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哲

2011年8月,浙江省寧波市成立全國首家規模化、數字化、集約化的區域臨床病理診斷中心,將寧波市6家市級三甲醫院病理科剝離、整合,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合作,實現區域內病理資源共享,有效盤活存量,提高資源配置使用效率。
改革前,對于基層醫療機構病理科而言,出于成本效益的考慮,儀器設備往往不能及時更新。設備老舊,自動化程度不高,進而影響診斷質量,并成為制約新技術開發的一個梗阻問題。中心成立后,寧波市衛生計生委對中心設備設施建設給予大力支持,新建1.17萬平方米的12層大樓,并于2015年投入使用;引進了全自動免疫組化儀、BD流式細胞儀、正置熒光顯微鏡、熒光定量PCR、全自動組織脫水機等專業設備,進一步推進病理診斷結果的標準化和精準化。
截至目前,中心已有職工174人,比組建初期增加67%,并擁有博士2人,碩士32人,診斷醫生62人,病理技術員69人。通過“請進來、送出去”、三級閱片制度、專科培養等方式方法,逐步形成病理專業技術人才梯隊,極大地滿足了臨床病理診斷需要。
中心服務的醫療機構由成立初的6家已擴展至16家,從三甲醫院拓展到基層醫院,從公立醫院拓展到民營醫院。在重點服務醫院設立了9個病理分中心,6個縣級醫療機構設立了冰凍遠程會診點,保障了寧波地區不同醫療機構的病理質量“同質化”,促進病理結果共享互認。中心業務量逐年遞增,總標本數由2012年24.4萬例遞增至2017年38.57萬例,增幅達到58%。
從“大病理”粗放式發展的時代走向“亞專科建設”的精品時代,是精準醫療的必然要求,也是病理學科發展的助力器。中心自2013年年底開始實行專科化管理,于2015年8月成立乳腺、頭頸、胸科、消化、婦科、男性泌尿生殖等6個重點亞專科,并建立了初檢、復片、疑難會診三級閱片制度,從而確保診斷的精準性。
提高數字病理建設水平,實現內部管理全流程數字化。依據寧波市衛生健康系統局域網,建立了寧波區域性網絡病理診斷平臺,將奉化市人民醫院、奉化市中醫院、余姚市人民醫院、鄞州人民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納入該平臺,形成打破地域限制的“云病理”。通過以遠程數字化診斷為手段、數字化病理云平臺為依托,以及病理專科協作組的方式,實現病理診斷遠程疑難會診及遠程術中冰凍診斷,實現病理資源共享和優質資源下沉,推進分級診療。
實行病理檔案數字化管理。為方便檔案借閱和存儲,提升病理檔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中心通過病理檔案系統和智能自動化病理柜,將中心每年產生的近60萬張病理玻片和組織塊等資料整理后,自動按順序排入柜,極大地節省了人工,也最大限度地減少操作差錯。同時,中心已啟動人工智能診斷探索。
分子病理取得新突破。2016年3月,中心分子病理實驗室經國家發改委批復,成為首批27家國家基因檢測技術示范中心的一員,標志著中心成為寧波市第一家獲得國家正規批準的,能自主獨立開展基因檢測的,集科研、基因檢測、結果評估、數據分析、治療指導為一體的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使得中心向著基因檢測準確性高、結果可靠的國內一流水平邁進一步。
中心還開通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疑難會診網上綠色通道,患者不再需要往返上海的奔波,只需通過手機繳費后,即可在家中坐等會診報告。寧波市臨床病理診斷中心(上海市腫瘤醫院寧波病理中心)的成立實現了全市病理檢驗一單通,破解了各家醫療機構病理診斷力量單薄這一瓶頸。同時,實現上海與寧波直通的專業技術指導與業務培訓和病人的疑難會診,大大方便了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上海乃至全國一流的專家服務。
作為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中心在運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發展的瓶頸。
行業競爭壓力大。近階段,民營第三方獨立實驗室蓬勃發展,目前在寧波承接業務的就有數十家。民營醫療機構靈活的運營機制和高效的管理體制優勢明顯,人才薪酬明顯高于中心現有水平,而中心由于受到績效限制,薪酬難以突破,從而對中心業務和人才發展形成強有力的競爭態勢。另外,從醫改要求來看,控費要求日趨嚴格,總額預付、按病種收費、DRGs等醫保支付方式變化,對檢查檢驗項目的拓展帶來影響。
病理收費標準低。病理診斷被譽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但病理檢查費用卻與其重要地位極不對稱,病理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如實體現。病理檢查不同于一般檢驗檢測,目前尚無法用機器替代,完全依靠人工。在人力成本極大上升的大環境下,病理檢查診斷項目收費理應逐步提高。目前,病理檢查項目收費標準偏低,病理始終陷入“經濟效益低,收入提不起,人才招不到”的惡性循環中。
分子病理發展受制約。隨著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進展,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從形態學表象深入到分子水平,分子檢測越來越受推崇。但由于市面上大多數分子檢測試劑盒未持有合法證件,且合法證件的審批速度遠遠跟不上臨床需求,導致中心分子檢測未能全面開展,分子病理檢測大量“需求”外溢,成為嚴重制約中心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瓶頸。如何緊跟國際病理學科的快速發展,是一項艱巨和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