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 曦
和德國同事聊起他七歲的兒子。他拿出手機,給我放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棕發、藍眼的德國胖小子,噘起小嘴,鼓起腮幫,表情認真地模仿著各種動物的叫聲。“非常像,真不錯!”得到我的夸獎,德國老兄很高興。他告訴我:這是他兒子苦練了很久的特長,在學期末的興趣特長評分中,得了高分。“什么?這也算特長?”我可是吃驚不小。
看到我驚訝的神情,德國老兄頗為不解。我趕忙解釋,在我們中國家長看來,所謂特長都是一些比較“高大上”的項目,比如樂器演奏、聲樂、舞蹈、繪畫等等,我們的孩子課余時間,基本都學習這些東西。“孩子們為什么要學這些?他們喜歡嗎?”德國大哥仍然不解。“喜歡不喜歡的不重要,因為學這些東西有用。”此言出口,我感覺他肯定聽不明白。他估計我也不能給出準確答案,于是便不再追問。
他向我講起了他兒子的同學五花八門的特長:從烤面包到做冰淇淋,從給小樹剪枝到修理門鎖,可謂無所不包。因為這些特長全部來源于愛好,因此孩子們樂此不疲,家長則充分支持,學校通過公開打分的形式給予鼓勵。他說,在德國,學校要對學生的成績嚴格保密,唯獨興趣特長成績卻是完全公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