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青先生
話題:高分低能、溺愛、自我成長。
近日一則“90后學霸找不到工作踹母親”的新聞,再次把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狀況呈現在公眾面前。
90后男孩小力(化名),因成績優秀,被錄取本一而且讀的是熱門金融專業,實打實的學霸一枚。然則就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卻在找工作中屢屢碰壁。簡歷優秀,面試機會多,可總是在面試后被無情刷下。隨后他又轉向公務員,筆試成績穩穩的第一名,到了面試依舊成了墊底。輾轉幾次的失敗,讓小力失去了信心,沉迷網絡,在家待了兩年。母親著急了,天天念叨他去找工作,終于有一天小力爆發,一腳踹開母親。說:“我現在所有的結果都是你造成的!你只讓我學習,不讓我交朋友……你再看看你自己,和誰的關系處理得好?”
馬云在兒子18歲的時候給他寫了一封信,送了他三句話:第一永遠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問題,獨立判斷;第二永遠保持樂觀的心態,世界是有很多問題,但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比問題多,世界所有的問題,人類這么多年都過來了,為什么我們就過不去?第三個講真話,跟老爸講真話。
你看,給了孩子一個身體一個家,更要給他一個大腦,去思考,學會處理,立根生存。對孩子的愛,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還有不可忽略的思想教育。學校能給的是書本的知識,而父母是孩子言傳身教的最佳版本。但愿以后孩子的“鍋”,我們做父母的不背,要用鍋教他們做的一手好“菜”,下得“廚房”,上得“廳堂”。
素材分析:中國家庭式溺愛,正在消磨孩子的獨立、自主、表達的能力,總要有一些需要自己去埋單的東西,也許是面試失敗,也許是工作遲遲不能晉升。過度的溺愛只會造成孩子甜蜜的負擔,就像溫室長大的花,開得爭相斗艷,搬到太陽光下,如霜打過一般,蔫了葉子枯了枝,因為失去了房子的遮風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