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世琪
她從事互聯網行業,卻從父親這個手藝人身上讀懂了匠人精神。她利用業余時間,追尋匠人足跡,記錄匠人故事,開微店,做產品展覽,讓手藝人的作品走進大眾視野。她說:“在這個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獲是認識了這些有趣的人,學到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王語嫣1990年出生于吉林長春,父親王洪淼頗具藝術氣質。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教她畫畫、寫字。
2011年暑假,在山西大學讀書的王語嫣放假回家,發現家里擺著各式各樣的葫蘆。原來,王洪淼從電視上看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烙畫的介紹,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嘗試用燒紅的鐵鉤在葫蘆上烙畫。因為沒有系統學習過,不得要領,怎么也畫不好。王語嫣建議父親上網看視頻教程學習,可王洪淼對電腦一竅不通,連拼音都不熟悉。為了學好拼音,王洪淼買了一張聲母韻母表貼在墻上,像孩子一樣背誦起來。在女兒的指導下,王洪淼學會了上網。
王語嫣每次回家,都發現父親有驚人的進步。“你爸對烙畫走火入魔了,以前都是八點睡覺,現在一畫就畫到凌晨,甚至一夜不睡。”母親說。葫蘆烙畫有這么大魔力?王語嫣帶著好奇查了相關資料,葫蘆烙畫據傳在漢代出現,后失傳。直到清代有畫師在葫蘆上將國畫和燙畫技法完美融合,葫蘆烙畫藝術才重新興起。在葫蘆上作畫,烙花鳥需要國畫技巧;烙人物需要工筆、素描技巧;運用電烙鐵又需要書法基礎。葫蘆不似畫紙,烙鐵不似毛筆,稍有疏忽就會有敗筆。這不僅需要畫師技藝精湛,而且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父親靠自學研究,掌握了葫蘆燈鏤空、酒葫蘆防滲處理、葫蘆陰刻和陽刻及紙上烙畫等工藝。
王語嫣決定幫父親營銷。她先后開了微店“洪淼葫蘆烙畫工坊”和同名淘寶店。有一次,顧客想訂做一串葫蘆項鏈。“以前沒做過,怕做不好呢!”王洪淼讓女兒坦誠告訴顧客。沒想到對方強烈要求王洪淼試試,還給了很多鼓勵,王洪淼開心得合不攏嘴。能讓父親快樂,王語嫣很滿足。
2015年,王語嫣碩士研究生畢業前夕,學校組織了一次青年創業大賽。她本來不想參賽,但想到父親的堅持和努力,頓時有了動力,策劃了“互聯網+匠文化”項目。王語嫣決定尋訪像父親一樣的手藝人,聽一聽他們的信仰,以及那些極致美好背后的故事。
經朋友推薦,王語嫣拜訪了曾指導過父親、做了二十多年葫蘆烙畫的手藝人陳勝。陳勝家一畝大的院子就像藝術的殿堂,隨處可見已加工和未加工的葫蘆,繪畫的內容和形式不拘一格,或古樸或精湛或渾然天成。陳勝1970年便與葫蘆烙畫結緣。2000年,他放棄工作,專門從事葫蘆烙畫,從擺地攤到現在成為業內大腕。
陳勝向王語嫣展示了更廣闊的藝術世界。他說:“在國外也有葫蘆烙畫協會,葫蘆烙畫不僅僅是中國的文化藝術,也是世界的。塑造不同的葫蘆工藝品,是手藝人的責任,也是使命。”只因熱愛,他們不懈努力,反復琢磨,發揮著創意和才華。
2015年5月,王語嫣拜訪了山西葉雕第一人——63歲的崔金浙。葉雕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取材秋季的自然落葉,再配合現代工藝處理,一筆一刀將不同的設計元素和葉子結合,成為精美的藝術品。隨后,崔金浙和兒子又開始研究在綠葉上雕刻的方法,不斷推陳出新。
收集來的這些故事,王語嫣都放在了公眾號“不二文藝”上。她的這個項目,最終得到學校創業大賽評委的一致認可,獲得冠軍。
在王語嫣看來,所謂匠人并不局限于手工藝人或工匠,只要內心純粹、有執著的喜好并長久堅持,無論是設計師還是手工愛好者,都有屬于自己的“匠道”。此外,相比于繼承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院派”和運用新技術的創意派,王語嫣更傾向于兩者之間的融合,既傳承老手藝,又利用科技,融入現代審美。
傾聽手藝人的故事,王語嫣發現每個人都那么有趣,“這是對我心靈的一次次撞擊,鼓勵我也要成為那樣的人,告訴我堅持的意義。”
大部分手藝人都默默專注于工藝,對于宣傳和推廣并不擅長。于是,王語嫣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展示機會。
2017年年底,王語嫣發起了一個手藝設計的集合展。古老的傳統工藝如何擁有現代的美感?哪些中國元素會成為更有趣的生活好物?王語嫣以“年輕著的傳統”為主題,從100位手藝人的作品中選取裝飾畫、落地燈、綠植、收納……這些有溫度、有故事、有品質的物件,共同集中在北京的胡同里展示。這是觸摸,也是感知。王語嫣說:“美好并且適用,功能與審美結合的物件才是好物件。工藝之美,就是物件的實用之美。”一想到別人家里放著由她親手測試、挑選的好物件,喜愛的物品與大眾親密接觸,她就歡喜得不得了。
到2018年6月,王語嫣已經采訪并撰寫了111位手藝人的故事。未來,王語嫣希望在杭州有個院子,做個有手藝展覽館、體驗聚會、民宿、家宴的空間,讓傳統手藝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