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巍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視頻節目的競爭也越發激烈,各大視頻網站紛紛將視角放在綜藝節目的制作與推廣上,積極進行創新發展,如《約吧!大明星》《火星情報局》《奇葩說》《吐槽大會》等贏得了不小的市場份額。《奇葩說》作為新型辯論節目的代表,符合年輕人的個性表達,創新品牌植入模式,逐漸贏得了人們的認可。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制約其發展的問題。只有在認清并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后,方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新型辯論節目大放光彩。在很多觀眾眼里,辯論類節目是嚴肅、嚴謹的,而且也是小眾的,是針對知識階層的專業性較強的節目。隨著互聯網節目的發展,網絡綜藝節目的辯論性突顯了出來,尤其是2014年推出的《奇葩說》辯論形式新穎多元,辯論話題大多是青年人群的生活、情感、人際關系等。《奇葩說》的內容有著較高敏感度,辯論氛圍輕松活潑,選手以跑票數量定輸贏,這種投票規則也使得辯論充滿了激情。節目主持啟用了馬東,還邀請了高曉松和蔡康永作為節目嘉賓和選手的辯論導師,這樣就構成了金三角組合,加上邀請娛樂圈嘉賓參與節目,保證了粉絲量和收視率。另外,辯手從事的行業差異較大,地域差異也非常明顯,所以擁有奇葩的特質,使得辯論更具個性化,深受網絡受眾的喜愛。
符合年輕人的個性表達。互聯網受眾主要是年輕人群體,尤其是90后甚至00后,喜歡通過網絡了解世界和生活,喜歡新鮮的事物,喜歡個性化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奇葩說》是談話類真人秀,節目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于“說”與“真”這兩個字,于是在策劃與制作過程中,重視選手在“誰說”“說什么”“怎么說”“在哪說”方面的自由度,在《奇葩說》中,辯論過程中的道理被弱化,反而情感更加突出。辯論不僅依靠辯論技巧,辯論現場奇葩選手之間的比拼更在于分享故事和真心話,從而展現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用真實的說話方式,表達那些咄咄逼人、又無拘無束的個性,視角比較獨特,話語的個性特征更明顯。
創新品牌植入模式。與傳統電視媒介不同,網絡綜藝節目植入廣告品牌更具有創新性,也更加自然、巧妙,雖然說廣告品牌植入量較多,但是很多優秀的網絡綜藝節目卻能夠自然植入,毫無違和感。《奇葩說》是影響力較大的網絡綜藝節目,不但吸引了數量眾多的觀眾,而且也受到了廣告商的青睞,如冠名商美特斯邦威以5000萬元的高額冠名費拔得頭籌,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潛力。除了節目本身特色鮮明外,《奇葩說》善于在廣告品牌植入的過程中,將節目理念與品牌文化進行自然銜接,從而向觀眾傳達價值觀念,如節目伊始的mini talk環節,表面上是主持人與嘉賓在沒有拘束的聊天,可是實際上卻是為了引出廣告詞而進行的鋪墊,使得廣告品牌植入不顯得生硬,更易于被觀眾接受。
一、現實價值觀導向游離。作為網絡娛樂節目,《奇葩說》的價值觀表達隨意性較強,主題比較多元開放,常常為了迎合與討好互聯網用戶,用媚俗的方式,傳播沒有良好審美取向的價值觀念,如很多話題太過露骨,庸俗、媚俗傾向明顯,內容不符合真善美的正確價值觀,對廣大網絡觀眾尤其是“網生代”的人格塑造、價值取向產生負面的影響。節目中有很多家國情懷、充滿正能量的討論和批判,但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節目還以狂歡化的表達與噱頭賺取點擊量,肆意地設計同性戀、開放式婚姻、SM、小三等節目話題,并且以一種沒有價值觀判斷的方式展現出來,這些內容都嚴重游離于現實價值觀之外,難免造成不良的影響。
二、被消費的“語言暴力”。為了想方設法吸引人們的目光,牢牢抓住收視率,《奇葩說》追求新奇的內容,滿足人們獵奇、宣泄情緒的需要,不乏低俗的“語言暴力”內容,節目語言直接粗暴,甚至非常露骨,臟話、粗口、黃段子、言語攻擊等比比皆是。比如選手在進行辯論時,常常用臟話宣泄情緒,“靠”“老娘”“草叉”“呸”等,還有很多臟話類網絡流行語,如“裝B”“碧池”“傻×”等,甚至還有不得不消音處理的臟話。此外,辯論過程中,選手之間的“言語攻擊”非常激烈,很多選手都使用個性化的語言攻擊對方,如話語打斷、起哄、搖頭、翻白眼等,表現最為明顯的要數范湉湉,不顧及他人感受,沒有禮貌的強勢壓制其他選手。從《奇葩說》之中,我們不難看出,節目的娛樂性被無限放大,充斥語言暴力現象,會明顯損害節目的品質。
三、缺乏原創力,內容同質化嚴重。從目前網絡綜藝節目總體情況看,視頻網站在節目內容的選擇與策劃方面,缺乏原創力,很多節目都大同小異,雷同率很高,很多都是“格式化抄襲”“翻拍”而成,而且網絡綜藝節目一般都注重娛樂性,特別是愛奇藝的網絡綜藝節目基本上都圍繞“爆料”“八卦”元素開展的,主要形式是脫口秀、資訊與訪談類。作為網絡綜藝辯論節目的《奇葩說》雖然收視率較高,同樣缺乏原創力,有明顯的內容同質化問題,很多網民指責《奇葩說》情節和話題跟上海電視臺《大聲說》一樣,存在明顯抄襲的問題。這種“模仿”和“抄襲”,必然會導致觀眾的審美疲勞,也不利于《奇葩說》個性化發展。如何避免同質化處境,已成為《奇葩說》發展的瓶頸問題。
一、更高的節目自律性和資質水準。早在2008年,我國各大視頻網站就簽署了《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希望能夠規范整個互聯網視聽節目行業。因為互聯網節目必須遵循正確的價值觀念,肩負引領社會良好風氣、宣傳主流價值觀的文化使命,抵制內容同質化、低俗化等現象。網絡綜藝辯論節目《奇葩說》的開辦,應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發布健康、符合正確審美取向、充滿正能量的信息,這也是《奇葩說》長遠發展的必要之舉。今后《奇葩說》發展,必然會形成更高的節目自律標準,堅守作品的藝術性與職業操守,嚴防節目的低俗化、噱頭化取向,傳播健康的價值觀念。粗制濫造、違背主流價值觀念的制作是沒有未來的。國家廣電總局與信息產業部門也會加強對網絡綜藝節目的政策監管力度,對包括《奇葩說》在內的網絡綜藝節目有更嚴格的資質發放標準,對于那些違規的網絡綜藝節目給予懲罰。對《奇葩說》的審查制度會更嚴,從而確保《奇葩說》健康發展,所以說,今后《奇葩說》發展方向應該更加規范。
二、深度資源的挖掘。目前來看,網絡綜藝節目數量龐大,可是精品較少,大部分視頻網站缺乏對節目的精細化制作意識,而且大多節目都定位在年輕群體這個受眾范圍。可是互聯網用戶并不都是年輕人,還有數量龐大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而涉及新聞、養生保健、軍事、旅游等題材的網絡綜藝節目較少,節目類型較單一,內容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奇葩說》制作內容呈現出嚴重的抄襲現象、制作也十分粗糙,所以節目要想獲得長久的發展,應沿著整合資源,挖掘豐富題材這條路走下去,并且依托先進的制作團隊,科學定位節目主題,使用優良的硬件設備,提升節目制作的專業水平,形成規模效應,而且也必然在專業人員培養、技術的不斷拓展方面取得突破,嚴把質量關,提高專業人員在《奇葩說》節目制作中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從而促使節目更加精彩,贏得受眾的認可,保持較高的收視率。
三、更具創新的節目內容。“互聯網+”是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綜藝節目的重要發展方向,網絡綜藝節目的創新色彩更鮮明,節目制作的新意更多,能夠引領未來節目的走向。目前,從節目內容上看,網絡綜藝辯論節目《奇葩說》標榜原創,可是卻遭到廣大網友質疑,如果原創性得不到保障,那么受眾的關注度就會降低,節目的傳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不利于節目長足發展。《奇葩說》發展的重要瓶頸是內容,未來的發展,應遵循差異化的發展路徑,促使節目不斷創新,更加具有開放性,有很強的互動性。為了節目的長遠發展,應更順應互聯網發展特點,挖掘豐富多樣的節目內容,秉承原創性發展路向,實現節目的創新目標,實現與觀眾的有效互動,呈現給觀眾更加豐富多彩的節目。
參考文獻:
1.劉 昊,夏清泉:《網絡綜藝節目的形態特征》,《東南傳播》,2014(7)。
2.王亞紅:《網絡視頻節目特質探索——以〈奇葩說〉為例看“網生代”節目》,《聲屏世界》,2015(5)。
3.郭衛東:《〈奇葩說〉創新因素探析》,《傳媒》,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