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飛 王彥涵
(1.南京曉莊學院 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2.揚州大學 新聞與傳媒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大眾消費文化的迅速崛起極大刺激著中國內地電影業的發展,商業至上的觀念也深刻影響著抗戰題材電影的創作,呈現出商業主導、藝術式微、主旋律與商業合謀的電影格局。陸川的《南京!南京!》、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再到馮小剛的《一九四二》是其中最具關注度的三部影片,導演在商業片的格局下試圖將中國的戰爭難民話語投射入世界的語境,以人的群體與個體為出發點重新書寫戰爭題材電影。本文通過對三部電影文本的細讀探尋在這類題材中人的表達與無奈。
電影《南京!南京!》中從37分03秒到38分20秒是一段日本士兵命令中國士兵起立的情節。在這段中,除了主演劉燁有一個特寫鏡頭以外,鏡頭沒有聚焦在任何一方的任何一張面孔上:作為屠殺者的日本士兵與等待屠殺的中國士兵都是在一個大全景鏡頭下展現。這種景觀呈現式的鏡頭帶來一種觀眾與故事的間離感。相同處理方式還有40分14秒日軍屠殺開始前的一個長鏡頭:日本士兵站在江邊,鏡頭從觀眾的背后向他們緩慢推進引導著觀眾以一種模糊的視線凝視畫面中的屠殺者。畫面中沒有面目可憎的日軍形象,介乎于明確的身份與模糊的形象的矛盾性表達了不是對某一個士兵的批判,而是對整個屠殺行徑的控訴,緩慢運動的長鏡頭的張力帶來的是中國難民生命與日本士兵人性的雙重死亡。43分37秒到44分隨著伊田走上高處,鏡頭從他的背后伴隨著高度的上升,江邊數不清的尸體的全景景象越來越清晰地出現在觀眾眼前。電影中景觀鏡頭客觀體現了模糊的人性與身份,表達對人性泯滅的批判與導演深刻的反戰情緒。
此外,電影對群體的景觀呈現依賴于靜態物理空間的嵌套。《金陵十三釵》中的教堂,《南京!南京!》中的教堂和醫院,這些深陷在封閉南京城里的更小的封閉空間暗示著群體毫無希望的未來,層層嵌套的封閉的物理空間所帶來的壓抑感一如《一九四二》中那一場漫天撒紙的中國式喪葬,充滿了集體主義諷刺意味。
學者吳淼認為電影《一九四二》利用了歷史的鏡像,使得過去與現實產生了一種互文,這種互文模糊了電影的時間性,使得河南災荒中的難民成為中國數千年文化的某種縮影。如電影中國民黨官員向白修德(觀眾)解釋災荒的直接原因是蝗災,并將河南人向北逃亡歸結為歷史原因。觀眾從這部電影看到的是對群體劣根性的控訴、對個體生命的漠視、對信息傳播的限制、官員的貪污腐敗相互勾結。在影片和歷史之間,形成了利奧塔所宣稱的那種“內部的蝕化”,形成了影片和真實之間的矛盾和裂痕。盡管群體在歷史中有另外一種存在的可能性,在影片中,卻只能成為象征性的形象,成為歷史的縮影,以成就影片宏大的“整體性敘事”的理念。
在《一九四二》中,大屏幕以難民的離家距離與離家天數兩項字卡做線性物理記錄,以難民遭遇的三次轟炸為情節點,使得每一次情節點成為真正的場景,對人物生活中負荷價值進行轉折:難民群體逐層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生存困境,沿著電影敘事射線也將所有災民一步步逼上一條無法回頭的絕路。第一次發生在11分03秒到14分05秒的河南災民奪食事件A,這一次沖突爆發后,范殿元的家被火燒、少東家死亡并河南人開始逃荒;47分41秒開始持續到52分19秒的日軍第一次轟炸事件B之后,瞎鹿的母親死亡,范殿元的車、食物被搶走,群體陷入困境;1小時8分52秒到1小時10分10秒的第二次轟炸事件C使得逃難災民的處境更加艱難,瞎鹿死亡,花枝、星星被賣,逃荒人群瀕臨絕境。群體作為整個電影的主線一步步走向絕境,成為貫穿整個電影敘述的重要一環。
一方面,這些萬花筒似的人物可以豐富文本內容與劇情,加強電影的情感訴求。比如體現劣根性的符號性人物,如《一九四二》中面對范殿元一家的不幸說出“也有求著咱的時候,解氣!”的花枝、對少東家見死不救的瞎鹿等;另一方面這類電影的人物都是客觀歸納的。如壯烈犧牲的英雄式人物:《南京!南京!》中的陸劍雄、《金陵十三釵》中的李教官,這類人物以犧牲為注定結局作為愛國精神所指,化為了一種愛國主義的符號。消極等待屠殺者中,孟書娟等女學生位于整個故事的核心,她們指向最終的弱勢群體也是電影所有犧牲的人所要保護的對象,她們是推動屠殺與犧牲的催化劑,也激勵了“最后救援”的發生。再如和平、正義化身的拯救者:《金陵十三釵》中的約翰·米勒與《南京!南京!》中的姜淑云,兩部作品中的拯救者一開始的救人決心都不成熟,他們在親眼目睹屠殺者的暴行之后徹底認清日本法西斯主義的嘴臉,主動承擔起保護無辜中國難民的責任。這兩部電影文本中也都設置了“漢奸”似的人物:孟先生、唐天祥、老馬,他們雖然一開始對形勢心存僥幸但最終走向良心發現和自我救贖的道路……導演塑造的這群人物都具有相同的性格、相似的遭遇與心路歷程,以“工具式”毫無生命力的方式表現于電影文本之中,在文本外以“類”的方式被分析。作為個體存在的人物并不能像人一樣存在、死去,而是作為一種“人”的概念,以“應該像一類人一樣死”的方式再度被利用。電影文本將所有人物作為細節堆積在一起,但忽略了人物性格的轉化不夠鮮明藝術處理的無能表征,作為點綴錦上添花的“人物群像”卻變為影像的牢籠。
強奸是戰爭題材電影中無法逃避的輔助歷史素材?!督鹆晔O》中有日本士兵拖行孟書娟、豆蔻遭到輪奸、香蘭死后被辱三個場景?!赌暇?!南京!》從1小時22分26秒小江被取下眼罩到1小時27分10秒小江赤裸的身體被推出鏡頭外,以近5分鐘的鏡頭交代了慰安婦所處的環境、遭遇的事情與最后的死亡。兩部電影都將鏡頭對準被強暴的女性,將她們的身體完全暴露于屏幕之上。這些女性的身體處在被電影中的男性角色、男性導演與觀眾三重凝視的尷尬境地。裸露的大腿、胸部與女演員絕望的表演帶著一種男權眼光下的奇觀化處理,這種絲毫未加修飾的鏡頭迎合了電影中男性與男性觀眾的欲望與好奇。導演將女性痛苦作為賣點,毫不留情地站在了受害女性的身體之外,使得鏡頭沒有流露出對這些不幸女性的同情與憐憫。電影依靠痛苦、暴露的劇情,音樂、表演拼湊的煽情,由情節結構敘事轉變為情緒結構敘事,在無意中肢解并懸置了戰爭本身。對于女性觀眾而言,這些鏡頭帶來的是強烈的旁觀感、間離感與一種被窺視的不適感。這種不適不是來自鏡頭蘊含的深刻思想性,而是這種雙重凝視下女性觀眾所承受的壓迫感。這種鏡頭將女性的身體下降為符號的錯誤選擇與大眾品位低俗化經濟刺激等雙因素互相刺激,使原本嚴肅的題材呈現出一種低俗、獵奇觀感。女性身體奇觀化的處理帶來了傳統倫理觀與當代價值觀的沖突。導演站在男性視角把強奸、貞潔無限放大,將女性生命的意義建立在對貞潔的保護上,如同對受害者的“二次強奸”。盡管類型電影有著固定的觀眾期待、欲望與想要收到的快感,凝視所帶來的快感可以迎合觀眾,凝視下的女性身體是導演與觀眾“共謀”下的產物。
在之前的抗日題材的電影創作中,被民族主義所裹挾的導演對南京大屠殺語義的理解難免走向簡單化、概念化的老路,“形象”呈現也會重拾主旋律電影的范式,這種范式往往會阻礙反思的深度。關于政府在戰爭中的角色扮演,《一九四二》中將歷史上的戰爭失利歸咎于國民黨領袖蔣介石的消極抗戰。電影中提前預演的閱兵、官員間的勾結腐敗等情節化作了政黨失敗的符碼,使得復雜背景下的災情與戰時環境帶有了強烈政治意味與時下反諷性。然而,電影將戰爭失敗的最終解釋落在一個人物或是政黨上,將社會權力關系與復雜歷史簡單化、責任化,在無法提供畫面精確程度的前提下走向了意圖迎合觀眾對國民政府的刻板印象的尷尬境地。歷史的復雜性遠非一句“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主觀上救災不力”就能夠囊括所有的事實。戰爭題材電影不同于主旋律電影的處理方式,應將矛盾的根源和解決放置在道德倫理層面探討,帶有政治意味的歷史還原會將現實中的復雜問題簡單化,解決矛盾沖突的方式理想化,同時不可避免地帶有政治宣教色彩。創作者迎合與鼓吹某一種欲望與價值觀,最終陷入主旋律電影與戰爭電影的“四不像”的尷尬境地。
我國的戰爭題材電影作品常常極力透過外部事件來傳達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在尋求自我創作的獨特的哲學的美學的凝聚點外忽略了事件、人物的有限性功能。導演將從戰爭帶來的巨大傷痛中尋找情感出口作為電影的最終訴求,試圖塑造一個可以承載全部價值的人物。在這個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回歸和解救百姓的覺悟,然而空洞的行為讓人物塑造變成生活片段的呆板刻畫,表象逼真被導演當作生活真實。電影文本對人物的內心世界及其所處社會環境也毫無洞察力,人物塑造流于表面化,沒有揭示出人物性格。陸川導演借《南京!南京!》意圖對日本軍人的臉譜化、道德化進行突圍,因此整部電影以日本士兵角川正雄為主視角,讓角川正雄同時扮演著屠殺者與救贖者。陸川曾對這一視角有過解釋,他認為對戰爭的反思應該不用再分日本人、中國人,因此他讓角川代表所有人去反思。這樣一個應當是深刻、復雜的人物并未獲得較高的認同度,筆者認為原因是角川這個人物所承載的也是導演陸川本人的價值觀的多元性與混亂性。導演試圖依賴一個人物來承載全部的價值,尋找一種“人性的答案”而創作出輕飄飄的“普世人性”,這種“創造出的人性”不足以承載歷史的沉重。電影人物的命運與性格需要扎根在社會意識與電影完整敘事的沉積層里,而不是懶怠地鋪在干枯的沙礫上,這樣的作品必然缺少民族的個性和時代的個性。這些看似要拯救一個個慘劇的人物最后也淪為一個個戰爭難民,在導演的介入下實現了所謂的救贖。
從戰爭結束到如今,無數相關題材的電影被搬上熒屏。導演對抗日題材電影仍然停留在以痛苦控訴、以血腥刺激感官的層面,對歷史的反思仍然停留在狹隘的小我歷史觀。當把戰爭的某一方完全塑造成絕對身份的單一性人物,電影思考的單向度化無法帶來更深入的思考。這種狹隘的歷史觀使得所有的思考停留在畫面而無法上升到哲學與藝術的高度?!赌暇?!南京!》中,被角川解救后逃離的小豆子露出的微笑降低了對戰爭的反思,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整個中國依舊處在戰爭中,這種微笑從何而來?這個微笑降解了電影的反思精神,使得對同胞的犧牲、戰爭的認識都下降到依然存活的層面上。也有學者認為《金陵十三釵》將電影重心集中于女性(女學生)的貞節上,弱化了大屠殺主題的莊嚴與沉重。筆者認為這不僅是對大屠殺嚴肅主題的弱化,同樣也極大地侮辱了女性。電影以男性的眼光審視女性貞潔,將女性保持貞潔與不受戰爭摧殘畫上等號,將所有的犧牲化作保護貞潔的籌碼,這樣的隱喻使得對于大屠殺的反思依然停留在小我、身體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