。如今,“中國夢”也被要求盡可能地在文藝作品中得到體現。究其根本,“中國夢”概念的鑄造關乎中華文化的獨立與發展,關乎中華民族的自強與復興,當前中國的文藝作品是需要肩負起這樣的藝術責任與藝術理念的。
新世紀中國電影的快速發展導致市面上出現了一系列精神內容匱乏、強調視覺形式的“垃圾電影”,這些電影只關注票房,幾乎沒有任何藝術責任可言,這些電影對于中華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于是,國產主旋律電影在商業電影市場上的崛起,讓“中國夢”在電影藝術中的體現和書寫有了進一步的可行性。
2009年上映的《建國大業》可以看作是新世紀國產主旋律電影崛起的標志性作品,是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史無前例地集合了172名國內明星,開創了國產主旋律電影的先河。影片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為主線,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一段歷史。《建國大業》并沒有像過去一些歷史電影那樣片面地打壓國民黨形象,而是從一個辯證的、正面的角度真實地反映了國民黨風貌和蔣介石的個人形象。《建國大業》總票房4.3億人民幣,可以說是到當年為止主旋律電影取得的最好成績。影片從歷史角度出發探索中華民族精神,開拓進取、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關鍵詞。《建國大業》在拍攝之時,“中國夢”這一概念尚未被嚴格提出,但是影片將主旋律類型片和商業電影類型相融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是對“中國夢”做出了詮釋。
2016年,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上映首日突破4050萬元票房,最終將11.84億元票房收入囊中,成為2016年最成功的主旋律電影。林超賢導演在《湄公河行動》中融合了香港經典動作片的精華和主旋律電影的內容與主題,風格大膽的同時又借力國家效應,在真實事件中詮釋了中國精神,塑造了中國的大國形象。《湄公河行動》著力還原“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的真相,在香港動作片的形式之下,是打造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對于真善美的追尋同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在2017年吳京導演的《戰狼2》當中,“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詮釋,影片在內容與形式上也實現了高度的統一與商業化。吳京扮演的冷鋒雖不完美,但是他塑造的中國軍人形象,在他身上體現和詮釋的精神面貌,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也是有著中國式英雄主義風采的。
然而,以上這些“中國夢”并非像是美國電影中的“美國夢”關于英雄不問出處的成功之道,更多的是關于中國人自強不息、勇敢向前、努力拼搏、集體至上的精神內容。這些作品的成功都不是劍走偏鋒或僥幸獲得,這些作品中體現的思想精神正是當下“中國夢”需要詮釋的內容,也是當下受眾在精神上有所審美需求的內容。
20世紀的“十七年電影”產量豐富,“人民電影”被當作服務對象與創作基礎,一切的創作都是從人民群眾的生活出發,或是將時代精神代入歷史故事當中,形成了固定的美學范式。對于新世紀的中國電影而言,“十七年電影”并不僅僅存在于歷史當中,其對于當下的電影藝術創作是具有借鑒意義的,新世紀的中國電影缺乏創作精神上的共性,導演為了迎合商業文化,盲目地提供給觀眾缺乏精神內涵的電影作品。遵從大眾文化的創作并不意味著低俗,大眾文化是源于底層人民生活的文化,意味著更加生活化和平民化,這都給劇本創作反映現實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讓如今的國產電影書寫新世紀大眾生活成為可能。
于是,國產主旋律電影需要摒棄傳統主旋律類型片的照本宣科,舍棄嚴肅的敘事論調,將新時代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夢”都潛移默化地融入敘事當中,潤物細無聲地書寫中國故事。所以,在大眾文化成為主流的當代,國產主旋律電影創作需要尊重大眾文化,從大眾的審美眼光出發,構建普通受眾容易理解的故事。無論是《建國大業》集合172名國內明星的制片方式,還是林超賢導演將香港動作片的精華帶入《湄公河行動》當中,將這部電影打造成為一部十分商業化的作品,既強調了激戰場景,又徹底而壯烈地表達了滿腔熱血的高尚行為與愛國精神,這都是電影《湄公河行動》從大眾文化視角切入做出的商業化、大眾化努力。
尤其是電影《戰狼2》,導演吳京繼《戰狼1》的故事內容和敘事模式,緊緊地圍繞著愛國情感與“狼性精神”,再一次譜寫了一曲屬于新時代的英雄贊歌。當我們將《戰狼2》細細剖析以后,會很容易讀懂該片的核心是個人英雄主義,即便是這種個人主義與好萊塢大片中的個人英雄主義有所不同,有中國特色和中國精神,但影片無疑是從好萊塢大片中汲取創作經驗,受眾也更容易對這部電影產生好感。甚至為了迎合大眾文化,導演吳京將主人公冷鋒的身份設定為,與強制拆遷人員發生肢體沖突后,被開除軍籍的“失敗者”或者說是落魄者。似乎注定一生顛沛流離的冷鋒,在非洲卷入了一場武裝叛亂和撤僑行動中,冷鋒秉承“一日是軍人終生是軍人”的信念,從《戰狼1》中繼承而來的“狼性”也在第二部當中發揚光大。消解冷鋒身上的光環,將其還原為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并最終在特殊時刻激發了他內心的小宇宙,成為一名振奮人心的英雄,這種審美路徑是從好萊塢電影處繼承而來的,能夠讓觀眾很容易投入其中,容易理解人物成長的心路歷程,從而產生共鳴。
在大眾文化的參與下,新世紀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在敘事上做出了妥協,滿足大眾審美趣味的敘事方式和敘事內容,以及強調視覺特效的大片制作方式,都顛覆了大眾認定的主旋律電影模式,于是主旋律電影迸發出了新的審美趣味,成為商業電影市場的新寵。
新世紀國產主旋律電影正在經歷著一場創作革新,電影《戰狼2》的成功也意味著國產主旋律電影可能即將迎來新一輪的創作高潮,說中國故事、訴中國精神是當下電影藝術創作應有的方向,而求新求異的主旋律電影剛好符合這一創作方向。林超賢導演執導的《湄公河行動》代表了主旋律電影商業化的一次突破與創新,而吳京導演的《戰狼2》在適當的檔期上映,進一步鞏固了主旋律電影商業化的進程,也迎合了大眾在現階段對于主旋律電影、對于熱血愛國情緒的精神需求,所以才能收獲如此高的票房成績。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了當前文藝工作的責任、內容與方向,中國電影市場雖然包容性極強,但是需要建立并明確自己的文藝責任與社會責任,電影藝術并非只是文化商品,在當前的時代語境之中是有特殊責任的,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國產主旋律電影在先天的主題內容優勢下,需要更為緊密地與商業化創作融合,做到既滿足大眾的審美趣味,又在內容立意保持先進性與正確性的前提下講好故事,唯有如此,新世紀的國產主旋律電影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真正進入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