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善下

不急,是一種脾性。做事從容舒緩,不快馬加鞭往前趕,而適當稍往后延,近乎人們說的“慢性子”但又不屬“慢性子”。不急,也是一種境界。不是心里不急,而是禮讓他人。這就不是性情能解釋的了,而屬于道德上的利他。不急,又是一種文化。叫人務工精心細作,“慢工出細活,慢工出巧匠”等等。不急,還是一種生活方式。閑哉,悠哉,全景式慢鏡頭,這一點,在我國少數地方和南美諸國比較明顯,本文不渉。
不急雖是脾性、境界、文化,但從其價值認同的人數上說,明顯人少勢微,而從急從快的,則人多勢眾。分析“尚急求快”的文化淵源,大概有這么幾個:有“不學蝸牛爬,要學千里馬”的傳統觀念,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標語牌昭示,有“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激勵,而更多則是市場競爭的效率原則和現實中的“急功近利”。更有人說得直白:“急而快就是延長生命!就是一天變兩天,一輩子變兩輩子。”
再看看“尚急求快”影響下的現實生活,人沒有不急不忙的。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忙上班、忙工作、忙開會、忙掙錢、忙升遷,下班急急火火忙孩子、忙老人、忙交際、忙健身。趕車,趕場,趕機會,趕景點,周六周日節日假日“5+2”“白加黑”接著忙。腳步更是不能慢,一慢就被別人趕超過去了。大家都或主動或被裹挾急急忙忙向前沖,爭先恐后,爭分奪秒。有的竟急得忙得沒工夫想想究竟為啥往前沖,究竟追求什么了?
心急吃不上熱豆腐,欲速則不達。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工作、學習、生活、休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凡事皆有規律。有規律就有周期有期限。農作物、家畜、家禽等有生長期;醬菜酒醋炮制有發酵釀造期;搞建筑,混凝土有養護期。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課,要一節節上;書,要一本本讀;活,要一天天干;事,要一件件辦。農林牧漁業等自然界事物要按自然規律辦事,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社會各界事物要按社會規律辦事,建設、改革、發展,都須按客觀規律辦事。任何人辦任何事做任何工作都要是有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尊重常識遵循規律,不必趕屆爭期,不要盲目攀比,不能揠苗助長,不可蘿卜快了不洗泥!“一天變兩天,一輩子變兩輩子”當然好,果真如此,自是求之不得。可人不是鐵打的,欠賬總是要還的。
贊“不急”,并非說越慢越好,而是強調按科學規律辦事,該快則快,該慢則慢。既不能一概慢騰騰患慢性子病,也不能凡事急火火犯急性子病。果子熟了,自當及時收獲;青苗在長,急也沒用。贊“不急”也絕非一概反對快,而是在“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前提下求快,是進度與速度為確保精品的讓渡,是寧可慢點,但要細點,務求好點。
人說“閑適是一種情趣,一種境界,一門藝術”。不急,又何嘗不是一種情趣、境界、藝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