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麗
河南省扶溝縣城郊鄉第三初級中學
探索學業情緒歸因與學業拖延的關系,必須弄清楚以下幾個核心概念。
從字面含義來理解,“歸因”是指將行為或事件的結果歸屬于某種原因,即“原因歸因”。在心理學上,歸因被理解為一種過程,是根據行為或事件的結果,通過知覺、思維、推斷等內部信息加工過程而確定造成該結果的原因的認知活動。學業成就歸因指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及結果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推論,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深刻影響。
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證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體驗到各種不同的情緒,這些情緒體驗就是學業情緒。2002年德國心理學家佩凱倫(Pekeren)等人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學業情緒的概念,并對它作了界定,他們把與學業學習、課堂教學和學業成就有直接的關系(如學習時感到愉快,成功時感到驕傲,考試時感到焦慮)的情緒統稱為學業情緒。
拖延一詞來源于拉丁文,原意為推至明天,但至今在心理學上有統一的概念,國內外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拖延給出了不同的界定。從不同的界定可以看出,拖延不僅僅是一個行為習慣的問題,也是一個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復雜過程。關于什么是學業拖延,大多數的研究者都沒有直接對其進行界定。我們認為,學業拖延是學生在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不能合理安排時間而未能按時完成或比較匆忙地完成任務的一種非理性的行為傾向。包括學生完成作業設計實施的學習計劃以及對學習活動的補救和總結等方面。
對以往研究的綜述可以發現,學業成就歸因是影響學業情緒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學業情緒是影響學業拖延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而且這三個因素的研究在各自的領域均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但以往對于它們各自及其之間關系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是研究對象只關注單一群體(如小學生、高中生、大學生),沒有關注整個中學(包括初高中)這個大群體,這就導致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過渡和銜接的心理發展研究成為空白。
二是研究內容多以理論介紹為主,從實證角度來說大多是對于學業情緒的測量工具的開發,但是對于理論模型的驗證性研究不多,尤其是對于佩凱倫的理論模型的延伸研究更少。
一是研究對象主要關注的是大學生的學業拖延狀況,而對中學生的學業拖延現象關注較少。而實際上,將要面對殘酷的中高考的中學生們在沉重的學習負擔下,更易采用拖延的方式暫時逃避學習任務造成的不愉快。
二是研究工具大多引進國外關于大學生的學業拖延問卷,但是這些問卷可能不適用于研究中學生的拖延狀況。因為中學生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與大學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需要開發符合我國中學生學業拖延特點的工具。
三是研究內容排除人格作用的影響,學業拖延不僅是時間管理的問題,還是個體因素(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己有的學業拖延研究較多局部關注個體因素或環境因素的影響,對二者共同的作用研究不足。
學業情緒與學業成就歸因方面,己有研究雖然已驗證出情緒與歸因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不同的結果歸因傾向會產生不同的情緒狀態,但仍需考察具體的歸因類型和學業情緒之間的關系。學業情緒與學業拖延方面,已有二者關系的研究多從學業拖延與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加以探討,較少同時考察多種情緒與學業拖延之間的關系。
關于中學生學業情緒成就歸因與學業拖延關系,國內外很多學者進行了的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中學生的學業拖延現象普遍存在,學業拖延對中學生有多方面的消極影響。因為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其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上的不平衡性,使得他們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能力、認知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并且他們尚未建立起對自己穩定的評價體系,其情緒也呈現出成就感與挫敗感、穩定性與波動性、強烈性與沖動性等雙極特點。以上這些特點使得中學生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造成對時間的拖延和浪費。
很多有關學業拖延的研究表明,個體的拖延行為與情緒存在著相關關系,情緒是影響拖延行為一個重要因素。這些成果為我們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然而,這些研究中大部分僅僅考慮了單一的情緒狀態,而且大多集中于焦慮、抑郁等消極的情緒狀態來探討情緒與學業拖延的關系。心理學家在情緒的研究中盡管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對情緒的劃分也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但是一致的結論認為情緒是一個多維變量。即情緒可以劃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類,每一類情緒又包含有許多不同的情緒狀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達契爾·克特納 (Dacher klnter)說:“90%的情緒研究,都是僅僅關注消極情緒,但其實消極情緒中的許多問題也是與積極情緒有關的。而且積極性情緒對健康的積極調整作用及對消極性情緒的抗衡作用的研究更具指導意義。”因此,從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個角度考察學業拖延與情緒狀態的關系,不僅克服了以往僅研究某種單一情緒狀態的不足,而且增加了積極情緒對拖延行為的影響研究,這樣就可以更加全面地探討學業拖延行為與情緒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