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
政如農功,日夜思之。
——摘自習近平2006年12月11日《為政者需要學與思》及《之江新語》
解讀:
習近平同志對“三農”問題頗為熟知和親近,他多次引用描寫鳥巢和田園風光的詩句,并熟稔農事諺語,用農事比喻從政,這是他對政農相通的深刻體會。干部就是干事的,我們要靠作風吃飯,靠干事出活。反之,如果腦子不裝事、手里不干事,不犯事但也不頂事,這樣的干部有什么價值?
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當干部就要在狀態,有抱負,敢擔當,在其位,謀其政,這是奇妙的為政之德。這種狀態,不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是真正把崗位當責任,把工作當使命,時時兢兢業業,事事如履薄冰,“在位一分鐘,干好六十秒”。要通過深入學習來明確遠大的人生志向,通過深思熟慮來制定科學的工作方案。《左傳》有云,“政如農功,日夜思之”。古人還說“愛人如己”。唯有善學善思,才能把為政如農功般精耕細作,日夜思之;把為民如愛己般殫精竭慮,日夜牽掛,干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社會、無愧于人民的業績。
原典:
子產曰:“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釋義:
“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子產在鄭國為相時說的話。大意是說,從政要像農民種地一樣上心,下種過后,雨雪風旱,日夜操心。一開始思慮周全,最后才能成功。子產還說:“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行無越思,指行為不超出思考范圍。意思是說,想好了就要從早到晚去踐行,不要超出既定方針,就象農田有界限一樣。這樣就會很少有過失。
“政如農功,日夜思之”,首先體現的是對職責和事業的敬畏之情。農民敬畏土地,勤于勞作,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傾注在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之中,企盼有一個好收成,能夠過上富足安康的生活。同時,無論是農功還是政事,“思”都是成就事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思其始而成其終”。農功之思反映在對農事的籌劃、安排、管理全過程中,只有多思善思,不斷總結,才能掌握農事的規律,不違農時,不誤農事,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從政亦然,要敬畏人民賦予的權力,夙夜在公,憂心國事,殫精竭慮,才能造福一方。
“政如農功,日夜思之”,也反映了古代中國以農立國的特點。中國古代注重發展農業經濟,把發展農業視為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所以才以農喻政。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摘自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解讀:
習近平同志引用這句話,就是要強調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處理問題中學會“下先手棋”。
原典: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春秋)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
釋義:
做事,要在尚未發生以前就著手;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中國的哲學是時間的哲學,主張在時間流中去探討事物的衍生規律,獲得處理問題的智慧。比如,中醫講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時醫治,等顯現出來已經晚了一步。主張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主張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處理問題,治國理政,要學會“下先手棋”等。《老子》講“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就是這個意思。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歷史時期,呈現出許多不同以往的新特點、新情況,對于各種問題,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無形。即便形勢很好,我們仍要保持清醒頭腦,能夠敏銳發現問題的苗頭。
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
——摘自習近平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解讀:
所謂“時”,不僅是“天時”“地利”,更是“人和”。習近平同志引用《荀子》中的這句話,正是為了說明我們黨堅持獨立自主選擇自己的道路,廣大群眾時支持和擁護的,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自信。“中國道路”是億萬人民走出來的道路,“中國奇跡”是億萬人民共同書寫的奇跡,我們的制度構建、道路選擇,正是建立在這種深厚的民意基礎之上。對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之要黨態度鮮明了,群眾也就清楚了。各種不正確的思想也自然就站不住腳了。不管是國家的根本制度,還是地方的發展思路,只有想冥幣,講清楚,創造出“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才能真正貫徹下去、落實起來。
原典:
君者,善群也。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故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
——(戰國)《荀子·王制》
釋義:
《荀子·王制》記錄了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規章制度。在上面這段話中,荀子闡述了如何正確處理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以達到人、社會與自然的平衡和協調發展。
荀子認為:“君者,善群也。”君,就是善于把人組織成社會群體的人。用“群”來解釋“君”,在訓詁學上叫作聲訓,即以語音相近的字來訓釋,揭示詞匯之間的同源現象。“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就是說,如果組織社會群體的原則恰當,那么萬物都能得到應有的合宜安排,六畜都能得到應有的生長,一切生物都能得到應有的壽命。怎樣才算是“群道當”呢?荀子認為:“故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時:適時。意思是說,飼養牲畜適時,六畜就能生育興旺;砍伐種植適時,草木就能繁殖茂盛;政治法令頒布適時,百姓就能行動一致,賢良的人就能心悅誠服。荀子強調,處理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都必須遵守“時”,體現了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