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芳
世間諸味以苦味最不討人喜歡,哪有自找苦吃的。苦瓜是一種很獨特的果蔬,因其味苦得名,有“苦味之冠”稱謂。夾一片苦瓜入口,慢慢咀嚼,肉質脆嫩,其素淡的芳香和苦盡甘來的滋味讓人有漸入佳境之感,帶來一種獨特的人生感悟。
記得以前看過作家林清玄的一篇短文,說的是關于苦瓜的故事: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圣河,并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養,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過許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回來以后,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后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么多圣水,進過這么多圣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弟子聽了,好幾位立刻開悟了。
苦瓜最本質的味道是苦,不會因圣水圣殿而改變。真正懂得它的人都知道那一絲絲特殊的苦味其實也是人生一味。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生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艱難險阻,不必因不平而泄氣,也不必因困苦而煩惱,勇敢地接受挑戰,迎著困苦前行,就會掙脫困境的束縛,迎來光明的前景。古今大凡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吃過苦中苦,走向成功的。
明末清初,中國畫壇有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大師石濤,曾自稱“苦瓜和尚”,他的著名畫論《苦瓜和尚畫語錄》,闡述了山水畫創作與自然的關系、筆墨運用的規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現方法,對后世影響極大,揚州八怪和現代大寫意花鳥畫都是受他的影響而興起的。據說他餐餐不離苦瓜,甚至把苦瓜供奉案頭朝拜。很難想象一個人對于某種食物的喜好可以達到這種程度。
其實石濤內心苦甚。石濤原名朱若極,是明皇室的后裔。明亡時他才3歲,被一個太監抱出,為了躲避搜捕,保全性命,削發成為以青燈黃卷為伴的苦行頭陀。“五十年來大夢春,野心一片白云煙。今生老禿原非我,前世衰陽卻是身。”這首詩是石濤一生坎坷經歷的寫照。順治四年,石濤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游歷生涯,足跡踏遍了半個中國。他把整個身心都融于山水之間,幾達物我兩忘之境。豐富的人生閱歷,給他的藝術創造提供了足夠的養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與苦瓜同命相憐,故寄情苦瓜。他的畫作中有一種清秀奇險的獨特風格,筆墨中包含著淡淡的苦澀,耐人尋味。
苦瓜的苦與眾不同,是潔身自好的苦,苦得純粹,苦得清靈,不會把自身的苦味傳染給別的菜中,這種“不傳己苦與他物”的特點,使其得了“君子菜”的雅號。清代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中,評價苦瓜為:“雜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其性屬火,以寒為體,以熱為用,其皮其籽皆益人,又有君子之功。”中醫認為,苦瓜味苦性寒,是消暑滌熱、明目解毒的天然藥方,“良藥苦口”的道理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張小嫻說:“苦瓜跟年齡無關,也許跟歲月有關。當你嘗過了人生百味,苦瓜的苦,已經算不上苦了。”是啊,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人生況味之一,唯有坦然面對沉浮,才能從苦中得到養分,品出甘甜,讓生命散發出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