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江吟苑》創辦已經一年了。在短短的一年里,這個小小的詩詞欄目在繼承發揚中國古典詩詞傳統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績,受到各界人士歡迎。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傳統文化時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我們認為,詩詞正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中華傳統文化實質上是詩性文化。正因如此,中國古典詩詞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發揚光大。
孔子在談到詩歌時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可見詩歌擁有巨大的社會功能。歷代王朝對詩歌創作都十分重視,認為可以通過詩歌了解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故詩歌創作是科舉考試的重要科目之一。但詩歌并不是上層社會的專利品,歷代社會各階層對詩歌都十分看重和喜愛。
四川具有深厚的詩歌傳統,在文史研究館館員、資深館員和特約館員,政府參事和特約研究員中詩人不少,可謂比肩接踵,星光熠熠。劉孟伉、謝無量、謝沫沙等人的詩詞創作在全川乃至全國都有不小的影響。
室館歷屆領導秉持詩人情懷、詩人胸襟,對詩詞創作十分重視。尤其是近年來,室館加強了詩詞創作研究、詩詞集編印、詩詞交流等工作,并經常組織參事、館員外出考察、采風,搜集素材。館員和室館機關同志詩詞創作欣欣向榮。2014年起,室館每年舉辦一屆“蜀巴文史翰墨”詩書畫印藝術展,一直將詩詞列為“詩書畫印”四大門類之首,并在書法、款識、印文等藝術樣式中亦有體現。2015年的“正義之歌”——第二屆“蜀巴文史翰墨”詩書畫印展還專門出版了《詩詞作品集》,收錄室館內外作者傳統詩詞作品698首。
在室館有力推動下,參事、館員詩詞創作質量、數量都有明顯提升,亟需交流展示的平臺。2017年下半年,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參事室主任蔡競,先后兩次約請專家、學者座談研討,組織召開雜志編委會,確定在《文史雜志》開辟傳統詩詞欄目《蜀江吟苑》,這是《文史雜志》創刊三十余年來的創舉,是室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生動實踐。
《蜀江吟苑》只登載傳統形式的詩詞,包括詩、詞、曲,而不登載白話詩。這并非排斥白話詩,而是由于白話詩在當代詩壇似已居于主流地位,并擁有廣闊的發表空間。
這里須要說明的是,《蜀江吟苑》刊載的傳統詩、詞、曲,都要遵循它固有的形式和格律。如果我們把這些形式和格律取消了或忽視了,就不是傳統的詩、詞、曲了。例如作律絕詩,一定要講究平仄,用韻要嚴格依照《平水韻》;即使是作古風,用韻也要依照韻書(《廣韻》或《平水韻》)。作詞應按詞牌,用韻嚴格依《詞林正韻》;作曲應按曲牌,用韻依《中原音韻》。《蜀江吟苑》收入的詩、詞、曲作品,都要求符合格律。若來稿有不符合之處,編者可請原作者加以修改,或幫助修改使之符合格律。若不符合格律而又不愿修改者,本刊可不采用。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與發展。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也提出,“要推動經濟繁榮與文化繁榮互相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詩歌是中國文學的主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祈望省內外各界人士踴躍投稿,共同促進四川乃至我國傳統詩詞創作的繁榮。我們將懷著使命感和自信心繼續努力,不斷辦好這個欄目,為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貢獻綿薄之力。