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 艷 (原創 )
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抵抗曹操,上演了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由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就是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初,基本平定北方的曹操開始準備南下征戰。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南下,荊州劉表聽聞消息后嚇得吐血而亡。次子劉琮繼任后,火速向曹操遞交了投降書。而屯兵在樊城的劉備還在磨刀霍霍,準備與曹操大干一場。聽說劉琮已降,劉備慌忙棄城南逃。
由張飛在長坂坡斷后,劉備奪得黃金逃亡時間,趕到江夏與劉表的長子劉琦會合。這時,劉備手上沒有多少兵馬,加上劉琦的兵力,也只有兩萬余人,想與曹操的幾十萬大軍抗衡,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于是劉備派諸葛亮前往孫權處求救,意在結盟。孫權對于抗曹一事原本猶豫不定——既不甘心將江東六郡拱手相讓,又擔心不是曹操的對手。經周瑜、魯肅分析利害后,在諸葛亮“激將法”的刺激下,孫權終于下定決心與劉備結盟,共同抗曹,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經綜合分析,孫權等人認為,曹操雖號稱有八十萬大軍,但實際上從中原帶來的不過十多萬,加上劉表舊部的七八萬人,也不過二十余萬;加之中原兵馬長途跋涉,劉表部將并未真心歸附,且北方軍隊來南方水戰,戰斗力大打折扣。最終,孫權任命周瑜、程普分別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領兵三萬與劉備合力迎敵。
孫、劉大軍合兵后逆江而上。曹操一方帶著大軍沿江南下,他兵分四路:陸軍分兩路,沿長江兩岸行進;水軍也分成兩路,在江中乘船靠近兩岸而行。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的某天,沿長江南岸行進的曹操前鋒部隊在赤壁與周瑜軍隊相遇,隨即開打。周瑜以逸待勞,而曹操軍隊當時已瘟疫流行,這場前哨戰便以周瑜獲勝結束。吃了敗仗的曹操急忙下令陸續而至的南岸陸軍全部上船,并駛向北岸,與原來沿北岸行進的水、陸兩路集結、駐扎,扎營的地方叫烏林,而周瑜將部隊駐扎在與烏林隔水相望的赤壁。(注意,赤壁在長江南岸,而烏林在長江北岸)
如何打敗曹軍?周瑜軍中老將黃蓋獻上一計:火攻!黃蓋以與孫權、周瑜不和為由詐降,暗中與曹軍通信,曹操信以為真,準許黃蓋帶上自己的人馬糧草在約定日期渡江。到了指定日期,黃蓋選好十艘戰船,裝滿干柴、枯草,澆上油,蓋上麻布,插上旌旗,另帶幾艘小船浩浩蕩蕩向烏林進發。
在東南風的推動下,船只很順利地到達江心,黃蓋命人揚帆,加快速度。江對岸,曹軍官兵站在船上觀望,等候降將黃蓋。可事情急轉直下。在離曹軍一千米左右的地方,黃蓋一聲令下:點火!十艘大船上的兵士立刻一齊點火,擺好舵,而后和黃蓋跳上小船,掉轉船頭駛回南岸。
那十艘大船如同十個火球一般沖向烏林岸邊的曹軍大營,轉瞬之間點燃成百上千的戰船,風勢猛烈,岸邊的樹林和曹軍的帳篷也隨即著火,燒成了一片火海。曹軍兵士們紛紛逃命,亂成一團,被擠死的、燒死的、踏死的,還有被隨后趕來的孫劉聯軍殺死的,不計其數。曹操帶殘部倉皇而逃,孫劉聯軍大勝。
這就是具有歷史決定意義的一仗,歷來被稱為“赤壁之戰”,但這只是人們將“赤”與火聯想在一起的想當然的稱法,其實大戰發生地不在赤壁,或者說,火燒的不是赤壁,而是長江北岸的烏林。(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