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鹿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實驗動畫是伴隨著動畫藝術發展起來的類型分支,是一些不受主流美學意識束縛的藝術家企圖用自己的想象構建的新的美學形態,因此在發展初期,實驗動畫往往被看作是抽象的,是真正美學形態形成之前的雛形作品。但是在20世紀末至今,商業電影在全球化經濟的帶領下進入黃金時代,電影藝術的消費需求逐日增加,帶動多種類型的電影齊頭并進,于是實驗動畫也得到了更多的走向臺前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實驗動畫開始被觀眾欣賞和了解,其表現的美學形式也絕不僅僅停留在抽象與實驗階段,風格化的實驗動畫給予觀眾更多的審美體驗,特別是創作者透過視覺美學表征傳遞出的思想性尤其吸引人。本文基于21世紀以來的實驗動畫發展現狀,梳理并審視實驗動畫的美學價值。
在傳統的概念和定義當中,實驗動畫是一種“不入流”的動畫類型,主要是動畫創作者想要避開主流的美學形態,獨辟蹊徑地尋找能夠表現自我個性和藝術追求的動畫藝術形式,抑或是想要開辟新的動畫美學形態而進行的藝術創作。因此,過去的實驗動畫往往和抽象、先鋒、獨立等詞匯相聯系,從某種程度上實驗動畫也是先鋒電影的一個分支類型。當然,實驗動畫追求的是藝術的自由表達,曾經多數是個人出資或是機構贊助拍攝而成,與追求商業利益的商業電影不同,商業利益并不在實驗動畫的考量范圍之內。于是,我們在實驗動畫中看到了天馬行空的想象,是與主流的審美趣味截然不同的,有些令人匪夷所思,有些又超然于主流美學,給予觀眾不凡的審美體驗。
21世紀是電影藝術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全球化不僅帶動了資本的全球化流動,也令文化藝術的交流變得更加便捷而廣泛,文化產品在不同國家之間的輸入與輸出,使文化產業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大眾對于電影藝術趨之若鶩,各國院線不斷發展壯大,商業電影再次迎來了一輪新的發展高潮。動畫電影也早已打破了“兒童專屬”的標簽,動畫電影已經成為跨年齡層的大眾電影,甚至在好萊塢的電影帝國當中是不可或缺的支柱性類型片。動畫電影在表現形式上的廣泛性,在表述內容上的自由性,都極大限度地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功夫熊貓》系列電影、《超能陸戰隊》《瘋狂動物城》《尋夢環游記》等動畫電影都是21世紀動畫電影的成功作品。
然而,動畫電影創作與商業電影環境的不斷發展提高了觀眾的審美能力,從最初的新奇審美逐漸發展成為存在一定審美趣味與審美需求的審美活動,動畫電影的敘事內容與視覺效果同樣重要,畢竟動畫電影已經不再是專供低齡幼兒觀看的作品。觀眾對于動畫電影的審美需求趨向于多元化,觀眾會以更加成熟的視角看待動畫電影,于是,實驗動畫的獨特的視覺風格與故事內容逐漸被人們關注,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動畫電影的多元化美學風格,也表明了當代的動畫美學發展趨向是融合與多元的。
與此同時,實驗動畫的獨特藝術風格也在商業文化的浸潤下產生了獨特的商業價值,實驗動畫不僅是一種對動畫藝術的探索,更有可能是一種新的美學風格。在如今這個商業電影泛濫,動畫電影粗制濫造的環境中,實驗動畫所表現出的藝術純潔性與獨特性,很多時候要比正統的商業動畫更加吸引人。同時,實驗動畫的藝術獨立性也是商業動畫所欠缺的,從這方面來說,不僅對于觀眾而言,即便對于整個商業動畫環境都是有著重要影響和作用的。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在3D視覺技術上的提高;當商業動畫電影在不斷考量如何能夠更加精細地呈現圖像的細節部分,令動畫作品具有真人電影般的真實感時,如皮克斯動畫《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
)在色彩和細部做出的極致呈現。實驗動畫往往在進行著反其道而行之的創作實驗,如利用沙土、毛線、陶瓷等意想不到的材料進行視覺創作,在視覺表現形式上突破主流的審美框架,從而做到獨樹一幟。從材料入手,顛覆動畫藝術的視覺形式也成為眾多動畫創作者的共同選擇,如加拿大實驗動畫往往選擇意想不到的創作材料,建立獨樹一幟的視覺體系,從而表現多元化的創作主題。但更多的時候,實驗動畫回歸的是簡單線條的手繪創作,返璞歸真的、粗糙的視覺呈現反而能夠令觀眾將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故事與主題表述上面,手繪方式也更加符合低成本的實驗動畫創作。世界各國的實驗動畫創作者都表現出對返璞歸真的手繪動畫的偏好。如日本動畫導演加藤久仁生創作的《回憶積木小屋》(2008)獲得了200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短片用梵高油畫的色彩調制,印象派風格的畫面搭配音樂盒一般通透的旋律,呈現了老人孤獨的晚年生活,回憶如同潮水一般漸漸將老人淹沒;荷蘭導演邁克爾·度德威特創作的《父與女》(2000)采用版畫的形式,在黑白色調中勾勒出單線條,卻用最簡單的線條表現出非凡的情感張力,簡單的視覺效果與豐沛的情感共鳴形成極大的藝術沖擊力;阿根廷動畫短片《雇傭人生》(2008)同樣采用單線條手繪的方式描繪人物輪廓,水彩畫的形式填充場景背景,被拉長面部的臉譜化的人物形象沒有表情,表現出人們受困于工作的終日忙碌的情景,而這些面無表情的人共同構成了這個冷酷的社會;等等。
透過21世紀以來的諸多優秀的實驗動畫可見,單線條的手繪動畫往往是主流的創作方式,線條與色彩的簡單并不影響故事的敘述與主題的表述,越是簡單的手繪線條反而越是能夠表現出視覺的藝術張力。然而,這些手繪實驗動畫并不能夠一概而論,鉛筆畫、水彩、版畫等多種手繪形式所呈現出的藝術特征也不盡相同,這些不同的表現形式與敘事內容與主題緊密相連,從而形成了高度一致的藝術風格,這也正是21世紀實驗動畫在視覺審美上的最大共同點。
此外,也有相當一部分實驗動畫是用電腦繪制的立體風格,如美國動畫《鳥!鳥!鳥!》(2000)和英國動畫《遠在天邊》(2008),也有些實驗動畫追求數字技術的先鋒性,如美國動畫《回到月球》(2018)用最先進的VR技術打造,顛覆了以往動畫的視覺審美體驗,這些都是21世紀實驗動畫在視覺上做出的實驗與探索。
實驗動畫不僅是在視覺效果上獨樹一幟,給予觀眾非同尋常的審美體驗,更多的時候實驗動畫是在故事內容上取勝,很多實驗動畫表現的敘事主題的深刻性要遠超過一般的動畫電影,實驗動畫的不受約束的創作也為思想的自由表達提供了平臺。于是,21世紀的實驗動畫的審美不僅是視覺上的,同時也是敘事上的多元化審美。
相較于主流的動畫電影中的主流文化和思想意識,實驗動畫傾向于關注社會現象、底層生活、個人隱匿情感以及邊緣人物。有些實驗動畫極具現實意義,要遠比主流動畫表達的思想更為直接和真實。例如,在阿根廷動畫《雇傭人生》(2008)當中,麻木工作的人們成為該片表現的主要對象,社會猶如一個巨大的機器一般控制著人們,人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麻木地工作,成為社會機器的一個零件,麻木地得到他人的服務,又在麻木地服務別人,永無休止的工作將人們變成了同樣一副面孔。當觀眾看到片中簡筆畫線條勾勒的禿頭中年人,早上不情愿地按下鬧鐘,疲憊地從床上爬起來,穿上衣服,開始重復一天的工作時,觀眾也從某個角度看見了自己,影片中的內容無形中映射到了觀眾的現實生活,令人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
實驗動畫又常以獨特的視角去表現觀眾習以為常的主題。例如同樣是在表現愛情主題方面,美國實驗動畫短片《電風扇和花》(2005)將視角對準一處老舊公寓當中,老婦人孤獨地居住在老舊的公寓當中,房間屋頂有一個老式吊扇,吊扇終日備感無聊,直到有一天老婦人帶回來一盆花,電扇漸漸地愛上了這盆花,花也從一開始的羞澀,逐漸對吊扇敞開了心扉,于是吊扇和花開始了一段浪漫的愛情。影片幾乎用魔幻的視角賦予了吊扇和花以靈魂,如此譜寫觀眾習以為常的愛情主題頗具新意。
實驗動畫常常關注小人物,尤其是邊緣人物的精神世界。法國導演杰赫米·克拉潘執導的《精神分裂癥》(2008)就將鏡頭對準了備受精神分裂癥困擾的群體。一枚150噸重的隕石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它砸中了男主人公亨利家的對面樓,雖然亨利毫發無傷,但是隕石事件導致他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水平偏離了91厘米,亨利嘗試去見心理醫生,不但沒有好轉,反而使他的生活又產生了75厘米的垂直距離落差,影片在亨利的不斷自我拷問中推進,十分形象而具體地展現了精神分裂癥群體的精神世界,他們的精神世界偏離了原有的軌道,他們的自閉與孤獨是他人無法體會的,影片在灰色調的畫面中塑造了亨利的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影片在敘事上的細膩入微帶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這也是實驗動畫常常表現出的難能可貴的人文關懷。
實驗動畫并不需要迎合主流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一切均以表現創作者的自由意志為軸心,于是21世紀的諸多實驗動畫在默默地關注著社會現象,關懷人們的社會心理,表現著排斥在主流之外的亞文化,在敘事內容上表現出極大的審美趣味,相對于主流動畫的劍走偏鋒,也令實驗動畫極具美學價值。
實驗動畫被看作是先鋒電影的一個分支,著力探索動畫藝術的美學外延,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美學內容,多數時候被看作是美學形成之前的雛形,更多地停留在抽象美學范疇。然而,當我們反觀21世紀以來的實驗動畫時,很容易發現實驗動畫早已脫離了傳統的藝術困境,在21世紀商業電影發展的浪潮之下,實驗動畫有了更多的機會被人們欣賞,順利成為主流商業動畫美學的補充,填補了觀眾對動畫藝術美學的不同需求。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動畫的美學創作與探索就是一種實驗動畫的創作,中國動畫人在不斷地探索創作材料的表現形式,陶瓷、水墨畫、陶土、木偶等,材料的創新令當時的中國“實驗動畫”至今都極具研究價值,再看21世紀以來的實驗動畫,雖然很多動畫依舊在材料上追求創新,卻遠沒有達到20世紀中國動畫人創作的藝術高度。然而,21世紀的實驗動畫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著動畫美學的發展,無論是在視覺的創作風格上,還是敘事內容的關注表現上,實驗動畫都要比主流動畫作品更具研究價值,只不過如今的實驗動畫絕不僅僅停留在“實驗階段”,簡單而廣泛的傳播性令21世紀的實驗動畫有著更加廣泛的藝術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