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兔子
我家附近有一所中學,前兩天高考成績放榜,我加班回來,看到路邊蹲著個小姑娘,身上穿著那所學校的校服。她大概是在跟父母通電話,一邊痛哭流涕一邊說:“這次沒發揮好,跟自己心儀的高校只差三分,想再復讀一年?!?/p>
她隨即報出一個分數,高出今年的一本錄取分數線三十多分。電話那頭的父母許是表達了反對,小姑娘跳著腳發出了一聲尖叫:“你們懂什么,如果上一個不好的大學,今后根本就找不到好工作,我這一輩子就完了?!?/p>
那時天色已晚,街上幾乎已經沒有了行人。我把車停在不遠的路邊,看著她哭完擦干了眼淚才離開,帶著哭腔的喊聲在夜色里顯得尤其突兀,她說:“如果不能讀一所好大學,那干脆不讀算了。”
我并沒有多想,直到昨天在公眾號后臺收到一條留言。這條留言同樣來自于今年的高考生,他說自己的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勉強只夠一所二流高校的分數線。他并不喜歡讀書,能考出這個成績都已經算是沾了運氣,可是如果甘心去一所二流大學,跟同學們比起來勢必要輸在起跑線上,那所大學的師資力量、學習氛圍和資源人脈,都是無法跟名牌大學相比的。
“我知道自己不是學習的那塊料,但又有點不甘心,難道就要這么輸掉了嗎?”他問我。
我其實很能理解他們的心理。高考對于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講,依然是一場翻身仗,它不僅僅是走出家鄉、開闊眼界的機會,更是擺脫固有階級,走向飛黃騰達的絕好臺階。
它是我們前十八年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因此,我們對它寄予了太多的期待,以至于往往誤以為它也會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
但人生并不是百米沖刺啊,誰先起跑誰便更容易摘得桂冠。相反,它是一場漫長的、充斥著無數拐點的馬拉松。
它考驗的,并不僅僅是你從哪里出發,還有經歷過一個又一個轉折之后,你終將走到哪里。
我上高中的時候班里有位學霸,數理化門門精通,幾乎每次大考小考都能完成滿分絕殺。高考之后,學霸不負眾望地殺入了北京的一所著名高校,之后也連年斬獲一等獎學金,一路順風順水直到畢業,進了一家知名4A廣告公司。
有次去北京培訓,跟他相約一起吃飯,聊起新工作,他有點不開心地抱怨起來:“公司什么都好,就是篩選簡歷的時候不太嚴謹,跟我同時入職的女孩居然是一所三本學校的畢業生。她什么都不懂,培訓的時候老是問一些特別低級的問題。以后千萬別分到一個組,成績那么差,肯定會拖我后腿的?!?/p>
我至今仍記得他那驕矜、刻薄而又帶著點不屑的神情,那是天之驕子特有的自信和清高。
之后的幾年,我們都忙了起來,便很少再互通消息。直到有次在微信群聊天,聊起“人生贏家”的話題,忽然想到了他,便問:“那×××呢?他應該算拿得大滿貫了吧。”
“你還不知道吧,他還沒找到工作呢,在地下室住了半年,都準備回老家了?!备袅藥酌?,班長私聊我。
我大吃一驚,班長接著說:
“他當時不是去了家挺好的公司嗎?剛開始挺被重視的,但是有次重要的項目比稿敗給了那個同期進來的三本的姑娘。本來只是一次失敗而已,他偏不依不饒地說人家姑娘走了后門拉了關系,動靜鬧得著實不小。
“老板們知道他輸不起,也慢慢不把重要的項目交給他了。等到那女孩升職的時候,他覺得待不下去就辭了,之后又找了好幾家,也都是由于差不多的原因而離職。他混到現在,年紀不小但卻沒積累下什么經驗,讓他拿應屆生的工資,他又不樂意。
“他是起點高,可是就因為太心高氣傲,低不下頭,反而錯過了最好的成長時機,只能落得這個結局?!?/p>
我跟班長聊到半夜,不勝唏噓。
高考、選學校、選專業、畢業、就職、跳槽,每一次機遇,每一點進步,甚至是每一次跌倒,都會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人生最終的走向。
家里有位親戚,有次做客的時候恨鐵不成鋼地說起自己家的兒子。她掏了五萬塊擇校費把孩子塞進了本地最好的小學之一,由于跨學區離家遠,又得每天風雨無阻地接送上下學。然而孩子的成績一直不理想,偏偏又體弱多病,本想讓他多熬幾個小時再做一套卷子,可孩子一熬夜就會感冒發燒。
“我掏了這么多錢,花了這么多時間,不就是不想讓他輸在起跑線上嗎?”她心急火燎地說,“他要是總停留在這個中游的水平,我的功夫不都白費了嗎?”
可是即便贏在起跑線上又如何呢?成績固然可以讓一個人站到睥睨眾人的位置上,可決定他能走多遠的,卻是他應對生活中的轉折點的方法。
有許多關鍵的能力,我們雖然無法在教科書上或是校園里學到,卻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如何應對誘惑,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做出選擇,又如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懂不懂合作與共贏,有沒有韌性抗壓,是否可以與他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溝通,能不能忍得了一時委屈并堅守自己的底線。
我見過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學霸掛了科;見過品學兼優的孩子在入職之后的第一個滑鐵盧落荒而逃;也見過事業順風順水的女孩為了愛情毅然做了全職女友,幾年之后失落地獨身回來,一蹶不振,再也找不回當年的聰慧伶俐。
說這些,并不意味著過去的成績完全不重要,它誠然會允諾你一個不錯的入口,可進去了之后結果如何,靠的卻是那些只有真正被生活打磨過的人才能習得的能力。
多年之后再回頭看,你以為決定你一生的高考,也不過只是一個轉折點而已。
從來沒有任何一條線、任何一件事可以決定一個人一輩子。決定結局的,往往是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又對其采取何種行動。這些行動產生的連鎖反應,才能最終構成我們的一生。
抬腳走出去,就有前路,蹲在地上哭鬧,便是畫地為牢。越是輸不起的人,越是沒有贏面啊。決定人一生走勢的,往往并不是那些稀松平常的時刻,而在于最痛苦的時候,你如何選擇。是痛哭買醉還是及時止損;是逃之夭夭還是負重前行;是自暴自棄、隨波逐流還是咬著牙站起身來。做出那些選擇之后,你就選擇了自己的一生。
電影《再見,不聯絡》中,有這樣的一句臺詞:
人生中有許多個十年,但如果剛好是十八歲到二十八歲,那就是一輩子了。
別在最好的年紀,對痛苦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