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憲
(杭州師范大學 文化創意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2017年3月,由蘇有朋執導,王凱、張魯一等主演,改編自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作品《嫌疑人X的獻身》的同名電影,上映四天就取得了2.2億元票房并領跑清明檔,但最終票房僅以4億元收場,口碑也未及日版,豆瓣評分6.4分勉強及格。同年5月11日,由黃磊執導、翻拍自日本導演山田洋次作品《家族之苦》的《麻煩家族》在內地上映,豆瓣評分只4.5分。而原版不僅在日本票房大獲成功,并獲得第4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的提名,在中國豆瓣評分也達到了8.1分。
年底兩月更有三部改編自日本文學作品的中國電影接檔上映。2017年11月24日,由吳宇森執導、中日韓三國演員聯袂主演的電影《追捕》在內地上映,該片改編自日本作家西村壽行的《涉過憤怒的河》,影片最終豆瓣評分僅4.5分,與1976年由日本制作組改編此小說而攝制的電影相差甚遠。2017年12月22日改編自日本作家夢枕貘的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的電影《妖貓傳》在國內上映,影片豆瓣評分6.9分。該片于2018年2月24日在日本上映,截至2018年3月18日,在日觀影人次超過113萬,創下近十年華語片在日本電影市場的票房新高。緊隨其后的是依舊改編自東野圭吾作品的同名電影《解憂雜貨店》,于12月29日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此片在豆瓣上評分5分,與2018年2月2日在中國上映的日版《浪矢解憂雜貨店》的7.2分相比,無疑中版依舊稍遜一籌。
2017年暫不論電視劇如何,僅電影就有5部改編自日本IP,雖有此般熱度卻反響平平,其背后定存有許多深刻的因素值得我們探究。
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5周年,被中日兩國定義為“中日交流促進年”。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日民間的友好交流是兩國長遠發展的根基,中日關系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里。鞏固中日友好的民間根基,重在創造和維護兩國民間交往的有利條件。在眾多民間交流樣態中,電影作為大眾藝術,以其獨有的影視形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促進兩國人民交流起到了舉重若輕的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大門的打開,中國觀眾通過大量日本電影來認知戰后日本,日版《追捕》是我國引進的第一部日本影片。此次吳宇森導演的中版《追捕》上映不禁讓人憶起1978年日版《追捕》在中國播出時萬人空巷的場面,片中人物時髦的打扮、繁華的街景,給當時精神世界還較貧乏的中國觀眾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和期待,男女主角高倉健和中野良子一夜之間成為中國觀眾集體的偶像,中野良子此后更是以日中文化交流使者身份出訪中國60次之多,并于1995年在秦皇島出資建校。
如今《家族之苦》的翻拍、上映讓中國觀眾認識到了當前日本所面對的一些社會問題和家族中的人文關系。電影連接起了中日交流的40年,這期間電影文化的交流互通使中日人民有共同明星崇拜的情感,有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使人民情誼漸深、中日文化漸融,電影涉過記憶的河流,本是過去的冰冷歷史又帶上了當下的人情溫度。
“立象以盡意”,電影表達的是作者的情感和世界觀,表現出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因此觀眾對含有異文化的電影就會產生較低的認同感和欣賞水平,比如把中國的傳統故事《花木蘭》搬上美國的銀幕便需要符合西方文化口味。原著中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表現了中國的忠孝之道。美版《花木蘭》則改編為木蘭因女兒身暴露而被遺棄在雪山,種種艱難激起了她的斗志,開始了她尋找自我、實現價值之路。原著故事的主題已然西化,僅僅是借用了原著的知名度從而捏塑符合西方口味的同名新人物,這般改編和翻拍實在是大費周章。
相較中西的文化差異,改編日本IP在中國落地則容易許多。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生活風俗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特別是在文化的敘事觀念和美學風格上展現出了某些共同的東方藝術神韻。首先,中日兩國最早的電影都從戲劇界開始,因此對電影的劇作敘述性都有充分肯定,并且在敘事觀念和影像風格上都體現著東方傳統的美學精神和詩意化的旨意。其次,中日兩國對電影的社會功能十分重視,因此多數電影在思想內涵上大都體現出了對人性的質樸關懷和反思,浸潤了傳統東方文化的內在精神,形成特有的東方電影神韻。
因此類似于《家族之苦》表現家庭生活和社會溫情的電影,線性敘事方式、細膩的情感流露、人物情感的產生和變化、人物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等諸多構成電影的重要因素都容易被中國觀眾所接受。再看《妖貓傳》,原著日本作者將背景設定在中國唐朝,書中主角無論是白居易還是楊貴妃都是中國觀眾所完全熟知的,即使增添了許多玄幻色彩,但故事的根基線索并未脫離唐明皇與楊貴妃這段在中國流傳千年的帝妃佳話。正是愈多共同的文化元素能喚起愈強烈的文化共鳴。
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影視劇在中國廣泛流行不同,20世紀以來“和風”與“韓流”相比顯得無足輕重,2013年和2014年中國銀幕上的日本電影數量均為0。而從2015年5月《哆啦A夢:伴我同行》在中國內地上映后,該片一舉收獲5.3億元票房,在此市場利益的激勵下,2016年中國對日本電影引進11部,其中《你的名字》更是在中國掀起了小高潮,2017年繼續蓄力引進了9部。投資者看到了市場機會,“和風”在中國院線原來竟是大有可為,翻拍日本作品的中國影視片也順勢而上,借著這股東風強力來襲。
文化市場的多樣性意味著受眾群體多元。為滿足社會中日本文化愛好者們,許多改編日本IP的中國電影被疾喚出世,并先天擁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如《嫌疑人X的獻身》和《解憂雜貨鋪》均為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早有大批追隨者。并且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世俗化和娛樂化傾向,無疑兩部改編的影視作品在選角上也考慮到了流量問題,因此在確定籌拍時就已備受矚目。
況且與從無到有的原創電影相比,改編自文學作品或翻拍的電影性價比較高,不僅劇本或是IP已擁有質量保證,市場運作較為穩妥且規避了一定風險,拍攝手法也可有前者參考,縮短了創作時間,減少了宣傳成本,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行為。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中國電影對日本IP的重構之所以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就是沒有考慮社會環境差異而生硬嫁接,影片設定的自然環境、臺詞等客觀因素沒有加深考量,致使劇作脫離中國現實生活,無法與觀眾產生共振。
日本國土面積小,因此電影《家族之苦》中一大家子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很常見,但目前中國三世同堂的城市家庭已非常罕見?!堵闊┘易濉分悬S磊飾演的大兒子在中國出臺二胎政策前就和日版一樣,已經是兩個兒子的父親,這完全脫離了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不符合中國的社會制度。再看《家族之苦》中爺爺常去的酒館的老板娘,是靠溫柔體貼的語言、懂分寸知進退的行動來塑造的人物形象,反觀《麻煩家族》里面的老板娘,是用性感的著裝和略顯刻意的風騷完成了人物創作,原本爺爺在老板娘身上意圖獲得的情感訴求,在翻拍后的電影里成了露骨的俗欲。
個體意識是與外在社會緊密相連的,日本的女性在婚后大多會當全職太太,生活幾乎都在圍繞著家人,所以《家族之苦》中的奶奶雖在晚年也會去尋求自己的價值,這是她對生活的再造、對過往歲月的追思。而且“退休離婚”的做法的確近年在日本盛行,日本法律規定2007年4月后離婚的夫婦,只要雙方達成協議或經法院裁決都可以得到一半的養老金領取權,因此矛盾點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合乎情理。然而中國的祖父母輩都對于自我實現的追求甚少,絕大多數爺爺奶奶都樂得在家含飴弄孫,而且在中國的社會現狀中也難以找到像電影中的“老年寫作班”,相聚排演集體舞蹈、嘮嘮家?;蛟S更貼近現實。
改編或者翻拍的電影難以在故事深度、表達思想上實現再超越尚可諒解,但是對客觀環境沒有實地考察、對于人物設置毫無思考地敷衍了事,完全失去前期藝術創作的影片都難以被稱為“電影”。
雖然中日文化起源同宗,但在各自歷史的進程中漸漸發生了變化,兩者看似相仿又內涵迥異。羅蘭·巴特曾在《符號帝國》中表示日本就是一個過度符號化的國家。各種各樣的規矩以及語言中復雜的敬語體系讓日本成了世界上最恭謙懂禮的民族,對這些東西的過分堅持也讓他們成了最分裂的一群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治愈和致郁,甚至是民族精神的“菊花斯文,軍刀狂暴”,都表現出這樣鮮明的矛盾性。
原著《解憂雜貨店》中和久浩介(中版浩博)從小家境殷實,熱愛披頭士的音樂。其父母初期事業順利,但后期債臺高筑不得已準備趁夜逃離,但此時的浩介已經不再信任父母。在日本極端的矛盾文化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大和民族特殊的集體無意識。因此浩介有在舉家逃亡途中離開父母的勇氣,父母會有因丟失兒子自責而自殺的決心,但即便父母準備赴死,也要為了保護兒子不受債務牽連,留下遺書說浩介也共同溺死海中。浩介的自私逃離直接帶走了父母生存的希望,父母自戕卻也要保護孩子的未來。父與子、生與死、傷害與守護,種種的強烈沖突都彰顯著濃郁凄美的日式風格。而對于一直處世“中庸”、看重倫理價值的中國觀眾來說則難以體會浩介內心的強烈叛逆和他逃離父母的偏執,只似在看不成熟的孩子因沖動的行為從而致毀了整個家庭,令人扼腕。
觀眾一旦缺少了對電影精神核心的理解和認同,意味著電影意圖訴說的情感表達失敗,一部無法與觀眾進行有效交互的電影當然是難以占據市場的。
作品之所以會被改編、被翻拍,是因其本身就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跳脫了不同于其他電影的俗套,從而足夠吸引觀眾并擁有較高的口碑。雖說改編IP和翻拍電影的粉絲文本有所構建,但有利則有弊。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過“理解的前結構”,他認為理解在本質上是通過先行具有、先行見到、現行把握來發生作用的,對象之所以能對理解者呈現出種種意義,主要是由于他帶著理解的前結構。從觀眾角度來看,改編和翻拍已在劇情的新鮮感上大打折扣,演員的形象也先入為主,因此如果沒有貼近本土文化的創新和超越性的再度演繹,影片就會顯得毫無亮點。
在《嫌疑人X的獻身》原著中的湯川學(中版唐川)是東野圭吾“伽利略”系列小說的主人公,因此他的人物形象相當成熟且深入讀者心。而在中版《嫌疑人X的獻身》里,王凱所飾演的唐川從原版大學物理學副教授變身一位刑警學院的物理學副教授、警方刑偵顧問,以此讓他參與此案件、推理判斷似乎更合乎情理,然而部分觀眾對此并不買賬,中版影片中的形象塑造與觀眾早在心中默認的“湯川”早已大相徑庭。中版《追捕》更是前后有七位編劇對劇本進行改編,使電影的情感邏輯與原著全然不同,原著或是日版電影的粉絲們觀后都甚是失望,可見對于本身就改編成功IP而來的電影背負著觀眾更深厚的期待和更挑剔的審查。
在進行跨文化改編和翻拍時,遵從符合本國影視故事表達的邏輯行為鏈,從而搭建起可以互通的情景架構是實現良好的跨文化傳播的關鍵。選擇具有共同認知的文化作品進行巧妙的改編和翻拍,則會擴大先天優勢從而獲得廣泛受眾。
中版《解憂雜貨店》三個改編的故事中,追夢少年秦朗的偶像是“中國搖滾教父”崔健;小男孩浩博的偶像是邁克爾·杰克遜;舞女出身的張晴美順應時代浪潮做出一步步正確的選擇,從而重獲新生。電影中故事背景設置和大量具有時代特征的元素符號都讓觀眾備感親切并得到了一定認可。
電影《妖貓傳》的故事選擇是較為成功的,原著設置的故事背景是中國盛唐,主要人物為白居易、空海、楊貴妃等。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上輝煌時代,白居易被國人譽為“詩魔”,楊貴妃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中國觀眾當然會對這樣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之間的故事產生興趣。再觀日本,首先空海在日本社會大有人氣,并且白居易的詩詞在日本古典文學著作《源氏物語》中被引用達上百處,兩位主角在日本觀眾心中地位可見一斑,且故事奇幻鬼魅、空靈縹緲的色彩亦符合日本的影視審美,因此《妖貓傳》在中日兩國均獲得了可觀的票房成績和評價。
作為面向大眾并具有傳播作用的文化載體,電影需要輸出有效的文化價值,找到與自身影視市場契合的出發點,對原著或原版電影的核心內涵進行提煉、解構和重建,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最后創作出為本土人民所接納的藝術作品。
日本善于書寫物哀文學,崇尚清冷寂寞的殘酷美,這使得日版《嫌疑人X的獻身》不論是原著還是電影給予觀眾更多的是遺憾和痛惜,在悲觀和懷疑中傳達更多關于自我探索和自我認知的內容。如此人性叵測、人生艱辛的消極思想顯然與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念相沖突。因此中版改編了唐川在案件后的迷茫狀態,在影片的最后鏡頭他推開了法庭封閉的大門,走向充滿陽光的廣闊時空,給觀眾展現了樂觀積極的精神面貌,一掃日版電影和原著的灰色風格。這樣的改編雖然有悖于原著的表達基調,但更符合中國的主流取向。
雖然電影主要表達導演的意識和觀念,但它最終是面向市場的,因此電影自身具有的商業性不可忽視。觀眾是電影創作團隊的顧客,顧客即上帝。在影視作品改編和翻拍時,創作團體要尤其注意與觀眾換位思考,體會觀眾的情緒,正確估量觀眾的接受能力和底線,再通過對細節的處理以達到幕前幕后的和諧局面。
電影《妖貓傳》就劇本打磨用了近五年時間,導演和編劇繼承原著的立意和結構,對人物和故事進行大量新的編排。在電影《妖貓傳》的馬嵬坡之亂里,楊貴妃被道士黃鶴扎針假死、保持容顏不老后下葬石棺,實則卻是一場騙局,貴妃真死于此。然而原著中楊貴妃被高力士偷偷拔松了某根針,導致兩年后出棺時貴妃十指指甲外翻慘不忍睹,石棺蓋上有大量血痕,棺內污穢不堪,貴妃發色蒼白朱顏已改,她一直在這逼仄骯臟的石棺中殘喘著。楊貴妃的美是中國觀眾觀念里固有的,是無法否定和顛覆的美,大眾寧可貴妃是紅顏枯骨也不會愿她這般茍活??梢娔承┕逃杏∠笫遣荒茌p易改變或妄自挑戰的,因此在再創作過程中制作者考慮受眾心理十分必要。
2017年是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頻繁的一年,中國電影不論是對日本優秀文學作品的改編還是翻拍日本的優秀電影,都是一種主動跨文化交流行為??缥幕膶嵺`有利于各自文化的取長補短,使中日人民共同培養文化和精神的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義,增進民間友誼,促進友好的發展關系,這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
既然行為是立足在積極的出發點,我們需要反思失誤,明了癥結所在,繼續成功所為,將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對中國社會的認識實體具象化在影片中,認真負責地對外來IP進行接地氣的本土化編排,使電影制作人的好意成為好作品、獲得好評價。相信在不斷地摸索和嘗試中積累經驗,中國電影可以成為優秀外來作品的傳播媒介,中國電影市場會被激發出更大的潛力。
注釋:
① 以上評分截止時間為發稿前豆瓣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