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璟
(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隨著美國電影工業水平的逐漸提升,在制作電影時所使用的技術手段也在不斷革新,為了制作更為刺激、多元的電影內容和創造更為吸引觀眾眼球的電影作品,許多導演都在自己的電影作品中大量使用了科技革新的新的電影技術。但是從創作這類電影的動機出發,電影科技的革新,往往是為了服務于商業化電影的創作以及迎合大眾觀影的審美趣味。從接受者的角度上看,這種多元的審美趣味實際上可以構成來自大眾對文本審美的需求,但是從文本藝術的角度上來看,文本的接受不僅是市場的選擇,在短暫的引人注目的市場反應之后,曾經大規模應用的電影制作手段,并不能夠給電影文本帶來真正的價值,也就是說,依賴于電影工業生產技術和電影特效技術的商業電影在接受者的角度上來說不會有太過深遠的影響,更遑論成為電影文本的經典。
但是在這種商品化的潮流之下,其實不乏脫穎而出的經典類型電影文本和包含著豐富藝術內涵的商業電影。這實際上是文本內部所展現出來的獨特的藝術價值與外部來自多層次接受者的接受過程互相作用的結果。蜚聲國際電影市場的卡梅隆導演和編劇的電影文本就是這種經典電影文本的典型代表。如果把先進的電影技術看作是存在于電影文本敘事中的一種富有意味的文本敘事結構,那么在應用這些內涵豐富的技術手段時,將其巧妙地融合在文本敘事的各個環節之中,就是卡梅隆電影一貫的手法,這也恰恰是卡梅隆所執導的電影與其他類型電影明顯區別的部分,換言之,卡梅隆并沒有將先進的電影特效制作技術僅僅看作是電影內容的一種視覺震撼,而是將這種技術視作了電影文本敘事語言的一個部分,使其發揮了電影敘事的一部分功能。
這種創造性的舉動不僅是導演所獨創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與此同時,也由于接受者的作用成了文本與觀眾互動的一種敘事形態。在以往的電影中打破敘事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壁壘,往往需要敘事者暫停敘事,直接地與接受者進行交流,但是在使用了更為進步的電影制作技巧之后,電影文本具有了一種天然的互動優勢,當然這種敘事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互動往往更為間接,但是接受者作為一種敘事主體的作用被強調了出來,卡梅隆正是注意到接受者同樣構成了一種敘事的結構,因此在電影的敘事中,基本不會忽視接受者的參與意義,從而在使電影文本的敘事更加完整的基礎上,令電影文本獲得了接受層面的作用。
卡梅隆作為一名享譽國際的電影導演,他的作品在敘事層面上一直都有著很高水平的藝術價值。作為一個同時期使用文字和鏡頭進行敘事的文本創造者,卡梅隆的電影在傳統意義上的敘事文本中有著非常重要的獨創意義。其中最基礎的就是卡梅隆對于電影實施過程中人物和敘事風格的塑造。卡梅隆電影中的商業元素和其面向國際市場的創作動機,標志著卡梅隆的電影作為一種類型電影,需要大量的具有標志性,能夠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參與到電影文本的敘事中來。但是從以往的商業片創作經驗來看,對于這些人物的塑造為了保證其突出的特點,往往會讓這些人物呈現出一種相對單一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態。這種被人詬病的商業電影敘事,并沒有出現在卡梅隆的電影文本中,或者說這個問題對于卡梅隆電影文本中的敘事環節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在卡梅隆的電影敘事當中,不論是與主要人物對立的反派角色還是電影文本著重刻畫的主要人物都能折射出不同側面的人性光輝,他們沒有因為各自在電影文本中承擔的敘事作用而脫離了人物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內在邏輯。這使得卡梅隆的電影敘事中人物更加飽滿立體,圍繞人物展開的敘事也更加多元和真實。
在此基礎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卡梅隆利用先進的電影技術所打造出來的獨具特色的電影敘事空間。從卡梅隆的電影文本敘事中不難發現,視覺技術對于文本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視覺技術中,通過電影特效打造出來的真實的電影空間,使觀眾真正意義上參與到了電影文本的敘事過程中。如果說以往的電影視覺技術只是為了營造出更加刺激的感官體驗,那么卡梅隆并沒有停止在這一商業化的目的之上,而是更進一步地將視覺技術融合進了文本敘事的過程中,并且使之成了電影文本敘事的一環。比如在《阿凡達》這部電影中大規模使用的3D技術,在一些極其重要的電影場景中通過這種技術的使用,使觀眾也成了這場外星族裔生存、生活、戰斗等各個場景中的見證者,從這個角度上看,在某一特定的敘事環節使用視覺技術,不僅擴大了電影文本敘事的真實性,而且使觀眾成了電影文本的敘事者之一。這個敘事者并不是使觀眾成了電影敘事的推動者,而是在個體的觀眾中由觀眾自我形成了一種與電影文本的互動關系,這個互動關系就是個體觀眾在這個由視覺技術構建起的敘事環節中,自我成了觀眾的敘事者,從這個角度上看視覺技術的使用不僅使電影文本的敘事更加具有真實性和可參與性,而且對于觀眾個體而言,電影文本的敘事在這個由視覺系統打造的敘事環節中,真正完成了從接受者角度來講的敘事結構的建立。
從傳統電影文本的敘事層面來看,商業化的電影文本創作形式主要是依靠情節的多變來吸引觀眾甚至是接受者的關注。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單純的情節刺激已經不能再為商業電影帶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大規模的電影特效使用成為商業電影創作的重要手段。但是真正做到將視覺技術與敘事融合為一體的電影文本數量并不可觀。這是由于將視覺技術的使用建構到電影文本敘事的環節中,不僅需要的是對文本敘事的理解,更多的是理解視覺技術的應用與電影文本敘事之間的關系。
從卡梅隆的電影創作角度來看,這位導演首先具備著豐厚的劇本創作經驗,因此在他的電影敘事中并不缺少對敘事本身的理解,更難能可貴的是卡梅隆的創作不僅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也綜合考慮了作為文本敘事的一環,接受者在敘事環節中所發揮的作用。卡梅隆電影中的視覺特效的使用,正是從這個視角出發,利用大量視覺技術參與到電影鏡頭語言的建構過程中,使電影敘事與接受者之間產生了聯系。
在卡梅隆導演的眾多電影中,《阿凡達》就是從接受者角度考量電影敘事,并通過視覺技術實現接受者參與到電影敘事過程當中的一個典型文本。卡梅隆在這部電影中,使用了大量的視覺特效技術對阿凡達星球進行了規模宏大卻同時細致入微的敘事空間建構。而在此之后,卡梅隆更是制作了《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的3D版。在這些電影場景中隨著鏡頭的移動,接受者仿佛也被帶到了這樣一個敘事空間之中,也就是說接受者此時成了敘事者當中的一環,因為他們也被建構到了一種特定的敘事空間之中,在這個由視覺技術建構起來的敘事空間中,接受者承擔了與敘事者相同的敘事功能,成了電影文本情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敘事結構,因此,接受者將視覺的電影制作手段,融合進了電影文本的敘事中。但是接受者成為敘事者并不僅是簡單地參與文本的敘事,而是脫離由電影文本產生的公共語言場域,生成了一種獨特的、僅僅針對接受者自身的敘事語言,這種敘事語言實際上是接受者通過視覺技術與電影敘事取得聯系之后,重新回歸到對自我的敘事中來,也就是說,每一位接受者在這種條件之下都成了文本敘事者,但敘事的展開又是針對接受者自身,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