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江興旺
身在城市,每次看到公園里的水車,我那沉重的記憶大門總會被吱呀打開,腦海里浮現出家鄉水磨坊古老斑駁的橫梁立柱,耳邊傳來了清溪歡快的奔流聲和水磨悠揚的碾壓聲,鼻翼旁飄蕩著谷物被碾碎時溢出的陣陣芳香……
在我的記憶里,上世紀60年代,幾乎每個江南村莊都有一座水磨坊。這些磨坊歷史久遠,長者超百年,無一例外地鐫刻著農村發展的烙印,見證著村落的興衰,也目睹了村民的喜怒哀樂。它們像巨大的時間車輪,在歷史長河和滄海桑田的變遷中滾滾向前,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轍跡。
磨坊臨水而建,純木質結構,由引水道、水輪、磨盤和磨軸等部分組成,借用高位水流的沖擊力驅動水輪旋轉,以碾碎谷物。家鄉谷物的收獲分夏秋兩季。每年的這兩個季節便是磨坊最忙碌的時期了。夏季收獲的莊稼一晾干,村婦們便嘰嘰喳喳、爭先恐后地來到磨坊,將用竹筐或稻籮所盛的谷物依次放在水磨坊的窗臺上。只有在這時,她們才能享受到農忙期間片刻的閑暇。在等待過程中,她們免不了要嘮起東家長西家短,不時地開一些素中帶葷的玩笑,毫不避諱那些待字閨中的少女們。如果此時過來一英俊后生,她們也會打情罵俏地挑逗一番,直到后生紅著臉跑開,她們那爽朗且略帶放肆的笑聲會把他送得很遠。有些勤快的女人還會主動幫著前人添糧收米,或費力地搖著風車,直到輪到她家碾上為止。隨著碾磨坊里人員進進出出,稻子變成了米,小麥變成了面粉,繼而在巧婦們餐桌上變成了包子、面條和粑粑了。
磨坊外的水渠永遠是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泓清水沿渠夾波涌來,湍急地沖擊著水輪,水輪帶動石磨,發出咕嚕咕嚕的碾聲水渠壩邊,村婦們漂菜洗衣,孩子們頑皮地向水面投下石塊或下水洗澡,濺起的水花不時地惹起村婦們串串爽朗的笑聲。也有一些少婦或少女主動或被動地下渠嬉戲,凹凸有致的身材總令路過的漢子們偷偷瞄上幾眼。磨坊下水又歸入落水渠,在下游匯合成一汪淺潭,鵝鴨悠然戲水,等待漏篩的糧物隨渠流漂出,到處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每年,這樣的忙碌都要持續幾個月,水磨坊已無縫地嵌入村民生活和社交活動中。它毫無怨言地埋頭工作,為人們的餐桌輸送著物質食糧,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的精神場所。直到有一天,它的大門被永久掛上了鎖,從此再也沒有人去驚動它的睡眠它在沉睡中完成了自己千年的使命,變成了人們經久不衰的記憶。
蹉跎歲月,滄海桑田,變化的是那條湍急的水渠,停歇的是那沉重的石磨,然而不變的是它留給人們的溫馨記憶。盡管水磨坊在記憶里有些模糊,但它如幀發黃的黑白照片已被定格在我心里,并不時出現在夢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