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袁紹陽 何廣
甕安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打好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產業扶貧、安全飲水、村組公路、住房保障、人居環境“六大殲滅戰”。
紅色甕安,這里曾經召開了彪炳史冊的“猴場會議”,被譽為中國革命偉大轉折的前夜。
紅色甕安,在“脫真貧、真脫貧”的理念指引下,革命老區煥發出新的生機,充滿了新的希望。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甕安縣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打好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產業扶貧、安全飲水、村組公路、住房保障、人居環境“六大殲滅戰”。截至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降至2018戶506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2%。
“為全面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精彩出列’,甕安各級各部門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四級聯動縱向到底、網格包保橫向到邊、精準核查覆蓋到人,以‘鄉村網格化’為統領,確保責任落實全覆蓋,全面構建指揮高效、推進有力的工作格局,為扶貧脫貧工作扎實高效推進提供有力保障。”黔南州委常委、甕安縣委書記張文強說。
四級聯動縱向到底。甕安將全縣劃為13個戰區,成立13個一線指揮部,組建7個工作專班,下沉86個駐點工作隊,構建起一套“縣為總指揮部、鄉鎮為一線指揮部、村為下沉駐點工作隊、組為包保工作組”的脫貧攻堅指揮作戰體系。同時,由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或縣委常委任指揮長,其他副縣級領導任一線指揮長常住鄉鎮(街道)坐陣指揮。
網格包保橫向到邊。嚴格落實“縣級領導駐鄉、科級干部駐村、幫扶干部駐組”的三級幫扶工作制度,按照30-50戶農戶組成一個網格,把全縣劃分為3392個網格,實行“鄉村網格化”,整合幫扶人、駐村第一書記、村支“兩委”等力量,將原來的分散幫扶轉變為集中駐點幫扶,組建新的駐村工作隊統一管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盡銳出戰”的要求,下派2805名縣鄉干部,實行“局長駐村、常務看家”,調動全縣人力資源全力強化脫貧成效。
精準核查覆蓋到人。將工作對象從建檔立卡貧困戶擴大到所有農村困難群眾,以戶為單位,對全縣農村群眾進行拉網式對標排查,逐戶核對記錄家庭基本信息、項目覆蓋情況、民生資金受益情況以及干部幫扶情況等,建立“戶戶清”大數據民情臺賬,對全縣11.37萬農戶實行精準化、數據化管理,進一步清查漏評、錯退情況,及時發現因災因病因學致貧、返貧等動態識別并做好幫扶。
在脫貧攻堅戰中,甕安堅持扶貧扶志扶精神,以“農戶主體化”為動力,多舉措向以“等靠要”為主要特征的“貧困痼疾”宣戰,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貧窮的土壤,確保“志智雙扶”全覆蓋,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挺起堅實的精神脊梁,實現“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面。
甕安以科級干部聯村、一般干部聯親、教師大家訪為載體,開展“干部訪親友、政策送萬家”等活動,全縣8734名干部聯系走訪86968戶農村“親友”,4094名教師聯系走訪74538名農村學生,特別是困難學生家庭,進家入戶開展送溫暖、送政策、送技術、送關愛。廣大干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用情感紐帶推動脫貧攻堅,將黨的政策和聲音帶到每家每戶,幫助他們全面理解脫貧攻堅、正確對待脫貧攻堅、主動支持和參與脫貧攻堅。
同時,做到榜樣引路、典型示范。注重發掘貧困群眾中自立自強、勤勞致富等各種典型,以村(社區)為單位,組織成立“治懶扶志·勤勞致富”宣講團,通過講習所、小組會、院壩會等方式,對因“懶”致貧以及極少數存在“爭貧困、占便宜”思想的群眾進行引導。
此外,堅持群眾事群眾議,充分調動群眾主體意識。成立村組議事會、議事小組,組建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共商共議產業發展和村級事務,共同確定水、電、路、房等脫貧攻堅項目,主動參與土地協調、質量監督、驗收評估等工作,特別注重吸納貧困群眾通過以工代賑、一事一議等方式投工投勞,既增加了貧困群眾收入,又保障了工程質量,有效調動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主動性。
要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從根本上消除絕對貧困,實現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首先必須從基礎設施扶貧抓起。為此,甕安縣全力打好組組通路、戶戶通水、人人安居的基礎設施殲滅戰。

甕安縣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脫貧道路。圖為甕安縣中坪鎮水耳村葡萄產業基地。(李永春/ 攝)
2014年以來,甕安著力實施農村公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農村公路建設,解決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累計新建或改擴建農村公路134條776.066公里,實現村村通硬化路。同時,形成就近取水、管道自來水供水的雙重保障,確保農村人口飲用水水質、水量、方便程度、保證率“四項標準”全達標。投入資金0.59億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7534戶、改造老舊房屋35955戶,全面消除農村危房及老舊房安全隱患。探索打好“盤活三地、銜接三保、統籌三就、建好三所、用活三制”的政策疊加“組合拳”,確保搬遷群眾進得來、住得下、穩得住、能共享、快發展。
同時,甕安以“產業長效化”為路徑,確保利益聯結全覆蓋。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脫貧道路,著力用好貴州生態優勢,提高產業附加值,推進企業與貧困戶利益有效鏈接,全縣109個企業、99個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86個村(社區)進行產業鏈接,覆蓋貧困戶16810戶62850人。
此外,以“保障精細化”為重點,確保政策落實全覆蓋。堅持把教育扶貧作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工程來抓,全面落實普通高中、中職“兩助三免(補)”和高校“兩助一免”政策,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確保沒有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讀不起書。堅持把醫療扶貧作為防止病魔將群眾拉入貧困深淵的重要防線來抓,建立“四重醫療保障”體系,確保貧困戶新農合參合率、大病醫療保險達100%,醫療救助、醫療扶助兌現率達100%,住院實際補償比例達到90%以上,防止因病返貧。堅持把民政低保作為解決家庭結構缺陷的托底措施,實現“兩線合一”,農村低保保障標準提高到每年3876元,全縣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建檔立卡貧困戶參保率達100%,讓貧困老人“老有所養”。
“下一步,我們將把脫貧攻堅中形成的‘鄉村網格化’常態化制度化,通過‘三下沉、五示范’,讓廣大農村群眾在鞏固脫貧成效、實現全面小康、推進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甕安縣委副書記、縣長黃桂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