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牛鈴之聲》《一條河,一座城》的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馬國云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后,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幾千年來按部就班前行的道路被徹底打亂,諸多行業的技術跳躍式發展、跨越式進步,以至于人類還來不及認真審視當下,已經被卷入了下一個歷史階段。《牛鈴之聲》和《一條河,一座城》這兩個不同國家的紀錄片,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還應該堅守傳統價值。
《牛鈴之聲》是由李忠烈執導,崔元均、李三順主演的紀錄片,該片于2009年1月15日在韓國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對性格敦實的農村老夫婦和相伴30多年的老黃牛之間的故事。老夫婦辛勤勞作,終日往返于小家和田地之間,家中的老黃牛幫夫婦倆分擔大部分勞動,崔益鈞老人對黃牛疼愛有加。寒來暑往,夫婦倆年事已高,步履蹣跚,而老黃牛也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該片在韓國國內曾經獲得過釜山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并創下了韓國獨立電影的票房新紀錄,國際上也取得了較高的社會反響,參加過美國、日本、阿根廷、瑞典多地的電影節。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一段時間內,眾多的媒體把視線轉到了大運河,央視、江蘇衛視都先后拍攝過大運河的專題紀錄片,其他地方傳媒也拍過一些作品,如河南衛視。相較于央視《大運河》和江蘇衛視《中國大運河》,《一條河,一座城》更注重從微觀角度重新審視這條數千年的運河。該片由艾濤導演,于2016年底在CCTV—9播出,影片將目光鎖定在了京杭大運河邊的古鎮窯灣,講述了窯灣的前世今生。窯灣作為運河的一個節點,曾經赫赫有名,如今籍籍無名。窯灣對于大運河的意義,相較于其他如揚州、杭州、天津等地,可能更具有代表性,它的命運和大運河的命運更加相似。
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追逐財富的過程中不想停下也不愿停下匆匆的腳步,或者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裹挾著不斷前行。中韓兩國同處于儒家文化圈的影響范圍,存在諸多共同之處。兩國都經歷過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在現代文明和傳統社會碰撞中環境惡化、道德淪喪、傳統割裂等問題凸顯。
《牛鈴之聲》中老夫婦和一頭垂垂老矣的耕牛相依為命,觀眾被老人和牛的溫情感動,但這背后的原因恰恰是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對鄉村生活的逃離。都市文明已經滲入到老人生活的周圍,其他村民放棄了牛耕改為更為先進的機械。老夫婦育有九子,如今在都市工作學習,他們回來探親時,無論是西服領帶、汽車還是精致的禮品、油光的發型無不是都市文明的隱喻。晚餐時兩位老人和子孫輩分坐不同的餐桌,兒女們談笑風生,吃著烤肉,只有老人和他們格格不入,獨自埋頭吃飯。更具意味的是兒女們回憶過去,“我三歲時,這頭牛就跟著我們了,它幫忙賺錢供我們讀書,我們應該感謝它付出的努力,造就了今天的我們”,但是轉瞬之間幾個子女要求把牛賣掉的聲音不絕于耳。子女們并沒有忘記從牛身上獲得的回報,但是他們還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投入到了現代繁忙都市的懷抱。隨之鏡頭轉換,夜晚的喧囂不見,太陽升起,象征都市文明的汽車、領帶都消失不見,只剩下老牛和老人在荒山之中踽踽獨行。
另一組鏡頭,老人駕著牛車進城,抗議瘋牛病的游行隊伍正在呼喊口號。影片用一組長鏡頭記錄下了抗議隊伍的標語和口號,老人駐車觀望,臉上顯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慰藉,接著鏡頭對準了老態龍鐘的老牛。其實瘋牛是無辜的,而老人的牛又是幸運的。科學研究認為瘋牛病的原因正是抗生素、激素、殺蟲劑濫用的結果,人類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而背離了某些東西,影片對此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揭示。
《一條河,一座城》講述了窯灣古鎮在當下的時代命運。窯灣地處整個運河的黃金分割帶,這里曾經桅檣林立、商賈云集,匯集八省會館、十省五國代辦處。這里不僅僅在國內貿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對外貿易中憑借著良好的區位優勢,鑄造了一個古鎮國際貿易的商業傳奇。第四集《巨變的時代》楊亞洲夫婦循著祖輩下河捕魚為生的路,但常掛在他們嘴邊的是“上岸”這個詞。三個兒女上岸讀書,平時船上只能靠看電視打發時間,墻上貼著三個孩子的照片,他們每一兩周才能和自己的三個子女團聚。“不想讓她以后跟我們一樣,想讓他們在上面發展,在陸地發展,也不想讓她再到水里來了”。“上岸”“水上”二元的生活方式讓兩代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小輩在時代大潮的推搡下背離了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走入現代文明編織成的新的生活,就連楊亞洲夫婦最后也在岸上買房定居。一組頗具象征意義的父女生活方式的變化正好喻示著時代大潮下小鎮人們和過去的漸行漸遠,義無反顧。其他還有鎮上的青年外出從事現代營銷咨詢師,放棄傳統的采砂行業,蓋起了旅游小鎮大賣場的臧家祥。
人類歷史不斷前行,人類文明程度在逐漸提升的同時,非理性、功利化的亞文化也大行其道,社會中不平之氣、暴戾之氣、隔膜疏遠成為了文明時代揮之不去的夢魘,幸好優雅、理性和真誠的人性依然保持著強大的魅力而讓人沉醉,依然有人在執著地堅守著。
《牛鈴之聲》原名為old partner,意為老伙計、老搭檔。都市的文明猛烈地沖擊著以老人為代表的農耕文明,其他農民換上了機械化設備,耕地、插秧、運輸,省時省力,作物高產;老人固執己見,佝僂彎腰,匍匐割草,背負草料,給牛吃草藥,不給辣椒噴灑農藥,直接的結果就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辛勞地勞作,老人毀壞了雙腳,累垮了身體而收入寥寥,就連老太婆也對老頭的倔強怨聲載道。但牛從無怨言,在老人看來,他和牛已經超越了人與動物之間單純的關系,而成為了能夠互相取暖、互相慰藉的對象。該片取得良好口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人和牛之間的溫情,這既源于農耕社會中牛與人的緊密聯系,更源于都市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老人去畜牧市場時,別人對他冷嘲熱諷;勞作時,妻子常年埋怨老人古板、不懂變通;子女回家談笑風生,老人獨自一旁沉默寡言,形容枯槁木訥。晚輩叫喊著“賣牛”“給父親錢”,也許子女真的非常關心老人的身體,不愿讓老人如此辛苦的勞作,但他們從來沒有走進老人落寞的內心。老人只有看到牛,聽到“牛鈴之聲”時雙眼才顯得有神,“牛鈴之聲”成為了老人的精神支柱。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老人和牛的相依相靠造成的強烈反差不啻為一記響亮的耳光,這記耳光不僅僅打在晚輩的臉上,同時也扇在了文明都市中那些冷漠的面孔。影片并非呼喚農村傳統經營方式、生活方式,也并非否定都市文明,而是力圖通過老人和牛之間的不離不棄、執著堅守喚醒社會飛速進步時人們不該拋棄善良和真誠。影片中老人和牛就是標桿,他們的堅守值得觀眾反省。
相較于《牛鈴之聲》,《一條河,一座城》在“堅守”這個主題表達上同樣真實深刻。曾經的窯灣富庶無比,水路要塞,面對曾經的過往,老窯灣人拼命想給后人留下曾經的輝煌。如第一集《記憶的傳承》中耄耋老人索增倉幾十年如一日,記錄窯灣古城的歷史,“我要把這些傳承下去,這是我一個文化工作者的職責”。文史專家錢宗華為了記錄窯灣曾經的輝煌,也更為了讓后人了解過去的窯灣,四處搜尋窯灣的歷史印記,南京、鎮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77歲老人陸振球詩書傳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到處搜集整理窯灣的歷史資料。影片采用老人同期聲:“如果我要不寫窯灣這些珍貴的歷史,(歷史)就從我這邊都失落了……我寫這個,確實家庭也反對,尤其我母親,說我不干正事,埋怨我,說我不顧家,如果我不寫,我就對不住家鄉了。”正是家人的反對中襯托老人們堅守的不易和價值。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在現代文明的侵蝕下,窯灣褪去了曾經的風華,它所承載的運河的輝煌和自身的風采在老人們的堅守下得以繼續傳承。影片更具象征意味的是堅守了百年的甜油店終于找到了傳承人,年輕人陸璐和丈夫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從都市回到了窯灣,繼承了家族的生意,一百零三歲老人徐素蘭滄桑的面龐和重孫女的笑靨對比鮮明而又讓人欣慰。
兩部影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導演,時間節點上也不一樣,但都把目光聚焦到了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無論是背離還是堅守,不同的個體都可以有不同的借口和理由。都市社會的冷漠隔閡固然不對,但是楊亞洲夫婦“上岸”何嘗有錯。歷史洪流滾滾向前,社會變化日新月異,人類憑借智慧創造出許多新產品,這些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讓人們的學習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但是人類還是需要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歷史過往,任何時候人類都需要知道“我們將向何處去,但也不能忘了我們從何處來”,這些才是這兩部紀錄片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