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方亞麗
“一分錢不用投就能享受分紅當‘股東’,這么好的事我馬上簽。”8月10日,施秉縣馬溪鄉的貧困戶吳永富在《馬溪鄉2018年產業發展扶貧項目貧困戶利益聯結告知書》上,鄭重簽下名字。
據悉,馬溪鄉已確定將2018年發展肉牛養殖、食用菌種植等產業的294.5萬元扶貧資金,作為“股金”注入村集體公司或合作社,全年預計分紅23.56萬元以上,覆蓋420戶貧困戶。
7月24日,貴州全面發起2018年脫貧攻堅“夏秋攻勢”,此次行動從2018年7月持續至12月。行動目標為實現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左右,施秉等18個貧困縣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以下。
“夏秋攻勢”令一發,施秉縣積極行動,持續深化產業革命,優化產業結構,抓實利益聯結,努力增加農民特別是貧困群眾的收入。
“夏季是旅游高峰,發車最早的到這會兒已經來回跑4趟了,我每天至少也是7個來回。”8月15日中午,施秉縣火車站出站口外停著十幾輛中巴客運擺渡車。司機楊武告訴記者,因為火車站距離縣城中心還有近30公里的距離,旅客到站后需要搭乘擺渡車去往城中心或各個旅游景點。
“我們去望城,那里荷花開了,還有大片的葡萄可以采摘。”與記者搭乘一班擺渡車的四川游客周易打算在施秉游玩3天,她想帶著家人到望城村去看看鄉間禾田,再去杉木河漂流感受水上的刺激。
進入望城村,沿觀光道步行,低處的荷塘里飄來陣陣荷葉淡淡怡人的清香,往高處走吹來的風里又含著葡萄香甜氣息。
在過去,望城村經濟來源主要以傳統耕作為主,農民收入單一,農村基礎條件差,村集體經濟薄弱,群眾生產生活不穩定。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3300元,低于施秉縣平均水平195元,全村貧困人口688人,貧困發生率為35.6%,是施秉縣典型的扶貧攻堅村。
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大量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作為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政府分離出的部分管理職能,是協同治理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隨著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原有的關于社會組織管理登記的法律法規無法適應新的形勢需求。因此政府出臺了一些新的政策,試圖降低登記門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社會組織的準入口徑,使得許多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生存狀況得以改善;然而這種開放是有制約條件的,只限某幾個類別的相關社會組織可以享受此優惠。這種并非完全“一視同仁”的舉措。導致在實踐中許多草根組織仍然不能取得合法的生存資格,社會組織的發展仍然受到一定阻礙。
近年來,望城村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布局,按照“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要求,以發展現代體驗農業和鄉村旅游為抓手,全面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2800元,比2010年增加756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26萬元。
家住望城村何家壩組的曾一紅,大專畢業后一直在外打工謀生,2016年他把打工積蓄的12萬元帶回家鄉創業,改造了自家的院落、房屋,在施秉縣扶貧辦給予貼息貸款后,開辦了望城村農家樂并種植葡萄30畝,目前,農家樂每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葡萄種植年收入達20萬元以上。
施秉縣按照“農文旅體”一體化發展模式,加快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建成高碑、望城、翁西、王家坪等一批精品村寨,受益群眾達1.7萬人。
“這些雞認人,一路追著走。”8月16日上午,施秉縣甘溪鄉剛下過一場大雨,讓三伏天的悶熱褪去不少,在甘溪鄉甘溪村3公里長的林下蟲草養雞的松樹林中,一路被幾百上千只雞圍追著的何順福,今年64歲了。此刻,他手推車里的玉米粒已經撒出去一半,他告訴記者,自2016年村里成立合作社發展養雞,他便與老伴被優先考慮進入園區務工?!艾F在每人2500元,兩個人就5000元了。”何順福說。

施秉縣把蟲草雞和綠殼蛋雞養殖等林下養殖產業作為促農增收的主導產業。圖為甘溪鄉甘溪村林下養雞基地一角。
“養殖區為茂盛的雜木林和灌木叢,林地雜草和昆蟲等天然飼料非常豐富,加上林地通透性和陽光照射充足,為雞群的健康生長和發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备氏l副鄉長龍應祥告訴記者,基地采取“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抱團發展模式,量化扶貧資金106萬元入股基地,占比36.4%,覆蓋貧困戶143戶,由企業投入185萬元,占比63.6%。同時,在產銷對接上與中國青年創業社區(貴陽站)達成長期戰略合作伙伴合約,成為該社區“黔貨出山示范基地”。
目前,甘溪村“蟲草雞”養殖基地總面積860畝,年出欄5萬羽蟲草雞。龍應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年出欄5萬羽,每只雞按10元的純利潤計算,貧困戶利潤占比分紅為“5萬羽×10元×36.4%=18.2萬元”,即戶均每年可分1200多元。
2016年以來,施秉縣結合實際,把蟲草雞和綠殼蛋雞養殖等林下養殖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促農增收的主導產業,在南部雙井鎮、楊柳塘鎮、馬號鎮三個鎮打造“蟲草雞和綠殼蛋雞養殖產業示范帶”,在主要公路沿線林地草坡建成“雞別墅”1100余棟、養殖11萬羽,在其它5個鄉鎮興辦示范養殖10萬羽,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此外,為不斷豐富林下養殖產業,施秉縣在馬溪鄉進行林下山羊養殖,現山羊存欄3000余只,年銷量2000余只,銷售額為30余萬元,僅養羊一項年人均純收入千余元。
8月17日,天空下著小雨,卻絲毫沒有影響施秉縣雙井鎮的村民移植白芨苗。
熊鵬飛,是個微胖且膚色黝黑的90后小伙,2016年他于貴州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研究生畢業后,便來到雙井鎮做白芨育苗技術指導。記者見到他時,他正騎著電動三輪車往來于白芨苗培育大棚與種植地間的公路上,上衣與褲子都沾滿了泥土,他說這是種白芨的“標配”。
在種植基地,十幾名婦女正在地頭將白芨苗按照熊鵬飛團隊新研究的抗長草方式種植?!懊刻?0元,有車接送,不辛苦。”65歲的劉小枝指著兩塊已種好的白芨地告訴記者,這是她今天早上的勞動成果。
為加快推進大健康產業建設,雙井鎮以白芨育苗為主,年生產白芨實生苗1500萬株,解決雙井鎮龍塘村貧困人口就業50余人。
為有效帶動施秉縣各鄉鎮大健康產業發展,施秉縣出臺《施秉縣2018年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和銷售扶貧實施方案》,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進行任務分解。2018年施秉縣計劃種植中藥材13萬畝,預計產值11962.5萬元,覆蓋貧困戶1083戶4025人。同時,通過貴州省產業脫貧攻堅監測調度系統對各鄉鎮中藥材種植情況進行統計調度。截至目前,施秉縣完成中藥材種植8.39萬畝。
白垛鄉完成發展寬葉纈草種植1200畝,其中鄉政府采用免費發放種苗的方式,動員該鄉248戶貧困戶種植472畝,預計每戶可實現收益12000元。
楊柳塘鎮采取“黨支部+村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完成該鎮中藥材前胡種植1700畝,預計產值523萬元,覆蓋貧困戶400余戶。
如今,施秉良好的中藥材種植環境也吸引廣州、重慶、貴陽等地的制藥企業紛紛落戶,在這里建立起基地和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