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翠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第八中學
首先,推薦優秀的青少年讀物。多讀是一條通向學好寫作的成功之路。要提高學生寫的能力,必須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應當承認學生尤其是初中學生升學的壓力很大,很少有時間去閱讀課外書籍。反映到作文中自然就借鑒少,內容空。于是,可以推薦征訂一些品位較高、結合寫作又適合初中學生閱讀的報刊。可以在每堂課前給學生五分鐘時間,讓他們收集自己喜歡的美文,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資源共享,擴大閱讀面。此外還要多背一些優秀篇目、精彩片段,以增加語言積累,不僅要求背誦的篇目要背,有些雖然沒有要求背誦的部分,只要與寫作貼近,也可適當適量地增加背誦要求。
傳統的作文講評,老師可能會將精選出的范文挑選出來,由于條件所限,大部分老師往往采用的是當堂朗讀幾篇優秀的習作,之后簡單說幾句了事。其實,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多數一頭霧水,根本沒明白老師所讀的文章所云,這樣也不可能真正全面地探討作文中出現的問題,其效果可想而知。也有老師將其改進為每期點評幾名同學,一學期里盡量讓每名同學都能輪到一篇。可這樣還是僧多粥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上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如何改變作文評改的傳統思維的問題。為了讓講評不走過場,真正發揮其作用,教師要另辟蹊徑――利用多媒體。每篇作文評改之后,先挑選出幾篇得失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習作,其中成功的習作占多數,也有一兩篇在寫作上出現典型問題的習作。在多媒體上講評,作品與學生面對面,可感性強,避免了老師“獨奏”。具體操作時,老師先聲情并茂地朗讀成功的作品,將學生帶入到作品中去,然后讓學生對著討論、交流并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于有問題的作品(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老師要事先聲明,這是討論、交流,不是批評),可讓學生先找出其閃光點(哪怕只有一處),再組織學生進行“金點子”活動,共同討論如何加工潤色就能使之變成一篇成功的佳作。這樣,作文講評課上,學生成了真正的參與者,避免了只帶耳不動腦的被動局面。在討論中學生會很容易弄清楚如何寫好要寫的作文,其間也已經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寫作的技巧。
個性,是人的一種重要因素,即一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實施“個性化”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趨勢。要求教師要 “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以一致的標準和答案強求學生,應讓學生充分發揮其潛能,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作靈活的要求。鼓勵學生自我選擇感興趣的學習主題,在其獨特的潛能領域進行深入的指導。”因此,我們的作文要求也要發揮學生的個性心靈去體驗生活,體驗人生,并用各自獨特的視角及語言來表達心中的所感所想。而且教師要采取多種途徑鋪設寫作通道,降低訓練難度,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把握時機及時鼓勵。
任何技巧都要經過反復訓練才能練就,寫作亦屬同理。訓練的“火候”不夠,學生掌握的寫作技巧就不足,作文自然無從下手。這就要求教師需要把握好“火候”,通過開放式的訓練,鞏固學生的寫作技巧。事實上,訓練不一定要動輒下筆千言,適當的片段練習不僅針對性強,而且能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其效果更佳。比如,教學《天凈沙·秋思》后,可讓學生根據“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畫面插上想象的翅膀,擴寫一段約兩百字的描述性文字;教學《春》一課后,可讓學生從“春草圖”、“春花圖”遷移到秋景圖,仿寫“秋是‘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秋是‘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秋是‘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之類的排比句;教學《羚羊木雕》后,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續寫“當萬芳把刀塞到‘我’手里時,她想了些什么”。通過這些擴寫、仿寫、續寫的開放式練習,學生得以開動腦筋、開闊思路,久而久之,就掌握了寫作的技巧。
在作業的內容設計上,我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精心選擇內容,做到基礎知識訓練和能力訓練共存,體現作業的思維性、生活性和自主性。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作業類型:
1.動手作畫類。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忠實原文,動手以直觀、形象的畫面再現原文或部分段落。這樣做,可以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并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搜集查找類。要求學生在“遇到問題,分析問題”、“所知甚少,欲知詳情”“立足課內,放眼世界”的情況下,在課前或課后查找、收集資料,為學習課文,開闊眼界服務。
3.想像類。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進行作業設計,鼓勵學生發散、變通,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
學生蘊藏著極大的寫作積極性和創造思維潛力,教師要善于創造條件,提供創造,發展空間,啟動創新思維,準確發表獨特見解,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教師要勇于開拓,繼續探索作文的教學方法,為增強學生的寫作水平做出努力。
[1]劉新平,作文教學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神州,2012,(22):55-55.
[2]李穎,開放式作文教學之我見[J].吉林教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