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能
2017年9月5日,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圓滿閉幕。來自全球各地的媒體記者匯聚廈門,分別從不同視角對峰會展開全方位、立體式的報道。作為對臺專業媒體,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也適時派出記者全程采訪了此次峰會,巧妙地利用廣播、新媒體和島內合作平臺《臺灣導報》開展宣傳,緊扣峰會主題,鎖定峰會議程,突出宣傳重點,對峰會展開為期五天的采訪報道。
峰會期間,報道組共采訪了志愿者、民眾、臺商、專家學者、中外媒體人15人次,采制各類報道18篇,除了在海峽之聲廣播電臺播出外,還通過寶島客家聯播網在臺灣島內落地,共有11篇報道刊載于《臺灣導報》。新媒體方面,實時通過海峽之聲官方微博發布各類圖文報道50余條,全程圖文直播習近平主席在2017金磚國家工商論壇、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以及中外記者會上的講話,微博話題獲得近60萬閱讀量。其中,關于習主席談南南合作的微博兩小時之內獲得近3萬閱讀量。此外,通過海峽之聲公眾號發布專訪及評論文章14篇,不少網民留言點贊。
此次報道從后勤保障、前期籌劃、預熱報道到提前踩點、正式采訪等各步驟籌劃周密、進展有序,確保了采訪的如期圓滿完成。赴廈門采訪的前一天,采訪籌備組特別做了行前動員部署,從報道的側重、對臺視角、報道紀律等方面做了強調,為進一步做好采訪指明了方向。
9月1日中午抵達廈門,駐廈門宣傳站的領導、同事在提供強有力后方保障的同時,在采訪技巧、報道內容、在廈門出行的點滴等方面,適時地與大家召開了碰頭會,進一步明確了報道的方向,增強大家的自信,為做好報道打下基礎。報道組四人白天采訪,晚上寫稿,每天在晚飯后召開采編小結會,交流經驗,討論報道重點,梳理當天完成工作狀況并安排次日采訪打算。正是靠著這樣一種群策群力、前后有序的聯動以及團隊協作、艱苦奮斗的精神,經過周密組織及嚴密部署,確保了稿件的第一時間上網、見報,并及時播出。
此次峰會開幕前夕,報道組就多次召開選題策劃會、采編協調會,確立周密的采訪計劃及提綱,明確了報道重點及對臺視角。其中,預熱系列報道《廈門的聲音》《廈門機遇 喜抱金磚》于峰會開幕前一周推出,播出完畢恰好順利銜接金磚程序性報道。在峰會開幕后,秉持“讓臺灣民眾說出真實的大陸故事”原則,記者采訪了諸多臺商、臺灣青年及臺灣媒體同行,包括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在廈門創業的臺灣青年范姜鋒、臺企天福集團董事長李世偉、臺灣《中國時報》、TVBS電視臺等。通過這些較具代表性的臺商臺胞談金磚機遇、“一帶一路”及臺灣商機等,有力地批駁了蔡英文當局的“新南向政策”,并結合他們在大陸經營、生活的實際感受,呈現大陸市場商機無限的事實,從而拉近心靈距離,增強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
由于對臺視角的聚合效應,此次報道中的一系列稿件經海峽之聲網刊出后迅速被各主流網站的轉載、鏈接。比如《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臺商:因為在廈門,我們抱上了“金磚”》《臺灣青年關注習主席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金磚+”有望為兩岸帶來更多機遇》《“金磚”鋪路 臺商機遇》《閩南影雕工藝,普京贊美人刻美女》等篇目,第一時間上網后,很快地被一點資訊、臺灣“中華海峽兩岸交流總會”網站、《臺灣導報》、華夏經緯網等兩岸知名媒體平臺轉載,并刊發于顯著位置,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大型會議采訪,記者人力有限,即使有著三頭六臂,各類采訪的繁雜也會令人應接不暇。因此,在每次采訪中注意積累人脈,擴大自己朋友圈半徑特別重要。這有利于記者最大化資源共享,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報道的聚合效力,豐富報道面貌,強化報道力度。
此次金磚峰會采訪,報道組充分利用了平常積累的人脈資源,大力拓展采訪的內容及深度。如系列報道《廈門機遇 喜抱金磚》利用閩南話協作網平臺,交流引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前期預熱報道的10期節目,從中提取素材,剪輯錄音支撐報道主題;比如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在廈門創業的臺灣青年范姜鋒、臺企天福集團董事長李世偉的采訪聯系電話,也是報道組積極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媒體同行的引薦而獲取的。此外,報道組也不吝將獨家采訪的專家解讀“金磚”以及國外嘉賓、外媒對金磚的看法等錄音素材與友臺分享,以此互惠共贏,“互聯互通”,共同為完成報道夯實基礎。
此次金磚會晤采訪,報道組雖未能進入主場,但能另辟蹊徑,最大程度獲取聽眾感興趣的素材,特別是主委會精心安排的幾條外場采訪線,都積極派員參加。這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創產業”外場采訪點,即海峽兩岸都耳熟能詳的惠和石文化園。
惠和石文化園集中展現惠安女風情及石雕文化,尤以“惠和影雕”蜚聲海內外。金磚會晤前的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并一同參觀了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對“惠和影雕”備加贊譽。此前,記者對此只是大體了解,沒能現場采訪,關于現場的細節,比如“習主席與普京總統觀展后有什么反應,如何評價”都是我們感興趣的,相信也是許多聽眾所關注的。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采訪了惠和股份董事長李雅華,她詳細介紹了兩位領導人共同觀賞“惠和影雕”的相關情景。李雅華介紹說,原本是安排專人講解的,“但主席遠遠看見我們穿的惠女服飾后,徑直走過來,在觀看影雕工藝時,親自向普京總統介紹傳統影雕工藝‘傳女不傳男’的習俗,說這些工藝師做的事情就跟繡花一樣,但她們是繡在石頭上而不是絲綢上。”而超乎李雅華想象的是習主席對閩南文化的理解非常深刻、到位,特別在講到惠安女特殊的傳統服飾以及惠安女精神時,習主席向普京介紹說“她們勤勞、樸實、堅韌,有水滴石穿的精神”。這一評價讓多年來從事石雕工藝的“大國工匠”同時也是惠安女的李雅華董事長備受鼓舞、激動不已。聽完習主席的介紹,作為外賓的普京總統很明顯地表現出對惠安女精神及“惠和影雕”的驚嘆與興趣。李雅華向他推薦了自己28歲時創作的影雕作品《蘭閨雅集》,當聽說“這是用鋼鏨敲12億個點,花一年時間才完成的”,普京總統禁不住豎起大拇指,對作品大加贊賞,說這是“美人刻美女”。
故事化、有細節的新聞總是特別“吸睛”,也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以上新聞事件,當記者最終以“金磚峰會:習總薦閩南影雕工藝,普京大贊‘美人刻美女’”為題發至微博、微信后,迅速贏得了2762人點擊閱讀,而刷至朋友圈后更吸引了不少媒體同行的關注、轉發。
綜觀此次金磚峰會報道,總結經驗的同時,尚有許多不足與缺憾。諸如對金磚國家背景材料的了解不夠,采訪時經常捉襟見肘等。對金磚五國的了解,記者多處于淺層、表面,只停留于五國基本情況的把握,對于五國間合作、五國經濟、人文交流等方面了解不深、不透,導致在采訪中提的問題相對膚淺、不夠專業,特別是在有關五國間的經貿等問題方面,缺乏新意,無法問到點子上。這歸根到底是記者個人知識儲備不足所致。因此,適時地充電提升、不斷拓展知識面是記者應備的基本素養,也是做好報道的前提和基礎。它讓你與釆訪對象之間構建起深入溝通的橋梁、實質對話的可能,而隨著這種對話的不斷累積沉淀,記者個人知識面及能力素質又得以進一步拓展。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相聯相長的過程。這也是此次金磚峰會采訪最值得總結的經驗與啟示。
注釋
:①作品又名《十二金釵》,刻畫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紅樓夢》一書中的十二名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