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國
貴州省龍里縣谷腳小學
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依據教學內容創設制造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密的問題意識。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認識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復漸進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應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知識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從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心理狀態,產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有道是:“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如,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我沒有機械的講解,而是創設了這樣一個“動”境:讓學生利用備好的紙板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當學生剪好后,要求學生分組檢查剪的情況,隨后,老師設問:“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學生獨立擺拼。緊接著老師又問:“你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面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關系?”學生們通過觀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導出梯形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擺拼,動腦思維的自主探究,獲取了新知識。
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后,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如,在教完“三角形穩定性”后,創設“幫家人修桌椅的活動”,教完“百分數”知識后,讓學生調查實際生活中有關“百分數”的實際應用等。這樣,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處處充滿者數學問題,從中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在計算教學中,加、減、乘、除運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它必須反復練,而反復練又顯得單調枯燥,于是可在練習中采用“奪紅旗”“摘蘋果”“送信”等方法進行。這些游戲是學生最樂于做的,通過這些游戲不僅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而且更使學生產生競爭感,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如教學“筆算乘法”時,我設計了小組摘蘋果接力賽。老師先說明比賽規則,各組做好準備。隨著“開始”一聲口令,各組每個接到蘋果圖片的學生,認真計算填寫一道豎式,然后傳給下一位學生,各組學生同心協力爭第一。學生對比賽非常感興趣,給學生提供了熟練筆算乘法的機會,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有些知識比較難以理解,如果只靠一個人去想,可能有些困難,在這個時候,我會讓孩子們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有利于他們之間的多向交流,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集體精神.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會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讓他們在集體合作中展示自己。
例如,在做面積計算的題目時,我讓孩子們先看題:東東家客廳面積是18平方米.現有兩種規格的地磚可供選擇,邊長50厘米的10元每塊,邊長30厘米的6元每塊.請你算算用哪種地磚最省錢.然后,我讓他們每四人一組進行討論,由于他們在合作學習中,相互提醒,互相啟發,很快就找到了解決方案.在這里,我通過小組集體合作的形式,不僅促進了他們個人的思維發展,而且同學間的相互彌補,讓每名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都動手動腦,并讓他們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他們會因此而感到高興,教學效果也是驚人的。
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其科學性是數學生命經久不衰的支柱。為此,讓數學課堂在適度改變它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時,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情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實現學有所用的目標。
[1]陳常寬.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初探[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2(03).
[2]皮付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創設初探[J].讀與寫:下旬,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