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連 邵 青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江蘇 連云港 222100)
連云港市贛榆區位于黃淮海州灣畔,常年種植玉米面積12萬畝,其中春玉米0.78萬畝,夏玉米11.1萬畝。近年來以產業化理念為指導,以產業技術體系為平臺,以高產創建、示范基地建設等項目為依托,大力開展“四主推”推介發布工作,推進專業化服務,加快“良種+良法+良田”配套應用,促進玉米大面積平衡增產,實現農民持續增收,農業持續增效。
1.1 普通玉米機條播高產栽培技術
1.1.1 選用良種,堅持種子處理。生產上選用適宜贛榆區種植的優質高產耐密品種金海5號、鄭單958、蘇玉29、蘇玉30等。用種衣劑包衣,沒包衣的種子采用藥劑處理,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兌水6 kg,浸玉米種5 kg,浸足24 h,然后撈出后不沖洗,晾干播種。
1.1.2 播期“春提早、夏推遲”。春玉米播期提前到4月中下旬,夏玉米播期推遲到6月20~25日,以避開玉米粗縮病。開好三溝,防止“芽澇”,培育壯苗。
1.1.3 合理密植。按照高產要求,確定合理的播種密度。等行距播種行距60 cm左右,株距22~25 cm。定苗后確保密度達到4 500~5 000株/畝。
1.1.4 帶肥機條播。機條播帶種肥一次完成。種肥一般畝施用配方肥40~50 kg。肥料行與種子行間距10 cm以上,避免燒種。肥料行深度在15 cm以上,種子行播種深度3~5 cm。

1.1.5 加強田間管理。一是及時定苗:出苗前遇雨及時破除板結,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3葉疏苗,5葉定苗,留單株壯苗。二是測土配方科學追肥:在拔節至大喇叭口期,要重施攻穗肥,行間深施尿素30~40 kg/畝,并覆土,減少流失,減輕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適時澆好關鍵水:在玉米一生中要澆好3~4次關鍵水。在拔節期澆第1水,抽穗前要飽澆攻穗水,授粉時要澆好揚花水,授粉后要澆好灌漿水。澆水的原則是苗期少(不旱不澆),拔節少,喇叭口期飽,抽雄期澆個夠,灌漿看天定多少。看天,看苗,靈活掌握,科學澆水。四是加強病蟲害防治:近幾年由于夏玉米適期晚播,有效地避開了粗縮病的危害,既環保又省工節本。如田間發現灰飛虱,及時用吡蟲啉加異丙威等藥劑進行防治,5~7 d后再防治1次。播種后表土噴施乙草胺或金都爾等藥劑進行封閉除草,在大喇叭口期用“康寬”新型殺蟲劑或用辛硫磷顆粒點心防治玉米螟。
1.1.6 機械晚收,秸稈全量還田。在不影響下茬播種的前提下,夏玉米10月10日以后適時機械收獲,秸稈粉碎全量還田。
1.2 鮮食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1.2.1 品種選擇。選擇豐產性好,外觀品質、內在品質、加工品質佳,生育期適中,發芽率高,抗病抗倒性強的品種。
1.2.2 隔離種植。糯玉米、甜玉米均容易與普通玉米串粉雜交而影響品質,因此,在生產中要注意隔離,周圍300 m以上不能有其他類型玉米。或錯開播期,避免串粉。
1.2.3 適期播種。早播春玉米安全播種出苗溫度為日平均溫度10℃以上。為均衡上市,宜采取分期播種。
1.2.4 合理密植。一般純作糯玉米、甜玉米銷售的品種,適宜密度為4 000~5 000株/畝。
1.2.5 精細播種。為保證苗足、苗勻、苗齊,提高群體整齊度,降低用種成本,宜采用塑盤育苗移栽方式。要精選種子,播前浸種以及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處理。甜玉米須浸種催芽,控制播深3~5 cm。
1.2.6 肥料運籌。施足基肥,少施或不施拔節肥,重施穗肥。基(種)肥∶穗肥(大喇叭口期施)∶粒肥(開花期施)的氮肥運籌比例為3∶6∶1。磷鉀肥一次性基施,并適當增施鋅、鐵等微肥。鮮食玉米生育期較短,要重施基肥,有機肥和速效化肥配合施用,促進早發穩長。鮮食甜玉米需適當增施鉀肥,提高含糖量。
1.2.7 科學防治病蟲害。應盡可能選擇抗病品種或采取生物防治。如采用農藥防治,應選用高效、安全、低毒低殘留農藥,并注意把握安全間隔期。
1.2.8 適時采收。通常以吐絲始日計算確定最佳采收期,一般甜糯玉米在吐絲后20~25 d收獲。
2.1 切實加強“四主推”推介工作。以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及高產增效萬畝示范片建設為平臺,采取多種形式,結合“基層服務體系建設”、“科技入戶”、“結對助農”等項目,把主推品種、主推技術、主推產品等宣傳到千家萬戶,做到家喻戶曉。
2.2 快速提高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轉化率。在抓好高產創建示范片主推技術到位率的基礎上,加強對家庭農場及種植大戶的技術培訓,進而輻射帶動農戶,加快新技術應用速度,使贛榆區玉米單產水平再上新臺階。
2.3 建立穩固、高效的專業化服務隊伍。加強對示范片專業化服務組織的政策扶持、技術培訓及組織管理,穩定專業服務隊伍,擴大專業化服務規模,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探索和完善專業化服務新模式。
2.4 加強技術培訓與指導。對項目區農戶進行高產栽培技術培訓,重點培訓鎮、村農技人員和種植大戶。抓住關鍵生產環節,在區級培訓的基礎上,直接進村入戶培訓,提高培訓的覆蓋面,使一些關鍵的增產技術快速有效地傳送到千家萬戶。
2.5 建設規模生產基地。依托高產創建等項目,以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為平臺,建設一批上規模的生產基地,創建一批有競爭力的特色產品,培植一批現代化的龍頭企業,確保贛榆區玉米生產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